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庵。“更待橘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陶然亭公園的大名久聞于耳,它不僅曆史悠久,古迹繁多,而且與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者有着不解之緣。進陶然亭公園大門一路向南,穿過漢白玉的石橋,便可看到高台之上一組古建築矗立其間,這便是慈悲庵的所在。
比起北京的大廟,慈悲庵有些小得可憐。穿過大門的月亮門洞,一步便已跨入了這座庵堂的主體建築——觀音殿所在的院中。順着遊廊,可通往後院的幾間配房。前後十餘間小房,幾乎構成了小廟的全部。但不大的院子裡,卻有着不少名人題字的碑刻。一側是翁方綱的題字,一側是林則徐手書的對聯,處處彰顯着這座小廟非凡的過往。轉過身,在亭間還懸挂着一副對聯:“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煙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風”。這是清朝康熙年間懸挂在陶然亭的舊對聯,1986年由現代書法家康雍重新書寫。擡頭處,亭梁上是四幅精美的蘇式彩繪:《采菊圖》《八仙過海》《太白醉酒》《劉海戲金蟾》。
說起陶然亭的修建,就不能不提到康熙年間的江藻了。他在康熙年間做到了工部郎中的職位,分管這一帶的黑窯廠。這位江大人總覺得每日在這樣的“重工業企業”上班,過于枯燥乏味,不合他文人的脾氣。于是決定在其監工所住的慈悲庵中修建一座涼亭,以供其在亭上品茶吟詩,打發時光。亭子建好了,就根據白居易“與君一醉一陶然”的名句,命名為陶然亭了。這位江郎中不會想到,就是他的這個“小資情調”,讓他本人得以留名青史,更使清朝不少文人墨客,找到了一處可以消遣的地方。
早在道光年間,曾經領導中國人民掀起反帝愛國的禁煙運動的林則徐就曾在此與志同道合者抒發情懷、議論時局。林則徐在京期間和著名詩人龔自珍、張維屏,以及思想家魏源、黃爵滋等曾多次在陶然亭聚會,并且留有詩文,林則徐當時是陶然亭的常客。
到了光緒年間,戊戌變法的發起者與領導者康有為曾經和梁啟超、譚嗣同一起在陶然亭聚會,共同商議變法事宜。後來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譚嗣同在《城南思舊銘》中,就談到他在陶然亭和慈悲庵的活動。為國捐軀的女革命家秋瑾在赴日本留學前,也曾經來陶然亭與送行的友人告别。
“五四運動”時期,無産階級革命家李大钊、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革命家曾多次在陶然亭内的慈悲庵舉行革命活動。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和鄧中夏等革命人士在慈悲庵聚會,并在門前大槐樹下合影留念,這張照片至今還陳列在革命博物館内。李大钊、周恩來和鄧穎超等也在陶然亭留下了他們的足迹。1920年8月16日,他們出席了革命團體在陶然亭慈悲庵北配房舉行的聯席會議,并且分别在會上作了重要的講話,總結了“五四運動”以來的鬥争經驗,提出了今後的革命任務與鬥争方向。
陶然亭内的慈悲庵在民國時期一直是“少年中國學會”等革命組織進行秘密活動的地方。少年中國學會的重要成員多次到這裡出席會議。為了避開敵人的耳目,方便革命活動,李大钊還曾以為陳愚生“亡妻守靈”的名義,租賃慈悲庵兩間南配房,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1波光粼粼的公園湖面。
2慈悲庵展廳。
秀麗的公園風景。
秀麗的公園風景。
秀麗的公園風景。
秀麗的公園風景。
紅色展廳。
紅色展廳。
紅色展廳。
紅色展廳。
紅色展廳。
徜徉于此,仿佛覺得青燈古佛、參天老槐、碧水軒亭與革命志士的青春熱血、救亡圖存的紅色夢想重疊在一起,耳邊似乎回響着激情歲月的呐喊,猶如百年曆史風雲在這裡定格。其實從慈悲庵地理和曆史方面看,也不難解釋為何諸多革命先驅在此活動。一則由于在當時十分偏僻,容易避開敵人耳目。二則這裡是傳統文人墨客休閑娛樂的地方,人們往往不會對知識分子的聚會産生異議。
出了慈悲庵,見前方聚集了許多中小學生,走近方知來到了高石之墓地,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高君宇和他女友石評梅就雙雙安息于此,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高石之墓”。高石之墓,永遠記錄着這對革命情侶的純真愛情,他們既忠于革命,又忠于愛情。他們對革命和對愛情的态度,也為後世青年樹立了榜樣。
TIPS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園内)
開放時間:
06:00-21:30
門票: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