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廈門中山公園,曆經90春秋,現在已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綠化環境和完善配套設施,具備改善生态、遊覽休憩、文化健身以及緬懷偉人等功能的精品公園。它的發展曆程見證了廈門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從舊時代邁向新時期,朝着民族複興和中國夢邁進的一個縮影。
廈門中山公園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08年入列國家重點公園,曾被譽為“華南第一園”載入史冊。這“第一園”,是廈門公園的發祥地,是廈門園林的搖籃,是廈門人民的驕傲。
廈門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城市,與東南亞國家一衣帶水,與台灣一水之隔。當年,許多華僑、台胞都從廈門飄洋出海,如今,海外遊子們回到廈門時,都情不自禁地尋找中山公園,找尋童年的記憶和散落的曆史碎片。
廈門中山公園這張承載着永恒記憶的城市名片,成為海外華僑和兩岸三地同胞情感交流的窗口,也是海内外華人和遊人緬懷孫中山先生的紀念地。2老照片-琵琶洲。
3老照片-噴水池。
4花展館。
公園布局現巧妙
1926年,廈門市政督辦公署做出決定,在新辟的市區興建公園。工程由堤工處負責,堤工處顧問周醒南主持公園的規劃建設,留德建築師林榮庭負責公園的工程設計。公園于1927年動工建設,耗資100多萬銀元。為弘揚中山先生倡導的“天下為公”精神,新建的公園定名為廈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于廈門舊市區東北隅。民間傳說,中山公園遵照“東塔、西山、南球、北海”的原則而建,東部建紀念碑(塔),西部建造假山,南部築地球儀,北部有東嶽河。園内有魁星山、鳳凰山,魁星河、鹽草河、蓼花溪,妙釋寺、荷庵、功德寺、東嶽廟等著名景點和廟宇古刹。還有曉春橋、琵琶洲、挹翠山館、音樂亭、大型噴水池、薔薇亭、中山銅像等精品建築。20世紀60年代末大部分景點和建築物被毀。
中山公園的門、橋、亭、水,富有城市園林特色,令人流連忘返。
門。中山公園四個大門,各有千秋,造型各異,風格不同。南門三連圈三牌樓式,寬20米、高14米,既吸收古典建築精華,又融入閩南建築風格,貼面選用“泉州白”花崗岩,門沿均有石雕圖騰,簡樸大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牌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飾以飛檐、龍首,色彩白綠對比,素雅、清新、明快;新設夜景照明燈飾,增添時代風采,成為中山公園标志和一道靓麗風景線。北門原為歐洲古典門式,頂部門樓為明代格式。1996年改建為華表式長方形三門樓,石雕基座為龍的九子之一吉祥物,古樸典雅。東西兩門均為牌坊式三川門。四門之間,連以短牆,牆高2.1米,上半截安鐵欄,中嵌“中山公園”四個圓形篆字,下半截為磚混構築,堅固雅觀。
橋。中山公園建有12座橋,其中2座長橋,10座短橋(現有9座)。建園70周年前夕,重新命名為:玉帶橋、廷恰橋、鼎足橋、東辰橋、西瑞橋、平安橋、蓼花橋、涵春橋、曉春橋、荷庵橋和星河橋。11座橋中,曉春橋和鼎足橋最具特色。鼎足橋亭為三柱六角,橋為鼎足三通。
亭。中山公園共12座亭子,建于池畔、水中、山巅、山腳、花木叢中、林間隙地,或亭橋一體,跨河而立;或亭閣相連,一體兩用,可以遠眺、賞花、觀魚、求靜、品茗、聽泉。
水。中山公園的水景以靜态為主。讓肅穆的水面涵映周圍的美景,現出虛虛實實,變幻迷人的色彩。公園的主要建築物皆臨水而建,環湖而立。有的則水中有島,島中有水,使單一的水面變得凹曲有味。
1983年,廈門市政府決定修複中山公園,重建了南大門,修建假山,水池,兒童戲水雕塑和逸趣園。1998年,市政府将整治中山公園列入為民辦實事一項内容,在南門入口處右側,重建醒獅球一座,該醒獅球高8.3米,直徑5米,獅子由一塊重達8噸石頭雕成,球體下方有四隻鷹,球的表面有世界地圖,浮出部分為陸地,平面為海洋,新建醒獅球保持了曆史原貌,賦予新時代感。此外,還拆除了20世紀60年代末修建的“司令台”,對魁星山進行整體改建,進行了裸露地面綠地改造和硬地鋪飾工程。1紀念碑。
2孫中山塑像。
3醒獅球。
4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講故事從逸趣園後面的石門登上山崎山(又稱魁星山),沿魁星亭四周的奇石,分布着十多處摩崖石刻,有描緻景物,有記載故事,讀了令人回味無窮。
石門内迎面岩壁上印入眼簾的是廈門興泉永道尹潘駿章的隸書題刻。潘駿章題刻記述了1841年8月英軍占領道署後園直至1861年歸還并重建的紀事。該銘刻旁還有潘駿章另一個題刻“山林逸趣”。
石磴右側,可見到侯官人吳山刻的“石欹岑曲”,筆墨灑脫,點出崎山的石景奇觀。此外,還有三次來廈任興泉永道尹曾獻德的“三巡鹭江”,清光緒年間道署長官周蓮的“萬壑雲根”“石瘦雲肥雲癡鶴老”,徐兆豐篆書的“鴻雪,慶藩和慶崖”隸書“峭璧”,光緒年間任興泉永道尹姚文倬題的“靜觀”,署名童杭時的小字題記“博愛”。
史迹館内憶往事
位于曉春樓的中山公園史迹館在公園建園90周年期間開門迎客。館區辟有三個展室。
第一展室内,有老地圖、老照片以及建園計劃書等珍貴史料,追叙建園之初的記憶;二展室則展示了與中山公園有關的曆史人物;第三展室以時間線串起公園變遷,并解讀公園新貌。館内六個部分内容用中英文分别介紹近300張圖片從各個不同側面,勾勒出“華南第一園”的曆史風采。有圖有文圖文并茂的展室,為觀衆講述公園90周年曆史,讓遊人領略到“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精湛藝術,感受到中西合璧典範曆史名園的魅力。
根藝館裡吐芬芳
賞完公園美景,聆聽完故事和曆史追述後,移步前往花展館,館中的根藝館展區,有公園收藏的數十件鄭大木先生根藝作品。
步入館裡,可以在那處美麗月光朦胧中,見到深帶泥土芬芳味道之根創造出的永恒,欣賞到一件化腐朽為神奇的根藝極品。有“遊”到鹭江之濱的“千年神龜”;有紫藤樹根和石灰岩石自然融合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探向空中,節節拔高,輝煌歲月的“成長”系列;有女娲的“補天遺石”;還有取名“仙宴”的品嘗不完的佳果……一件件藝術根品,令人贊歎不已,心曠神怡。5根藝館。
6中山公園史迹館-曉春樓。
7遊船碼頭。
8南門牌樓。
提升改造展新姿
2017年廈門市思明區政府決定在建園90周年前夕,對中山公園景觀進行提升。根據規劃部門批複的方案,公園設計定位為:
功能方面:以山水林蔭為背景,中山文化為特色,打造集休閑、娛樂、運動、健身、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等多種需求為一體的公共活動空間。
文化方面:加強文化氛圍,延續公園記憶,豐富文化内涵,成為塑造多元文化景觀的典範。
形象方面:優化山水結構與空間疏密關系,建立一個自然親切,承載魅力生活的高品質城市綠洲,塑造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中山公園。
改造後的公園分為動物園、兒童樂園、曆史文化區和休閑旅遊區。動物園進行了升級改造,兒童樂園全面更新,完善道路體系,梳理景觀空間。中山公園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良好場所和弘揚普及知識,傳遞正能量,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場所,深受市民和遊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