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龍門刷出存在感的北魏王朝

在龍門刷出存在感的北魏王朝

時間:2024-10-31 10:43:10

1歲月是無情的,裸露在崖龛裡的小佛,大多隻成殘迹。凡說史,人們愛說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隋唐兩宋元明清也都是常挂在嘴頭子上的朝代,南北朝總覺得鮮有人提及,北朝的魏則更受冷落的那麼種感覺,不少人隻是知道有這麼個朝代而已。到了洛陽的龍門石窟,北魏卻一下子改變了它在人們視界和輿論中的地位,那是個刷它的存在感的地方,它成了誰也避不開的話題,那南北長達1公裡多的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始鑿的年代就是北魏,北魏開了龍門石窟造像之先河,為龍門石窟五百年開鑿史之源,而其開鑿的數量和質量在石窟造像藝術史中也堪稱佼佼者,人們無法不去關注這個朝代。龍門石窟把北魏推到了我們面前。2北魏的力士像,很有獨自的特點。

3賓陽洞洞窟門外的力士。

4小佛龛裡的精彩。

5塔在北魏石窟中是重要的題材。

6線條很美。

龍門石窟源頭的那個王朝從北向南遊龍門西山石窟,過禹王池、唐代大窟潛溪寺,再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台坪上的院落,會看到院中并排坐西向東的三座石窟,這三窟被稱為賓陽三洞,即賓陽北洞、賓陽中洞、賓陽南洞,合稱賓陽洞。這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始鑿,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竣工,前後用時24年完成的石窟造像工程。宣武帝是北魏孝文帝的兒子,北魏遷都洛陽後的第二位皇帝,北魏的第八位皇帝。他本想鑿兩窟以表對父皇和文昭皇太後的孝心,有人奏請他也為他自己鑿一座,兩窟就變為三窟了,全部完工,已到了宣武帝的兒子輩孝明帝。此三窟北魏時不叫賓陽洞,是叫靈岩寺的,仿照代京(大同)靈岩寺石窟而建。到明清時,不知怎麼就和呂洞賓挂上了勾,改尊呂洞賓,也就從此稱其為賓陽洞了。賓陽洞并不是北魏王朝在龍門山的始鑿之洞,北魏始鑿之洞是古陽洞。古陽洞的位置在龍門西山南段的中部,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後營造的功德窟。孝文帝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這位少數民族的皇帝有點意思,在其主政期間,遷都洛陽,對鮮卑族進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從漢姓,學漢語,穿漢衣,禁絕一族之婚,同姓之娶,鼓勵與漢族通婚,可說是對鮮卑舊俗的大刀闊斧,其實這些事都是他的祖母馮太後主推的。馮太後為漢人,是北燕皇族馮朗之女,北燕被滅後充婢女入北魏太武帝後宮,由婢女入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又入主中宮成為皇後,獻文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後,是個傳奇性人物。兩部電視劇都是寫她的,一部是2006年吳倩蓮主演的《北魏馮太後》,一部是2016年唐嫣飾演的《錦繡未央》,劇中李未央的原型即為這位馮太後。獻文帝是孝文帝的父親,孝文帝出生前,獻文帝即位初,馮太後已臨朝聽政,孝文帝出生後還政于獻文帝。孝文帝3歲被立為太子,5歲在馮太後逼迫下由父禅讓即帝位,在他剛滿10歲時,太上皇拓跋弘也就是孝文帝的父親暴死,這位暴斃的太上皇時年也就23歲。說他是被馮太後毒死的,不知是史實還是八卦,反正馮太後是不待見他了。馮太後以太皇太後名義二次臨朝稱制。孝文帝是在馮太後的撫肓培養下長大成人,對祖母非常孝敬,而且是個乖乖孫,身為皇帝,不參與朝政,朝中大小主意都由馮太後拿。他不笨,不但不笨還聰明到讓祖母差點兒把他也廢了,但兩人的關系卻越處越好,他在祖母影響下飽學儒家經典,史學百家全都浏覽過,祖母也主動帶他參與政事,有意培養,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馮太後病逝後,孝文帝獨攬大權,繼承馮太後遺志,挑起漢化改革重擔,全盤推行漢化改革。自他始,皇帝改姓為元,漢人繼續得到重用。他對祖母的孝順在龍門石窟的開鑿上充分體現出來,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時代延續最長、内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為集中的洞窟。

孝文帝是信佛的。北魏皇室推崇佛教并不是自孝文帝始。馮太後為文成帝嫔妃時能入主中宮,被冊立為皇後,除各項條件具備外還有一項挺讓人匪夷所思的,就是用手鑄成一個金人,有競争上崗的意思,也就是說皇後預選人并不是一個,隻有手鑄金人成功了的那個才能上皇後位。手鑄金人似是北魏皇帝立後的一個制度。鑄金人,與信佛有關還是與鮮卑習俗有關,後人不大說得清楚。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是搞了次滅佛運動的,但時間并不是太長,時僅6年。他是個短命的皇帝,一駕崩繼任者便複了法。佛教信仰在北魏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礎,複法的便是馮太後的夫君文成帝。毀佛的太武帝死後若有知的話,一定會後悔在滅了北涼後強行将北涼的3000僧人及30000宗族吏民遷到首都平城(大同)落戶,北涼的佛教文化勢力太強大了,也有着雄厚的佛教石窟造像技術力量,文成帝複法,他們發揮了重要作用,馮太後參與其中,雲崗石窟問世,并形成了燦爛的石窟群,為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的龍門石窟開鑿奠定了基礎。1一龛一世界。

2賓陽洞之上的小佛龛。

3雖是小龛,主尊和脅侍布局卻很完整。

4崖上龛很密簇。

古陽洞,龍門石窟第一窟曆次遊龍門石窟,都留有深深的遺憾,這次也一樣。這次的龍門石窟遊最大的遺憾是事先的功課做得不足,沒有比較系統地查找閱讀龍門石窟資料,造成在遊覽觀賞中太多的重點沒能把握,太多的細節被忽略掉,欣賞也就必不可免的有了太多的缺憾。

古陽洞算不上是特别大的一個洞吧,寬僅6.9米(也有說是7.27米),高11.2米,深僅11.83米,但這确是個空間擁擠的世界,任誰站在洞口都能感到震撼力撲面而來、眼球被吸引、情緒受到感染,它不同凡響。這是座依天然石灰岩洞而開鑿出的造像洞,全洞平面像個馬蹄,頂是尖上去的穹窿頂,正壁前方台上一尊7.8米多高的坐佛,佛兩側各立一脅侍菩薩,兩壁三列佛龛,列列佛龛錯列,龛龛具有富有内容,雕刻精美華麗,龛額裝飾細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的特點,是龍門石窟中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藝術之大成的一座洞窟。

龍門石窟的洞都是不允許遊客入洞參觀的,但眼睛不受限制,對内容龐雜、雕刻繁複、造像衆多的洞,每個遊客都會有自己的興奮點、關注點。始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的龍門石窟第一洞,距今已有1525年,人們從振奮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很多很多,而最感興趣的是與生活相關的部分,譬如建築,譬如服飾,譬如信仰禮儀,時間的長河裡發生有多大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這裡既包括有民族的,也包括有時代的。造像和圖案的信息裡有太多的神秘。從洞窟中現存的4座屋形龛中我們看到了建築,看到了房屋,看到了屋宇下的生活場景。建築當是北魏時的一些屋形式樣,庑殿式、歇山式與我們熟悉的明清式宗教建築宮廷建築有差異。龛上部雕有屋脊,屋脊兩端的鸱吻尾部翹起,中間刻着一種鳥,這種鳥應是佛經中提到的常侍在佛邊的迦陵頻伽鳥。向下傾斜的屋頂鑿成筒瓦狀,檐下刻一鬥三升人字拱。差異中有着傳承。服飾從飛天,從多套禮佛圖中展現出來。崖壁上的男性貴族禮佛圖,刻着一列禮佛貴族男,由比丘僧引領,徐徐行進,禮佛引領僧手持長柄熏爐,禮佛貴族男的手或揚或伸或拱袖,氣氛莊嚴,這種場面我們現在在寺廟與道觀中還常常能夠見到,隻不過穿戴是有很大差别了。引領僧和禮佛貴族男穿的袍子專家們給了一個名稱,叫褒衣博帶式,比丘僧的袈裟,叫褒衣博帶式袈裟,禮佛男的曳地長裙袍,叫褒衣博帶式裙袍,領是長圓領,帶不是束的,而是在前胸吊挂的,袖不但長,而且肥大。禮佛男的帽子,叫籠冠,腳上的鞋叫雲履。雕刻是粗線條的,卻讓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服飾。古陽洞的正壁前三尊石像,居正中的佛祖釋迦牟尼披的袈裟也是褒衣博帶式。當時女性的服飾可從北海王元伏榮的妃子禮佛圖上觀覽,她高發髻,着寬袖“殺毒衣”(為什麼叫殺毒衣?),長裙曳地,左右各有一侍女扶侍。前面是比丘尼引領,後面是持寶蓋、羽葆的女侍與随行女侍隊伍。褒衣博帶式服裝不僅是男性才有,女供養人圖和比丘尼圖中也有着此種類型服裝的。5賓陽洞上的石窟造像群。

6蓮花洞造像。對古陽洞的北魏造像,有專家認為,以其風格、特征而論,體現了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後的特點,由北魏前期的粗犷、雄健、挺實變為清瘦秀美。這當然是看着洞窟中的造像雕刻就可以感受的。主尊釋迦牟尼是長圓臉,身軀較為削瘦,施禅定印結跏趺坐于方座上,兩側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靜端莊,姿态優美,而各個造像龛裡的人物,也多是以清瘦型為主的,尤其是禮佛圖中的婦女形象。但與北魏前期的造像風格有何不同,隻有與大同雲岡石窟的比較才能清楚。當然,我們相信專家們所作的評價。

專家們力推的是洞中的書法。《龍門二十品》享有盛譽,是魏碑體的代表,在這二十品中,古陽洞占了十九品,足見此洞在書法上的意義。所謂魏碑體,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北魏時期刻石上的文字體,刻石包括碑刻、基志、造像題記、摩崖刻石。魏碑體是過渡性的書法體系,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但符号特征是很鮮明的,雖然風格多樣,總體風格一望而知。對其風格的贊譽和描述詞語很多,如樸拙險峻、舒暢流利、端正大方、氣勢剛健之類,而以康有為的贊譽詞影響最大,常被引用,如魄力雄強、筆法跳躍、精神飛動、結構天成什麼的。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镌滿佛龛造像,這些龛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造像者的姓名、年月、造像緣由。龍門二十品在古陽洞中的十九品,排列位置,在窟頂有四品,北壁自西向東分四層,有十品,南壁自西向東分三層,有五品。字數都不多,基本是人名,由于魏碑風格鮮明而入選的吧。古陽洞的造像和圖案雕刻藝術精美絕輪,有人特意提到北海王元祥龛、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龛、比丘慧成造像龛。如何之好,各有各的體驗、感受和評價。

古陽洞也叫過老君洞,相傳是慈禧太後西逃,由西安回北京路過龍門時将古陽洞本尊釋迦牟尼佛用泥塗改成太上老君像。糊泥改像事确實是有的,卻未必與慈禧太後有關。1936年梁思成考察龍門時發現不對勁,一座佛窟怎會主尊是道教的太上老君?現已恢複了原貌。1崖頂的小造像龛。

2佛國世界不寂寞。

3雕刻技藝很精緻。

4賓陽中洞造像。

賓陽洞北魏造像藝術博物館賓陽洞的那個院落,是很誘人的一個院落,它與我們熟悉的各種院落都不相同,不管是民居的還是宮廷抑或古典園林的。它是山崖半腰上并排三座洞窟前的院落,是造像龛密布着的風化明顯的石崖環峙的院落,是納藏着神秘歲月的幽深窗口與高大力士像不甘寂寞地想與人們交流的院落。它比較寬展,容得下熙熙攘攘的遊客。力士微笑的面容讓人感到親切也感到溫暖,甚至有點兒受寵若驚,佛的“保安”竟會這樣!神邸的世界與人際的世界、古遠的世界與當今的世界在力士的微笑中化解為零,你沒有任何距離感和畏懼感。不過這是可以接受的,保安未必要個個都兇。中洞主尊釋迦牟尼佛祖的微笑倒是有些出于意料之外,開始時有些不适應。佛祖是莊嚴神聖的,不苟言笑高高在上才對,那微笑仿佛不是來自佛祖,而是來自關愛着自己的長者、親人。怎會這樣?那微笑裡閃爍的不是神性威嚴的光輝,而是人性慈柔溫暖的光輝。面對中洞正壁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造像,深感歲月對造像侵蝕性傷害無可奈何的同時,更對北魏宣武帝時期石窟造像藝術家和施工工匠們藝術創造力、藝術表現力由衷地欽敬,他們塑造的人性化的神邸是感人而可親的。釋迦牟尼佛祖,高8.4米,寬肩且偉岸,他結跏趺坐在須彌方座上,臉形上下略長,眼若纖月,眉作半弧,鼻翼豐滿,嘴角略向上翹,翹出笑影,展現出一種由心而生的恬靜的愉悅。左側拱手侍立于蓮台上的弟子迦葉,飽經風霜的嚴謹持重,本色的神态和表情;右側的弟子阿難,則活潑開朗,睿智聰慧;敦厚溫雅的文殊、普賢二菩薩也都含睇若笑。這些,使本該是酷冷堅硬的石窟世界滿溢着融融的、溫馨的暖心愛意。整個氛圍都是親情式的。獨出心裁還是别開生面?這個洞在諸多方面都是劃時代的,比古陽洞更深地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互融合,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漢化步履進一步加深的表征。宗教文化有着強烈的政治性導向,宣武帝營建此洞,既是為其父孝文帝其母文昭皇太後做“功德”,又是一個目的明顯的形象工程吧?刻意地宣示彰顯一種親和力?這種親和力不僅是體現在佛與信衆與民間的,更是體現在民族間的,上上下下南南北北親如一家。

賓陽中洞,共有11尊佛。主尊不再是雲岡昙曜五窟主尊的直眉高鼻,服飾也不再是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來自印度,來自西方的佛祖在入中國中土後入鄉随俗,東方民族化了,着冕服式的褒衣博帶大衣,衣紋流暢而富有韻緻。這是孝文帝改制的結果。而白描式線條在造像雕刻中的運用和發揮更是中國東方藝術的特點,衆脅侍菩薩的帔帛束帶,褶皺稠密中的流暢和諧與鮮明的節奏感,都是東方傳統線條藝術的結晶。

石窟裡的佛國世界是紅塵中現實人的想象,是智慧的營造,是脫胎于生活,從生活中升華出的虛幻,它有種特殊的美。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壁上,雕飾着衆菩薩衆弟子聞法浮雕像,雕飾着伎樂天和飛天。《法華經》裡《譬喻品》描繪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衆天華”的場景以穹隆頂、重瓣大蓮花的蓮花寶蓋、環圍寶蓋八個伎樂天各施其技、兩飛天衣帶飄飛、迎風翺翔的浮雕畫面诠釋出來,雖然在時間的興風作浪中顔色已褪變脫落,線條隐在岩石融蝕性漫漶出的迷蒙中,但那份藝術的精彩依然堅挺頑強地呈現彰顯,藝術形象和整體圖案仔細辨識就能辨識得出來。洞中前壁南北兩側的四層精美浮雕一、二層展現的《維摩诘經》故事、佛本生故事,于我們就是佛的傳說,它們誕生于遙遠的古印度;第三層的帝後供養行列,亦稱帝後禮佛圖浮雕卻可視為曾經發生的現實生活。圖為兩幅,北邊雕刻的是皇帝禮佛圖,刻畫描繪的是孝文帝禮佛的盛大場面,南邊描繪的則是文昭皇太後的禮佛圖。這兩幅圖早已被盜,一幅珍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一幅珍藏于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太後禮佛圖我見過臨摹的局部素描畫,實在是精彩,文昭頭戴華冠,寬袖長裙,雲履外露,右手殘缺,似拈一支蓮花,身側兩宮女一持柬蓮,一扶持文昭擡起的左臂,文昭身後又一華冠長袖的嫔妃似雙手抱供物,衆宮女擁簇跟随。畫中人物各有各的神态形姿,有靜有動,有簡有繁,雖然人物龐雜,卻和諧一緻,相互呼應,展現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中洞門外的力士像也是為專家們啧啧稱贊的。賓陽洞雕作完整,富麗堂皇,敷重彩似敦煌,重彩中又有清淡典雅,濃妝淡抹總相宜。蓮花洞也是北魏的,穹頂的蓮花藻井非常醒目,不過整洞顔色都已褪盡,變得赤白。5層次裡的輝煌。

6密如蜂巢。

7賓陽中洞彰顯北魏造像風格。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