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西城博物館之旅

西城博物館之旅

時間:2024-10-31 10:18:26

炎炎夏日,酷熱難耐,這時候不太适合戶外出遊。可是每逢假期又不能總宅在家裡,那麼前往清涼的博物館裡參觀,也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北京西城區的博物館不少,有帶着濃郁宣南特色的宣南文化博物館,有帶着紅樓色彩的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還有許多像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曆代帝王廟博物館、北京戲曲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等具有奇特色彩的博物館。于是,精選了幾個博物館去暢遊。

線路: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曆代帝王廟博物館-北京戲曲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探尋中華第一龍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它主要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對古生物學、古生态學、古人類學以及進化論知識進行專題性展出。我對化石有着濃厚的興趣。化石承載萬年的風雨,靜悄悄地埋在土地的深處,随鬥轉星移,看滄海桑田。博物館裡,有六百多塊古脊椎動物化石标本,都是近五十年來在我國各地陸續發現的。當考古工作者将它們從大地的深處發掘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時,它們就仿佛是在為我們講述一個輝煌的時代,向我們展示那個古老時代的全貌,甚至是那個時代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位于西直門外大街,與北京動物園隔街相望。有意思的是它們一個是活體動物園,一個是動物的化石展覽館。古動物博物館院門兩側,一組恐龍雕塑和一面由玻璃密封起來的石壁掩映在高大的楊樹林和蔥郁的花草灌木叢中。院門東側近處的雕塑是放大了幾十倍的兩隻原角龍幼雛破殼而出的複原像,院門東側遠處的雕塑是一具按化石骨架原貌複原的多脊沱江龍,它與院門西側遠處同樣是按化石骨架原貌複原的将軍廟單脊龍遙相呼應,使博物館院内充滿了一種逝去已久的世界所具有的獨特的神秘感。距将軍廟單脊龍不遠的黝黑的石壁,是舉世罕見的化石珍品:9條被稱為“副肯氏獸”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化石骨架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因為爬行動物都是恐龍的近親而往往被冠以“某某龍”的名稱,也因為彙九“龍”于一壁,總是使人想到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那凝聚着中華民族龍文化精髓的九龍壁。這面化石石壁以“九龍壁”的名字而聞名中外。

進入一層的化石展廳,立刻被一個巨大的恐龍骨架吸引。這個大恐龍有三層樓那麼高,它有着很長的脖子和尾巴,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我國境内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之一,生活在2億年前的雲南,1939年出土于雲南省祿豐縣秒灣東山坡。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楊鐘健院士将之定名為許氏祿豐龍。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因為許氏祿豐龍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它對中國古脊椎動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響。許氏祿豐龍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種古腳類恐龍。祿豐龍的前肢并不很短小,不像典型的兩足行走類恐龍,它可能具有有限的四足行走能力。祿豐龍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早期的湖泊岸邊或沼澤地區,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主要吃湖岸和沼澤周圍森林裡的各種植物,也可能還吃點水裡的螺蛳或蚌殼類小動物。

在古動物館參觀時,我留意到許多魚類化石被保存得比較完整。後來對這一現象查閱資料後得知,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于許多因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化石為我們把古生物遺體或遺迹存留在岩石中,為我們對化石的發現與研究和了解生物的演化過程提供了幫助,有利于我們确定地層的年代。每一個化石比一本史書還要厚重,為我們淋漓盡緻地講述着那些古老而久遠的生物演化過程。

Tips

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閉館)

電話:010-88369210

門票:20元

地址: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