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光社年鑒》是京城民間攝影團體北京光社出版的第一本攝影年鑒。北京光社的前身是北大校園内的攝影研究會,1923年冬更名為北京光社,1924年—1927年每年舉辦一次影展。1927年年初,北大教授劉半農加入北京光社,并參加了同年10月舉辦的第四次影展。文化名人劉半農入社以來,總會提出一些新奇的點子,比如說出版攝影年鑒,社員的作品印制成書流芳後世,社員們自然樂意,可舞文弄墨、聯系出版商等事宜大家并不熟悉,社員們一緻推舉劉半農全權負責攝影年鑒的編輯工作。
1927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中央公園的來今雨軒,舉辦了北京光社的第四次影展,作品的整體水平均遠超曆次影展。而且在第四次影展的作品中,還增加了油渲照片、天然彩色照片和透明燈片,年鑒所收錄的作品,大部分源于第四次影展。年鑒并未設立評判委員,社員各自拿出幾幅作品,編輯劉半農從中挑選出一部分,經大多數社員同意,便湊成一本年鑒。
《北京光社年鑒》為16開本,美制牛皮紙護封,正反面采用中英兩種文字,外觀看上去,簡潔、大氣、美觀。年鑒的“序”由劉半農撰寫,“小言”由陳萬裡撰寫,“北京光社小記”由汪孟舒撰寫,年鑒收錄了社員王琴希、伍周甫、老炎若、李召贻、汪孟舒、吳郁周、吳輯熙、沈麟伯、周志鋪、孫仲寬、郭學、陳萬裡、鄭穎孫、劉玄虎、劉半農、錢景華的56幅作品。
劉半農的“序”寫的很低調,大緻意思是說,社員們都是職業之外的業餘愛好,拍照片純屬自娛自樂,不為名利,也不想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作者在寫序的這一時間段内,心緒一直被陰霾籠罩着,“為己、為興趣、為藝術而藝術”貫穿始終。轉過年來出版的《北平光社年鑒》,劉半農序言又來了一個大轉變,“為國家、為民族、為人生而藝術”慷慨激昂,兩篇序言放在一起比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判若兩人。作為本文筆者,我更喜歡第二篇序言,激人奮進。陳萬裡的“小言”寫的很客觀,表明自己1926年夏去南方發展,光社的三、四次影展均未參加,就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光社發展得很快,更可喜的是光社要出版年鑒了。他作為光社創始人之一,希望光社越來越好,每年都能出一本年鑒。汪孟舒在“北京光社小記”裡,詳細介紹了光社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北京藝術寫真研究會改名為北京光社那一段曆史,以及社員加入光社的先後順序,國内攝影史方面的書籍凡涉及北京光社的,均出自汪孟舒撰寫的“北京光社小記”。
年鑒除了展示社員的作品外,廣告頁上還展示社員的最新著作和發明成果。比如說,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本攝影畫冊,陳萬裡編著的《大風集》;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本攝影理論著作,劉半農編著的《半農談影》;中國照相機工業第一台機械相機,錢景華發明制造的景華牌環象攝影機;中國照相器材行業第一個洗印照片的附件,老炎若發明制造的活邊曬架;中國照相器材行業第一個攝影曝光附件,吳郁周發明制造的曝光表。
在年鑒封三上,刊登着購買年鑒的注意事項:“本年鑒限印一千冊,賣完不再添印,定價視存書之多少為标準,存書愈少,則定價愈昂,庶初期出賣預約時之損失,得以稍資彌補。茲将定價法宣布于下,有意購買者,尚希從速。1至200本,社員用不出售。201至300本,初次預約每本一元。301至400本,二次預約每本一元三角……最後十本,每本十元。”存書愈少售價愈昂的售書方式,與今天的售書方式正好相反。
《北京光社年鑒》是由真光攝影社代售,前期預定價:每本一元五角。真光攝影社在西長安街25号,就是現在電報大樓的對面,愛國将領張學良購買的相機以及平日裡洗印的照片全在真光攝影社,可以說張學良是真光攝影社的老客戶。少帥閑暇時喜好擺弄照相機,甚至還把照相機作為禮品饋贈親友,長女張闾瑛和長子張闾珣使用的相機,都是父親張學良贈送的。在張學良的影響下,闾瑛、闾珣愛好上了攝影,并在《柯達畫報》征求答案的攝影比賽中,雙雙獲獎。還有,少帥與愛國将領商震的關系甚好,商震使用的柯達折疊相機,也是張學良贈送的。
張學良在攝影創作中,非常注重自身的文化修養,日本的藝術寫真、英國的世界攝影年鑒、巴黎的攝影沙龍集、美國的攝影年鑒等等,隻要能買到的中外攝影書籍他統統收入囊中。《北京光社年鑒》出版于1928年1月1日,可身處保定行營的張學良,還是提前寫信預定,其信中内容是:“内寄現洋票兩元,将光社年鑒請分神代訂一本,餘款挂在貴号敝賬上,書印就請寄(京寓)敝宅為盼。緻真光攝影社鑒張學良手啟十六日”。為了加大《北京光社年鑒》的銷售力度,真光攝影社有意把少帥親筆信透露給《世界畫報》的記者,1927年11月27日,在《世界畫報》第112期上,刊載了張學良預訂《北京光社年鑒》的親筆信。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國内活躍着兩支攝影團隊,一支是廣州景社,另一支是北京光社,兩家攝影組織都搞得轟轟烈烈,定期例會、組織創作、作品觀摩、興辦展覽等。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景社在廣州舉辦的攝影展覽所泛起的文化漣漪,很快就平靜了,分析其原因,景社社員的班底主要是社會上的有閑階層,畫家、職員、醫生等,他們隻是單純地為了藝術,并沒有著書立說的想法。而北京光社第一次影展過後,陳萬裡編著了《大風集》;第四次影展過後,又出版了《北京光社年鑒》;在此期間,劉半農還編著了《半農談影》。傳播攝影文化、提煉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産品等舉措,與文化名人加入攝影組織不無關聯。
《北京光社年鑒》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本攝影年鑒,它的出版填補了中國攝影年鑒的空白,從而提高了中國攝影在國際攝影中的地位。《北京光社年鑒》深受國内攝影界以及軍政各界人士的喜愛,張學良預訂年鑒就是鮮明的一例。由于《世界畫報》刊登張學良的親筆信,加大了年鑒的宣傳力度,不足一年時光,年鑒便銷售一空,所以劉半農才有信心出版第二冊《北平光社年鑒》。
不夜瓊島吳緝熙攝
秋露吳郁周攝
寒溪孫仲寬攝
《北京光社年鑒》書影
《世界畫報》刊登的張學良叮囑代訂《光社年鑒》的親筆信責任編輯/楊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