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夏天,我坐船去巫山一個小鎮上看望朋友。船進入小三峽後,碧水如鏡,兩岸青山蒼翠欲滴,清涼水汽撲面而來。小鎮依山而建,下了船,爬着長長的梯坎,烈日當空,汗濕衣背。走到一棵巨大的黃桷樹下,實在不想走了。隻見樹蔭下一個光膀子穿白背心的矮壯漢子不停地扇着手中的草帽,面前一個挑擔,擱了兩個木盆,上面蓋了層薄紗。扁擔一端挂了個小木牌,歪歪扭扭地寫了“翡翠涼粉”幾個墨字。我吃過白淨爽口的川北土豆涼粉,淡黃彈牙的榮昌豌豆涼粉,灰色黏稠的遂甯紅薯涼粉,這翡翠涼粉還真是頭回聽說,于是近前去看看。矮壯漢子揭開薄紗,隻見一盆“碧玉”,晶瑩剔透,散發着一股涼氣。矮壯漢子說,這是我們巫山的特色小吃,翡翠涼粉,巴适得很,你嘗嘗就知道了。喉舌生煙的我當即要了一份,矮壯漢子用刀切下一塊,托在手上劃成小長條,擱在一個白瓷碗裡,然後打調料,淋上醬醋姜蒜汁,舀了一勺辣椒醬,最後撒上一撮切碎的蔥花點綴,好看極了。略微攪拌一下,一口下去,嫩滑爽口,喉舌間滿是清涼,一股熟悉的草木味喚醒我味蕾的記憶。我問矮壯漢子“這是什麼做成的?”他說,是當地山上一種叫“臭黃荊”的植物葉子做的。我聽後異常激動,想不到千裡之外的他鄉還能遇到“故知”。
臭黃荊是一種暮春開黃色小花的灌木,多長在低矮山丘向陽坡面和溪溝路邊,葉子有一股怪怪的臭味,形似黃荊葉,暗綠色,有蠟質樣光澤,富含凝膠成分,能去污。過去,鄉裡人家把臭黃荊的枝葉砍回來紮成小把用來刷洗鍋碗瓢盆。相傳,一位老婆婆有一回失手把洗完鍋的臭黃荊水潑在了竈下的草木灰堆上,很快凝結成一坨綠色瑩潤的東西,拾起來嘗了嘗,口感似涼粉、豆腐腦,于是傳了開來。我們那地方管這東西叫臭黃荊豆腐,有的地方叫臭葉子涼粉,當然都沒有巫山這地方叫翡翠涼粉這樣充滿詩意。
小時候鄉村,夏天消暑之物匮乏,冰凍之物更很少見,家裡寬裕點的孩子偶爾跟大人去趕集才能吃上一次冰棒。但鄉下的孩子自有辦法尋找一份沁涼之物解暑,那就是自制臭黃荊豆腐。猶記得,放學後,跟着幾個哥哥姐姐,去山上采摘臭黃荊葉子。山間蟬聲盈耳,鳥鳴啁啾,草木在一天烈日的烤曬下,散發出濃郁的氣息。臭黃荊的老葉纖維多,水分少,凝膠物質也少;過嫩的葉子,凝膠物質積累不夠,我們一般采集臭黃荊中間部位枝條上的葉子。
從山上采回的臭黃荊葉子,洗去塵土,然後倒進盆裡加新汲的井水揉碎,一股子濃郁苦澀的怪味撲鼻而來。流出的汁液綠得化不開,能把人的手染綠。用紗布濾去葉筋渣滓,獲得清液,再加入備好的草木灰液,攪拌均勻靜置幾分鐘,一盆晶瑩碧綠的臭黃荊豆腐就做好了。用刀劃成小塊,用白瓷碗盛了,喜辣的加一小匙紅豔豔的剁椒,吃起來開胃舒暢;喜甜的,加入一匙土蜂蜜,最好不過,沁涼滑溜溜,就是果凍的味道。
祖父說,他年輕的時候,有一年暑天大旱,百來天滴雨未下,赤地千裡,禾苗焦枯,許多人家裡米甕見底,揭不開鍋,于是,紛紛從上山采回臭黃荊葉子,做上一大盆臭黃荊豆腐,既飽肚,又解饑。所以有些地方把這涼森森、苦幽幽的東西叫做神仙豆腐,因為它能度荒救命,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