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魏斐德:“在中國發現曆史”

魏斐德:“在中國發現曆史”

時間:2024-10-31 04:34:45

2005年,魏斐德(前排中)與學者們在柏林參加學術會議。(上圖)

魏斐德關于中國曆史的代表作《洪業:清朝開國史》。(下圖)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抒情詩人和秘密活動家的迷人混合體。他寫得最好的書在每個角度都含義深刻,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精神上,充滿着意外,承載着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30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曾這樣評價魏斐德。

作為與孔飛力、史景遷齊名的美國漢學界“三傑”,魏斐德是一位影響了幾代中國史學者的學術巨擘。對于魏斐德來講,曆史與文學的互相貫通是偉大曆史作品的禀賦與标記,而曆史叙述則是小說家與曆史學家工作的中間地帶。遊走于此,魏斐德逐步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影響,成為“中國中心觀”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在中國發現曆史”。

1937年魏斐德生于美國堪薩斯城,2006年因癌症去世,終年68歲。“我生于1937年12月12日,日本軍人開始在南京城燒殺淫掠三周的那一天。”魏斐德1992年在就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的演講中這樣說,仿佛此生冥冥之中與中國有着關聯。

父親是魏斐德的第一個精神導師。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遞給幼時的魏斐德一本書,然後告訴他:全家期望能在一周内,聽到他在晚餐上發表對這本書的看法。魏斐德就這樣開始系統地閱讀了從古希臘、古羅馬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一直到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著作。多年之後,魏斐德認為父親對他的教育“遠遠超過他就讀過的任何一所中小學”。

1959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魏斐德在巴黎攻讀一門東南亞課程,他被越南的一個民間教派吸引,這一興趣很快把他引向對中國民間教派的關注。恰在此時,法國記者門德撰寫的關于中國的著作進一步激起了他的興趣,從此不能自拔。1960年,魏斐德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師從著名漢學家列文森讀博士。完成博士論文之後,27歲的魏斐德開始執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學曆史系,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作為一個曆史學家,魏斐德最偉大的成就和貢獻是他的叙事能力。他運用卓越的叙事技巧化谙熟于胸的理論于無形,為曆史注入“血肉和生命力”。

在代表作《洪業:清朝開國史》中,魏斐德講述了多個守節死難者殊死反抗的悲劇故事。“《洪業》的中心概念是‘忠’的問題。”魏斐德表示,“忠到底是什麼?它作為實際生活的準則是怎樣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個曆史學家,我決定去寫滿漢各方堅持以某種方式來獻身于忠的男女們。我盡量将這些‘具體現象’置于相應的時代背景中,從而導緻了一種叙事形式,它使劇情從華中延伸到東北邊遠地區,交替出現于各種篇章,直至彙于北方首都,直至另一代忠臣奮鬥在南方呈現。”最終,這部著作被評論為“一部擁有無與倫比的視角、抱負和叙事能力的紀念碑式的作品,一部真正具有世界觀和全球眼光的史書”,并獲得了列文森獎。

魏斐德曾把曆史研究比作工藝、手藝,自稱是個工匠、手藝人。在他眼中,在這門行當裡,經驗、感覺、技巧要比抽象的理論思考更為重要。通過叙事,他引領人們穿越時間,重新經曆過去。“我是誰?”“我們是誰?”—個人和他所屬的群體在叙事中尋找各自的身份,魏斐德由此從中國内部尋找曆史發展的因素,成為“中國中心觀”的重要推動者,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曆史視角。

由此,他解密中國近現代曆史上諸多謎團和懸案,也為冷戰時期打開中美兩國學術交流的大門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一位美國學者,他用自己獨特的東方視角,讓世界重新發現了中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