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夏日黃鳝入肴鮮

夏日黃鳝入肴鮮

時間:2024-10-31 10:17:56

汪曾祺在《魚我所欲也》中深情描述:“一桌子菜,全是鳝魚。除了烤鳝背、炝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燒。鳝魚燙熟切絲再炒,叫做‘軟兜’;生炒叫炒脆鳝。紅燒鳝段叫‘火燒馬鞍橋’。”

黃鳝也叫長魚、鳝魚。黃鳝多半隐匿在溝渠、稻田、池塘中,與甲魚、泥鳅、烏龜并稱為“四大河鮮”。它喜歡鑽洞穴居住,晝伏夜出。夜晚出來覓食,以小魚、螺蚌肉、蛙肉、蚯蚓等為食。黃鳝在我國食用和藥用有悠久曆史,清炖味美,常作火鍋原料,是尋常餐桌上常見的佳馔。

鄉下端午有吃“五黃”的風俗。“五黃”,即黃魚、黃鳝、黃梅、黃瓜、雄黃酒。釣黃鳝時得準備一大捧蘆柴鈎,筷子長短的一截蘆柴,中間系尺把長的尼龍線,扣一把小鈎,鈎上绾着整條蚯蚓,插在水田裡。捉黃鳝很有趣。靜伏在田埂上,聽到水中黃鳝的吐鳴聲,猛地揿亮手電,雪白的光柱下,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黃鳝變得呆頭呆腦,軟塌塌的,輕而易舉地成了“階下囚”。

黃鳝滑膩無比,很容易掙脫,倘若落水,休想抓住。抓黃鳝時要迅捷出手,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死死鉗制住黃鳝的七寸,這樣才能将它們擒獲。常見漁人用人字形的丫筒子捕長魚。丫筒子是由兩個直徑七八厘米、長達五六厘米的竹編筒垂直連接,成褲形,三個圓口子,一個戴上竹帽子,兩個丫筒裡插着尖竹簽和倒刺,竹簽上穿着蚯蚓作誘餌。鳝魚遊進去,休想出來。張丫筒多在日暮時分,河汊墒溝、水草肥沃的地方,每隔一段距離放一隻,先挖一個淺淺的槽,把丫筒安放到槽内,一頭翹出水面,一頭用泥巴壓實。翌日清晨,靈秀的漁姑撐一柳條子,将一隻隻丫筒撈起來,倒出裡面相互糾纏的鳝魚、泥鳅、青蝦。有魚販子來了,于是一陣讨價還價後,漁姑又撐着柳條子消失在一片波光水影之中。

黃鳝煎、炸、蒸、煮均可,多紅燒或炖湯。紅燒黃鳝也叫紅燒馬鞍橋。燒好的黃鳝段收縮彎曲,形似馬鞍、拱橋。把黃鳝洗淨,斬去頭尾,切成段兒,倒進豬頭肉、蒜苗,摻進醬油、燒酒、酸醋,猛火猛燒、中火煨煮。待黝黑的鍋沿咝咝冒煙,揭開鍋蓋兒,一股濃香瞬間把我們淹沒。搛一條嚼吮,鮮、脆、軟、嫩。

黃鳝炖湯尤為鮮美。小鎮上的魚湯面,多半是用剔下來的長魚骨熬成的。湯汁乳白、黏稠。若在湯裡摻入菜頭、山藥、冬瓜、豆腐,味道絕佳之外,還兼有食療的功效。

細小的黃鳝,炒洋蔥,味道妙絕。“小暑黃鳝勝人參。”廣東人一般用來做煲仔黃鳝飯,上海人愛吃響油鳝糊,蘇州的爆鳝香酥鮮甜而無腥味。

而今,家鄉泰州的脆鳝酥名聞遐迩,原料是鳝魚脊背,用細鹽、料酒、姜蔥入味,将黃鳝汆水後撈起瀝幹,放入足量色拉油燒至八成熟,再将黃鳝入油鍋炸至漂浮在油面上取出,待油溫升高時複炸一次。經油炸至酥脆裝盤,點綴上姜絲,尤為養眼。被譽為“華人談吃第一個”的唐魯孫回憶:“泰州面館的脆鳝是蘇北出了名的美肴,酥脆綿軟,是下酒的隽品。”

現在餐桌上各種時令水鮮令人目不暇接,但當年逮黃鳝、燒黃鳝的情景卻如一幅充滿鄉情的風俗畫,懸挂在幽邃的時間深處,明亮且溫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