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的曆史文化保護區,大栅欄有着古老的集市和繁華的商業街,具有深厚的人文曆史積澱,而地處大栅欄中北部的三井社區,堪稱大栅欄及東琉璃廠曆史文化街區中胡同風貌、院落肌理保留最完善的社區之一,這裡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也尤為完整。三井社區北起大耳胡同,南至炭兒胡同;西起延壽街,東至煤市街。在這占地僅0.23平方公裡的地界兒上,400多個居民院裡生活着2000餘戶常住居民。如今胡同遊逐漸興起,為了讓更多的遊客了解“三井”,這裡組建起了一支别樣的導遊隊伍。
如果你從前門煤市街路過時會看到這麼一群人,他們在公交車站附近無私地奉獻着,向過往的路人、遊客提供交通線路咨詢服務、免費提供茶水和應急藥品,他們就是西城區大栅欄街道三井社區的“愛心暢行指南針”導覽隊。
“你看,這北邊兒是炭兒胡同,南邊兒就是楊梅竹斜街。”在金牌導覽講解員鄒瑞森的講解下,我跟随着旅行團走進位于大栅欄的三井社區。和鄒瑞森交談中知道像他這樣的“三井”導遊一共有21人。但您可别小看這支由21個人組成、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胡同導遊隊,他們介紹起大栅欄三井這片兒地方來,真不比專業的導遊差,還更接地氣兒,因為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大栅欄三井人。
笤帚胡同、三井胡同、石猴街胡同、茶兒胡同、炭兒胡同……旅行團沿着鄒瑞森為遊客精心設計的導覽路線走街串巷,好似發現了一片嶄新的天地,這些好似封存已久的曆史和文化重新變得鮮活起來,煥發出新的光彩。遊客隻需帶上導覽隊給的精緻的文化遊覽證件,在導遊員的提示下尋找胡同内的這些特定景點,還能收集印章、兌換紀念品呢,這也喚醒了當地居民對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實現着社區的和諧共建。
随着鄒瑞森的指引,我們先後參觀了明代的前門清真寺、清代的婺源會館、“武生泰鬥”楊小樓的故居……這裡古老的建築裡還有數不盡的各式典故。那些保存較為完整的曆史文物,很好地展現了老北京的人文風貌和文化底蘊,也透射出三井社區獨具的文化背景。盡管有的已經破敗,但那些深厚悠久的曆史文化積澱仍依稀可尋。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還可以領略設計師的用心之作“微雜院”的神采。
從炭兒胡同出來,鄒瑞森帶着我們拐進了茶兒胡同。茶兒胡同8号是靈鹫寺的舊址,門頭上還有石質的匾額,上面寫着“重修靈鹫寺”幾個字。推開院門,一棵大槐樹當院而立,足有兩個成人合抱那麼粗。院子裡曾經的寺廟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僅有一個雕刻精美的蓮花座,依稀傳遞着曾經的曆史記憶。早些年,這裡可是住着十多戶居民的大雜院,院子中間是居民增建的廚房等。在設計師的改造下,原有平房的輪廓被保留了下來,一個9平方米的兒童圖書館被“塞”了進去。大槐樹下,舊的廚房被改造成一個由傳統的青磚構建的6平方米的微型藝術空間。雜亂無章的院子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的公益圖書館和舞蹈教室,通過這些小規模的改造介入,胡同人家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從院子裡出來,看到幾個剛剛參觀完這裡的幾個老外,他們結伴鑽進了胡同裡的一家咖啡廳。胡同裡,具有濃郁的現代風格的新興産物如今也一并落戶這裡,傳統與時尚就這麼碰撞着、融合着。在2017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導覽隊的隊員們正是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解,讓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愛上了胡同,愛上了大栅欄。
鄒瑞森對我說,像他這樣熱情服務的三井導遊還有很多,張履端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這支導覽隊的隊長,有着多年豐富的社區工作組織經驗。為了調動隊員們導遊服務的積極性,幫助隊員們迅速成長,她可沒少花心思。2017年3月,三井導遊隊特意組織了詩朗誦的活動,後來還組織了三場故事會,讓導遊員們講述自己在胡同裡的故事。隊員們從一開始都不敢當衆講話,到現在的“能說會道”,可沒少付出努力。
導覽隊裡還有一對“夫妻檔”,他們就是鄒瑞森和劉榮仙夫妻。一開始鄒瑞森對當導遊員并不上心,後來劉榮仙為了鼓勵鄒瑞森,甚至還用了激将法。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進步,導遊員的業務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據了解,2017年至今,這支胡同導覽隊已經接待了10餘個批次、200多名參觀者,其中絕大多數是頭一回來大栅欄參觀的遊客。三井社區的這支導遊隊喚起了居民對胡同曆史文化的自豪感,他們真的是本地文化最有溫度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