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訪鄭闆橋故居

尋訪鄭闆橋故居

時間:2024-10-31 10:02:52

一脈夕陽斜照在簡樸清雅的小院内,青磚灰瓦,斑駁間透出歲月的痕迹。

這兒是寂寞的,但卻牽引着無數遊者前去谒訪。故居所在的巷子叫竹巷,闆橋曾說:“予家有茅屋兩間,南面種竹。”這曾經種竹的茅屋,如今已修繕改造。闆橋故居散居在普通民宅之中,若不是書法家趙樸初“鄭闆橋故居”幾字提醒,疑是普通宅院。

我輕叩這棟青磚灰瓦小院的門環,觸摸那風雨滄桑下剝蝕的牆壁。一叢青竹的蕭蕭聲,牽引着我的腳步。天井般的小院落,清雅幽靜,靜到能聽見自己的腳步回響。入門堂,映入眼簾是劉海粟所題“鄭燮故居”四字,迎面堂屋鄭闆橋銅像,須發硬朗,清瘦矍铄,單薄的身軀,卻有着青竹的傲岸不屈,虛心勁節。故居局促,逼仄,很普通的清代民居。邁進門檻,一股沉郁經年的氣息漫來,有着歲月的味道,幾件家俱簡樸,流露着凡世的清冷。

一代“糊塗”大師的居所,也僅能用他室内一匾“聊避風寒”述說,他向往精神自由,一生清寒儉樸。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曾說:闆橋故居就該如此。

鄭闆橋是典型的儒家文人,有着“達則兼濟天下”的宏志,耿直的人格,與官場處處抵觸,最終卻未能實現,隻能選擇歸隐,從此以賣畫為生。前塵舊事,燈影飄搖,從此隔開紛擾喧嚣。

中國文人,當不能把志向實現于社會,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歸隐山林,躲進一方天地,安貧樂道地達觀修養。東邊的墨竹圖軸,“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淮南一片青。”表達了鄭闆橋離開官場,得到解脫輕松的心情。

南進屋内牆上,挂一幅對聯:“删繁就簡三春樹,标新立異二月花。”鄭闆橋喜歡一種簡單的美,如竹般,他性格的卓爾不群,成就了他詩書畫的驚世怪才。

東屋書房挂着最著名的書法“難得糊塗”,他的字有“亂石鋪街”之說,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長或扁,疏密濃淡,若浮雲,千變萬化,又有着音樂一般的韻律。似他一生坎坷遭際,各種起伏的思想情緒,通過筆法,滲透出來。歸隐,讓生命獲得另一種圓滿。

青色小瓦,浮漾夕陽的餘光。小廚房在天井的西側,内有一聯“白菜青鹽籼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是鄭闆橋寫給他的表兄袁安石的,意味着這種淡泊才來得更久遠。那種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無論朋友或其他光景,必不能長久。落拓不羁的鄭闆橋,不是一直活在我們心中嗎?而那些當時顯赫的官宦,如今有幾人能記得他們的名字。

院子裡蓊蓊郁郁,老竹新篁散發着清香,透過格窗朝外看去,牆根生長着一片茂竹,在陽光下随風搖曳,竹影婆婆,令人想起鄭闆橋在《題畫》中的一段話:“餘家南面種竹……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情此景,仿佛主人就在不遠處喃喃絮說。

鄭闆橋紀念館附近有一條興化老街。興化老街分西街和東街,街口有一座興化縣衙,青磚黛瓦,飛檐重疊,石獅木門門鼓,是一座典型的北宋風格的縣衙。

我緩緩移動腳步,去細細捕捉一代大師曾經生活過的痕迹,遠處若有若無飄來一曲悠揚的民歌:“扁舟往來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細辨,那不是闆橋先生的《闆橋道情》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