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龍門山水的謎局與魅惑

龍門山水的謎局與魅惑

時間:2024-10-31 10:42:40

1西山龍門石窟一角。

龍門石窟是我每次到洛陽必遊的景區,是因為它是洛陽第一景,在洛陽八景中居首,又離洛陽城很近,交通方便,來去自如的緣故吧。其實,我沒關心過它在洛陽風景中的排名和座次,它的來去自如也是我這次到洛陽才有的深刻體驗。我發現洛陽城變大了,變繁華了,現代化的特征變得鮮明濃烈了,變得時尚了,公交車多了,街道寬闊了,花園化了,城市、郊區已分不清了,感覺龍門石窟就在市區裡,它的山、它的水也因此變得格外的珍貴了。城區的自然山水在哪座城市裡都珍貴。龍門石窟誘引我的是我從未讀懂過它,在那蜂巢式的山梁上全是難以解讀又渴望知道的秘密,尤其是文化的、經濟的和政治的。這次來,它的山水又成了一道謎。

伊水新貌

我第一次到龍門石窟,是自己問着道兒過去的,沒覺得費什麼勁兒,怎麼坐的公交車也忘記了。進的是西山石窟的南門,就奔着山上的石窟和造像,從南向北一路遊過去。那時我對龍門石窟還沒有特别的印象,隻知道它有名,石窟造像藝術在我國文化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我當然注意到了伊水,這條大河給我的印象很深,它寬闊,水也清亮,西山這面是山,對面也是山,水在兩山的夾峙中靜靜地流,景色是秀麗的,比我剛剛去過沒多長時間的敦煌莫高窟多了一種溫潤、一種清爽、一種秀媚。莫高窟前也有河床,卻是幹涸的,沙和土的蒼涼裡有着悲壯的色彩,易與彪悍和蒼古做聯想,那是自然界中的鐵血男兒,相比之下龍門石窟就是淑女态了。還有一個感慨,就是龍門石窟的造像太暴露,洞窟淺,小洞多,山崖表面壁龛多。就這點說,龍門石窟的造像就比莫高窟的凄慘多了,太容易被大自然欺負,無遮無攔風剝雨蝕下的悲涼遠勝于莫高窟造像,相比之下,伊水受到自然的偏愛感覺就特别強烈了。伊水像一個無拘無束的野姑娘,放任地在兩山之間漂流,山上俯視着伊水的蜂窩洞龛就像千百隻豔羨的眼睛。

很遺憾那次的龍門石窟之行。我是帶了相機的,卻不懂攝影,又用的是彩色膠卷,底片不善保存,記憶又和底片一樣易失。不過,遊過石窟區後的伊水之畔的行旅則很難從記憶中剔除。那是上世紀90年代的末期,來到北邊的伊河大橋就出了景區管理範圍了。伊水河邊是開放的自由市場,洛陽的各種小吃、小工藝品、小旅遊紀念品攤成行成列,最顯眼的是唐三彩攤兒,大大小小的唐三彩工藝品是馬、是駱駝、是仕女、是樂伎都那麼耀眼,遊客也多,熱熱鬧鬧五彩缤紛的一個大集。我愛逛集,愛看那份熱鬧,也買了不少東西。這次來龍門石窟,一切都不一樣了,它變得有點讓我不敢相認。

兩次遊龍門石窟,都是從伊水西岸進出,開放的石窟景區也隻有西山石窟吧?我未到過伊河大橋到東面,不知東岸還會有什麼景點。沒人建議過到對岸去看看。這次來,卻是從東岸下的車,車站在很大的一片停車場裡,那個停車場除了電瓶車和公交車站,别的車是不許停靠使用的。停車場幹淨整潔,四周有綜合服務設施,小超市、面館、龍門旅遊直營店、電瓶車售票處之類。我沒考慮乘坐電瓶車,隻想好好看看伊河。擡步一走,才知道電瓶車對來龍門石窟景區旅遊的遊客有多重要了,到對面的景區售票口買上門票進景區可是相當不近的一段距離,走要走好一會兒呢。不過風景不錯,河東邊沒有淩亂的建築,是很寬闊的林帶,跨河大橋橋頭,寬展的柏油路中心有人為設計出的雲杉小島,橋頭南臨河的森林公園裡建了觀景亭。橋頭面對的是東山,東山植被茂密,景色秀麗,與千瘡百孔的西山大不相同。伊河已全然沒了野性,沒了原始的土腥味,是精心梳妝打扮出來的,走過長長的大橋,在西橋頭,我看到我趕過大集的那條河岸,地面全部鋪了整齊的地磚,原有的樹木還在,已是尊貴的貴婦一樣的顔容了,綠化帶加寬延長了,開辟出花園,建築單一了,也上品位了,純純的仿古建築,而且成了景區的一部分,不持門票已走不到這個地方。橋長是因為水闊水寬,伊水在這裡不再是大河的感覺,而是湖的感覺,西山變得渺小低矮。站在橋中間向南望,望到兩山夾一水氣吞山河的大氣勢,伊阙、龍門這兩個詞想避也避不開了。2龍門大橋兩側阙門。

3景區大門和門前廣場。

4龍門西山一角。

5指示牌。千古勝景

“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發此感慨的是隋炀帝。隋炀帝楊廣于仁壽四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604年,在剛剛登上皇位不久,便在千乘萬騎的護衛簇擁中,浩浩蕩蕩地從長安來到洛陽,考察在洛陽建東都的事。他相中了“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合,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的洛陽這塊寶地。他當天子前便常到此地。登邙山,望伊阙,古人的這個記述很含混,是登上邙山望伊阙,還是說登邙山望伊水分别是兩個過程?在邙山上能否望得到伊阙,我不知道,楊廣對洛陽的地形地貌是很清楚的,邙山在北,伊阙在南,伊阙兩山夾一水,天然的一道門戶,伊阙裡就像一座城,何況自東周始這裡就一再為曆代京城。龍門之稱,看似始于隋炀帝,實則在東漢時就有了,傅毅雲:“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阙以達聰。”伊,伊水。阙,城門。伊阙是龍門的古稱,都是一種形容。伊阙之稱太典雅了,有吊書袋子的味道,龍門之稱誰都喜歡,容易在人們的心裡紮根,也易生出諸多傳說。

站在伊水大橋上,望龍門,既望出了龍門的寬度,也望出了龍門的長度。而且,一望便知這裡必是曆代樂賞樂遊之地。唐代,韋應物有《龍門遊眺》詩,曰:“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辟。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素懷出塵意,适有攜手客。精舍繞層阿,千龛鄰峭壁。緣雲路猶緬,憩澗鐘已寂。花樹發煙華,淙流散失脈。長嘯招遠風,臨譚漱金碧。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時隔一千二百多年,他看到的景象,不推敲細節,隻從粗線條上說,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差不多。他說龍門是人鑿的,不知有何依據。或許就是指大禹鑿龍門?認定東西兩山原為一體,鑿開了,中斷若天辟,伊水流過來,才有了“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的龍門勝景?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都是寫過龍門景色的。李白秋夜在香山寺住過,有“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極九霄迥,賞幽萬壑通”句。杜甫的《龍門》詩寫道:“龍門橫野斷,驿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白居易題《龍門堰西澗》:“東岸菊叢西岸柳,柳蔭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各有各的視角,各有各的感受,但沒有超出我們今天在龍門遊的體驗範圍。有點兒奇怪是嗎?如果您買到了龍門石窟風景區的門票,按門票的導引走完全景區,您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了。龍門石窟景區的門票是通票,包含着四個景區:西山龍門石窟、東山龍門石窟、香山寺、白居易紀念園。遊覽四個景區是單行線,從西山龍門石窟始,遊罷西山,出西山石窟南門,過南面的伊河大橋,到東山,也叫香山,相繼遊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居易紀念園(俗稱白園),一路走下來,會發現,唐代著名詩人詩中描繪的美景一樣不缺,而且比從詩中感受到的更好。

中國的古詩太粗線條了,給讀者留下了太多太多自由想象的空間、二次創作的空間,隻要大格局不變,細節的意韻、情懷的寄托,那都是讀者自己的天地。明代呂維祺的《龍門山色》沒有超越唐人。他寫道:“劈破層巒一水來,俨然雙阙向城開。千龛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南卷窗簾含遠翠,東分嶽黛入深懷。”1961年,郭沫若遊罷龍門後所寫的詩:“滿山松影今圖畫,兩岸泉聲放管弦。伊水南來康節裡,香山西峙樂天阡。”雖提到了龍門新景,但也沒有超脫寫意與白描手法的空間預留對讀者想象力的依賴。詩都太骨感,豐滿的是實景,是龍門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區規劃設計者、古建和園林工作者的傳承與保護系統工程中的還原與再創造。那是實打實的自然與人文美景雕塑,它不可能虛拟。遊人隻有驚豔,隻有體驗,隻有解讀。1秀美的伊水之岸。

2跨躍在伊水上的龍門大橋。

3從香山寺望龍門山。再現與升華

我是慢慢悠悠走過伊河龍門大橋的,站在西部橋頭尋找能喚起我回憶的場景。能回憶起的隻有地形、地勢。那是偎着山坡的一片平地,長條狀,傍河,是為河岸。記憶中貼山根兒的建築是仿古型的,但不敢确認是眼前看到的。同樣的仿古型,現在是大屋頂了,庑殿式,半古半今,與記憶中的小型古樓差别很大。河岸邊的樹木不會變的,來的季節不同,葉冠的色彩也便不盡相同。是現在的更好看些,翠色中有了嫩黃色的燦爛,這是什麼樹呢?

過橋,順路進了伊水岸畔仿古建築後的那條街,這街卻是毫無印象的,它的一面是山,青青蔥蔥綠樹濃蔭,同為西山,與西山蜂巢天壤之别,林蔭中露出巨大佛像和庭院建築,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産保護龍門基地的牌子,不用動腦也知道這是龍門石窟申遺前後才在這裡現身的機構。高樹濃蔭夾峙的柏油路新嶄嶄的,靠水一側石質的長護欄在綠樹濃蔭遮護下有種花園街的味道。出現了停靠電瓶車的草棚感覺的車站,坐電瓶車的都要在此下車了。再往前走,古今建築元素混搭的藝術博物館、可以用餐的博物館、龍門書院、洛陽美術院等建築和招牌一一呈現,奇石、綠岡、原木廊架、小花園、小草坪、小花壇……美的精心營造,爽心悅目的人文與自然環境,若不是被石窟造像牽引着,很想在這裡泡上半天一天的。美院和博物館裡有展覽,可以用餐的博物館能品茗享受美食,廳裡的陳設還特别的有情趣,做舊的和剛出土的唐三彩沒多大分别的胡人、馬、駱駝、藝伎、舞伎陪伴着你,把你帶入夢一樣的朝代。

看到刻有世界文化遺産标志和龍門石窟名稱的觀賞石了,中外遊人都在那裡合影留念。看到仿唐建築的龍門石窟大門了,門前是個大廣場,門裡則是本在景區之外的那條寬展的伊水河岸,它被納入了景區範圍,并被建設成美麗的花園,從大門走到刻有“龍門”二字大橋拱券雙門洞下的路程覺得很漫長。大橋下的拱券門(命名為阙門)才是原來的出入口。導遊圖和門票都告訴我,如今的龍門石窟景區完整還原了龍門東西兩山的全部風景區域。傍着伊河的西岸走,能望到修複了香山寺的東山、同樣如蜂巢一樣的東山西窟、萬佛溝。走上伊河連接着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的大橋,兩岸蜂巢的勝景就是一幅奇特壯美的畫卷,龍門也有了更為鮮明的視覺感受。而且你發現,你所遊覽的景區内景區并不是四個,橋的南側是一個規模頗為了得的濕地公園,蘆葦蕩、蘆葦沙洲從另一個側面诠釋了伊河,飛翔的水鳥讓它變得更為神秘。伊河西岸岸畔以人文風光為主,東岸岸畔則以自然風光取勝,綠林綠坡的豐繁中有山石的奇詭,新雕的諸代名僧石像還不足以顯示古今龍門差異的話,休閑帶的設置和伊河上的仿古龍舟則是隻有在今天才能體驗出别異于古的滋味的。龍門升華出的觀賞細節可是具有時代性的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