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龍門唐窟群的盛唐面紗

龍門唐窟群的盛唐面紗

時間:2024-10-31 10:43:40

1萬佛洞。在我的印象裡,龍門石窟的唐代石窟,在數量、規模、影響力上都有可能超過北魏時期的石窟。我的印象得到了證實,官方的數字是,龍門石窟的唐窟,占到總數的60%以上,而且龍門石窟最大的石窟奉天寺就是唐代開鑿的,奉天寺的盧舍那大佛為龍門石窟最大最高的大佛,奉天寺為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是龍門石窟的形象代言,也是曆史文化名城洛陽市的形象代言。唐窟在龍門的東西山均有分布,主要洞窟除奉天寺外,還有潛溪寺、敬善寺、摩崖三佛龛、萬佛洞、龍華寺、看經寺、擂鼓台三洞等等。2禹王池。

3禹王池。

4摩崖三石窟。

5棧道上遊人如織。

6一座龛,一尊佛。

唐窟之旅從潛溪寺開始現在,所有遊覽龍門石窟景區的遊客都得從龍門的橋涵洞口,貼着龍門西山由北向南開始遊起了,這是管理規範化了的成果。所遇的第一個著名景點是禹王池。池就是池,池的水面比較小,這裡的池,水面尤其小,長條狀,池水被貼崖的綠植映綠,裡面遊動着成群的錦魚,它們色彩鮮豔,如果不是攀升蜿蜒在山上那扶梯棧道旁的層層蜂房狀的石窟的誘引,如果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石窟造像藝術,而且窟途遙遙,第一窟已近在眼前,人們會在這裡停留腳步,認真欣賞欣賞這幀迷人小景的。它很像龍門西山腳下伊水河之上鑲嵌着的翡翠色的眼睛,錦魚就是這眼睛中躍動着的炫色之光。當然,如果人們知道禹王池在曆史文化中的分量,如果知道這裡有石筍,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寫下過石筍詩:“巨石何亭亭,孤生此岩側。白雲與翠霧,誰見琅玕色。”知道禹王池的水是溫泉水,禹王池有蛤蟆嘴,從蛤蟆嘴向伊水瀉下禹王瀑,那麼人們也是一定要在這裡伫足,并認真探察一番的。厚重曆史生發出的人文魅力很多情況下都勝過自然景物的魅力。但是,外地遊客,又有多少人關注過禹王池的曆史和文化底蘊?

從禹王池依崖向南行,沿石階扶護欄上至半山腰,便抵達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大洞潛溪寺。潛溪寺因潛溪谷而得名,也就是說這裡是有溪谷的,人們并不關心溪谷在哪裡,在西山尋溪覓谷遊山玩水是本末倒置。潛溪寺開鑿于唐高宗時期,是唐朝的早期石窟。知道和不知道開鑿的年代,是頭次走遊還是再次遊覽,關注度、注意力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個人的體驗。有目的,會比較注意細節。唐代的潛溪寺和北魏晚期的賓陽洞相鄰,它們之間,百幾十年的時間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不同的理念和審美觀,在同一個地面上,距離呈現給我們的,上仰、遠觀或者俯瞰下視皆為零,随步放眼,快步隻是幾分鐘,再慢,也僅是在一二十分鐘,至多半個小時之内,于我們,那就是同一幅畫,同一個畫面,時光走廊深凝在了風物走廊裡,這條走廊曆史的時空差距在細節上微乎其微,在石窟造像這樣的文化上的差異性又會怎樣?應該是不同的藝術花朵,姹紫嫣紅哦!

盡管已來過了兩次,我還是為那條山腰上的崖洞走廊風景着迷。一座幾層檐的經幢小塔在密布着一層又一層、一幢又一幢石窟的青石崖前分外奪目,望過去,它也是聳立在一座岩崖上,那道崖比後面的崖低矮得多,高低錯落,崖面上也滿是洞窟。走近了才知道這道矮崖有多高,是面對摩天樓的感覺,而有崖就有崖前台地。崖面形态不一,有的筆削一般陡直,有的崖外出崖,凸凹有緻,形成石崖的小空間小庭院,顯出崖地的趣味來。凡崖必有洞,必有石龛石雕造像,或大或小,或深或淺,崖壁崖院就是窟龛石雕的組群,穿越而過的通道就是人文的風景與石崖的風景一統的走廊,它也是固化的時空走廊哦。潛溪寺在其中。潛溪寺是進深7米多,高寬各9米多的洞,洞頂為淺刻着大蓮花的藻井,主佛通高7.38米,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頭部微仰,粗眉微彎,雙目微眯,嘴角微抿,慈祥而睿智。衣紋的線條粗碩流暢,分層斜垂。洞内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天王造像在唐代興盛起來,成為區分北魏洞和唐洞的一個明顯标志)。與賓陽洞北魏的造像比較,能看出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造像風格的序幕。立侍菩薩的造像很男性化,造型豐滿敦厚,儀态文靜,南壁的大勢至菩薩與主尊阿彌陀佛造像被稱為龍門唐代石雕中最優秀的兩尊。洞的前壁兩側各雕有一護法天王,他們身披铠甲,腳踩夜叉,高額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神态生動傳神。1唐代未完成的工程。

2摩崖小龛。

3崖上造像龛密布,每龛都深儲着一個心願。

4面對精湛的造像藝術,心靈會震撼。

敬善寺和摩崖大佛北魏的賓陽三洞南半崖,有敬善寺,它開鑿于唐麟德二年(665年)之前,是唐太宗的紀國妃韋氏發願出資興建的。韋氏是紀王李慎的母親,李慎是唐太宗的第十個兒子。石窟為前後兩室,前室高3.5米,寬為3.7米,不大。後室沒有看到官方的測量數字。那是主室,中央供有高約2米的主尊阿彌陀佛。主尊結跏趺端坐的須彌座被稱為疊澀式須彌座(層層相疊,中部縮細的座式)。主尊的左手放在膝上,右手舉到胸前,身着敷搭雙肩袈裟,面容豐滿,胸部突起,衣紋簡潔流暢。面容是看不大清楚的,顔色較深的緣故?其色與身體的其他部位不大一樣,顯得不那麼協調。專家稱,此佛首20世紀的上半葉已經被盜鑿了,現收藏在日本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由傳出的照片看,佛是微微含笑的,鼻高眉彎目細長而微眯,眉心有圓點(是叫天眼吧?),是很慈祥的臉容。主佛兩側有二弟子、二菩薩。菩薩的衣飾十分寫實,神形姿态婉麗韶秀,與弟子形象對比鮮明,女性化,佩飾也複雜,是唐代雕塑菩薩的優秀作品。門後各有一天王,雖是淺浮雕,但圖案清晰。樣子有些呆闆,着唐代武士甲胄,左手握劍柄,右手托寶劍,時刻警惕着,随時應對突發情況的架勢。前室二力士、二菩薩,那力士,傳神,不怒自威,如果不是高浮雕作品,真的讓人望而生畏。

敬善寺的名稱,是由唐代李孝倫撰寫的《敬善寺石像銘并序》而來。那銘文就刻在碑上,嵌于窟門外。一是因為位置較高,二是實在年代久遠,光照下蒙塵若霧,看不清字迹。外室、内室,因角度關系,好多圖案和造像也是遊客難以看到的。從看到的部分看,此窟的壁面構圖複雜,有很多的小佛上下錯落,這似是與其它洞窟不同的地方。這些小佛值得關注,我們所能看到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佛五十菩薩圖”的局部。此圖分布在四壁,雕制的是圍繞主佛,53尊思維菩薩坐在有數十莖的一枝蓮花上。此圖珍貴,珍貴在它是唐窟壁面特有的裝飾圖案,珍貴在它是圓浮雕圖案。此圖據說是東漢漢明帝劉莊夜夢神人,派遣人員去天竺求法,佛教由此傳入中國中土,由此有了白馬馱經的故事,而白馬所馱之物中就有一幅“一佛五十菩薩圖”,又由白馬寺僧人臨摹了一幅收藏在當時的皇家圖書館蘭台書室,一直未向社會流傳,直到隋唐淨土宗日盛時。此圖流行的隻是繪畫,而敬善寺裡的浮雕就絕對是獨樹一幟了!

由敬善寺向南再前行50米,誰都會眼睛一亮,被眼前的貼崖造像所吸引。摩崖三佛龛到了。摩崖三佛龛之所以引人注目,其一是并列的那一排大佛。大佛之大,看跟誰比較,在龍門石窟,除了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我覺得也就非這裡的佛莫屬了。當然,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露天、周邊圍欄圈護的範圍小,遊客貼護欄觀賞也是離佛很近的緣故,視覺上會有誤差。再說,沒有官方提供的佛身通高測量數字,無法從絕對值上與其他洞窟大佛去做比較,完全是直覺的感受。其二是這裡佛造像的殘缺,那種殘缺不是來自風雨的侵蝕,也不是來自偷盜者的硬砍硬鑿,是天然的殘缺。這是留下很長尾巴的工程,半吊子工程。

停留的遊客多,合影留念的多,佛們很忙碌,任何遊客的熱情佛們都不好意思拒絕。

摩崖三佛龛并排坐着的佛,确實是三尊,中間的那尊佛被稱為彌勒佛,正面看,他的神态雖略抿嘴角,但莊肅威嚴一些,頭略略後仰,像是微眯着眼在聆聽什麼的樣子,身着敷搭雙肩式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推于胸前,其座是方形台,衣紋線條簡略而粗糙。崖面滲水,在水流的侵蝕下造像頭部和前胸有大面積的水印,袈裟中下部大條塊兒地變色發黑。主尊背後的崖面凸凹不平,水蝕下的變色更厲害,深深淺淺的看不出有過什麼人工雕鑿的痕迹。南面的坐佛不是垂雙足而坐而是結跏趺而坐,衣紋略細緻一點,線條也比較流暢,是通肩式袈裟。北面的坐佛則是着敷搭雙肩式袈裟。此佛的兩側有立像,應該是兩尊菩薩,可面對着看上去也是佛。五佛的表情很神秘,從側面看,哪怕隻是側一點兒,溫雅端莊中的慈祥神态立即顯現出來,慈祥度很高,正面看慈祥度就減弱。

對三世佛,一般理解就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又有縱三世佛、橫三世佛之說。以空間計算的是橫三世佛,以時間計算的是縱三世佛。橫三世佛為東方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縱三世佛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兩種計算或說排列方式居中都是釋迦牟佛。為什麼龍門石窟摩崖三世佛居中者被尊為彌勒佛?

龍門摩崖三世佛在史書中無載,現實中則真實存在着。什麼原因?5弟子和脅侍菩薩的數量裡有年代的密碼。

6萬佛洞外。

7精湛之作。

8傳神之作。看得出這個半截子造像工程,開鑿到現有程度後便停工了,一直未再能進行下去。推斷是唐代武周時期開鑿的,武則天還政于李,這事兒就進行不下去了。因有這種推斷,居中的坐佛才被認為是彌勒佛?武則天自稱是彌勒佛轉世,利用彌勒佛為自己上皇帝位鳴鑼開道大造輿論,讓全民崇信彌勒,以使她登極合法化。認定三世佛中間主尊佛為彌勒佛很合情合理,但工程中斷的原因被歸結于武姓王朝的隕落是否也合理呢?有沒有武則天視察後對工程并不滿意而禦旨中止的呢?存在謎團,而且一謎就是千年。1擡眼就是驚奇。

2歲月裡印刻着多少輝煌。

3攀登在藝術畫廊間。

4西山窟群

千佛洞萬佛洞雙聖時代的寫照遊罷摩崖三佛龛後,已記不得是必須順遊覽道下行,還是有可選擇地下行了,反正我是又走到了山腳,走到了伊水河邊。是告一段落吧,該歇歇腳喘口氣補充點兒能量了。這時我發現了山腳的兩方水潭,兩方水潭相隔不遠,袖珍型,水清亮無比。當我看到水潭在石塊上标出的名字的時候,我樂了:鑼鼓泉、珍珠泉!是泉水潭。鑼鼓是形容泉洩于潭的聲音?在潭邊靠山的部位能看到被水磨蝕出圓滑壁面的孔洞裡有水正在向下流,水閃着碎銀般的光,那就是泉水。泉眼在哪裡?石縫裡?珍珠泉是說泉眼多,衆眼冒泉如珍珠一樣吧?我喜喝泉水,逢泉就不肯放過。泉潭水之清之純給人太多的信任感,但對人多的地方的泉水我還是不取的,取就取石縫裡鑽出來的。我做到了。泉水的清冽和甘甜永遠超出你的想象。我買了點心,就着泉水,看着風景歇息,此處正對着東山的香山寺。隔水望香山寺,望武則天舉辦賽詩會的地方,心想,我若是詩人,能寫出什麼?

心長出了翅膀,飛躍千年。補充了能量,歇足了力氣,向南步行百十米來到了千佛洞。千佛洞大概是俗稱,官名是雙窯,又名雙洞。到這裡,衆多的高約2寸的袖珍佛就進入了我們的視界。雙窯是并列的南北兩洞,兩洞共用一個窟沿,也就是一個前室内有兩個内洞。兩洞供奉的本尊佛并不一樣,北洞本尊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現在佛,而南洞的本尊則是彌勒佛,也就是未來佛。本屬于兩個不同的佛教造像題材,作品卻在同一屋檐下,在同一個單元裡向遊人展示着,這有點讓人匪夷所思,被稱為雙窯之謎。文物專家們一再考證,認為已揭開了這千古之謎。此兩洞開鑿的時間大緻是唐高宗龍朔、乾封年間(661-668年),正是武則天輔佐朝政的時間。武則天是公元655年即唐高宗永徽六年被立為皇後的,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風眩頭痛,武則天代為處理政事,在武則天輔政的數十年間,與帝無異,與唐高宗并稱二聖。分析武則天有制造輿論的需求,天子是人間的佛,有唐高宗在,現在佛她沒資格,于是她推未來佛,以未來佛自居,倡導信仰未來佛,未來佛彌勒與現在佛釋迦牟尼兩個不同風格的造像佛洞共處一個單元也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了。開鑿佛洞佛龛也是為現實為政治服務的。

專家說,雙窯是一組中型洞窟,它是龍門初唐第一個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數一數,兩洞本尊、弟子、菩薩、天王、力士造像應是十三尊),是對貞觀年龍朔年以來初唐風格的總結,又為開創武周時期雕刻藝術風格奠定了基礎,意義非凡!

萬佛洞在千佛洞之上,由千佛洞(雙窯)左右兩旁的扶梯可以上去。

對古人,我真的是非常敬服,2寸許的小佛,在千佛洞南洞也就千多尊,而在萬佛洞的數量竟然達到15000尊。小佛行是行列是列,齊齊整整密布在洞龛的南北兩壁,很成規模,很是制式化。擱在現在,有可能用模具式的工具塑雕,但在唐朝,在大唐永隆元年(680年),武則天代唐高宗執政的那個年頭,盡管是唐盛時,我想人們的智慧、生産力水平也沒發展到能用模具在堅硬的石壁上大規模成批次雕刻的程度,再說信仰上習俗上也不允許,還得是要一尊一尊雕鑿出來,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呀!而且,其功夫還體現在兩壁不多不少,一準兒的15000尊小佛。别說布好局,數出來、數準了也得費不少勁呢吧!

洞保存得比較完好,大小造像幾乎沒見什麼損壞。因有萬佛,所占面積又那麼大,醒目,使洞個性強烈,風格與衆不同。這是頂部和四壁都鑿平整了在平整之壁上造像的洞。頂部藻井是朵大蓮花,蓮花外圍的朱紅色圓環内楷書“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監姚神表,内道場運禅師,一萬五千尊像龛。”洞口過道北側刻有“沙門智運奉為天皇天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龛”題記。

大監是宮内女官,不是太監。沙門智運、内道場禅師指的都是比丘尼智運。表達的是太子和諸王對天皇唐代宗、天後武則天的心意,為他們做功德。本尊、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造像是必不可少的,主題是創意性的,那就是萬佛,誰也不敢馬虎的。萬佛,萬人成佛的意思。

此洞的看點還有本尊須彌座束腰部位雕刻的四金剛力士像,他們肌肉突出,富于動感,以動烘托主佛的靜,以威猛烘托主佛的安祥,對比鮮明。一莖多枝蓮花上端坐52尊供養菩薩,他們或坐或側身,或靜聽或竊竊私語,神态各異造型生動。52代表着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窟頂題記外側雕手捧供果翩翩淩空飛舞的飛天,南北兩壁壁基下部雕手持箜篌、法鑼、羯鼓、笛子、琵琶、笙的伎樂人,上下遙相呼應,營造出一個歌舞升平萬人成佛的極樂世界。窟外南壁雕刻的高近1米的觀音菩薩是龍門石窟中唐代觀音造像的藝術傑作。

萬佛洞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美的洞窟之一,也是盛唐雕刻藝術水平精湛成熟的洞窟。而萬佛洞周圍,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還有不少雕刻技藝造像水平讓人神往的大小洞窟。

唐窟群出現于龍門第二輪大規模的鑿窟造像運動中,它是道面紗,背後的盛唐潮流令人深思。5西山窟群。

6西山窟群。

7注意壁上的雕刻,細賞之下,你的心情會平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