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出生幾個月後,就随身為傳教士的父母來到了中國,那是1893年。在童年的世界裡,她從未認為自己是個外國人。18歲的時候,父母決定送賽珍珠回美國讀書。畢業之後,她再一次漂洋過海,來到父母為之奉獻一生的土地。
這一次,賽珍珠開始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她童年生活過的國度。她嫁給了一位研究農學的美國青年,随後移居到安徽北部。丈夫下田地向當地農民推廣農業技術,她就在一旁和其他人交流,必要時去給漢語不是很好的丈夫做翻譯。那時她居住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城裡,那裡的人們千百年來都過着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日子,雖閉塞卻也安甯。她所認識的中國農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時常面臨着饑荒、戰亂和疾病,他們身軀瘦小而腿腳結實,雖有小農心态卻不失真誠。
這些特别的生活經曆讓賽珍珠想到要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寫成小說。她在《大地》中塑造了貧苦農民王龍,和他堅強能幹的妻子阿蘭。在中國生活所獲得的特别的素材和真實的情感使賽珍珠的小說擁有了無窮的魅力,也正是這些成就了她文壇的輝煌。
1931年,《大地》剛剛出版就在美國成為暢銷書,随後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讓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社會。
1938年,賽珍珠成為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當年授獎辭贊揚她道:“她經常是處在極度的危險之中,是一個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外國人的外國人;一般說來,她的觀點保持着深沉與親切的人性。她以純粹的客觀性使生活充實了她的知識,給我們提供了使她名揚世界的農民史詩《大地》。”她自己則認為,她所接受的要遠遠大于她在作品中所給予的,中國人的生活永遠是她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堅信她的祖國美國,與她的養育之國中國,在精神上有着很多共同之處。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賽珍珠感受到的這種民族之間的共性,才使她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水浒傳》時想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題目:《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
1930年,賽珍珠着手翻譯《水浒傳》,這是這部小說第一個英譯本,也被認為是翻譯得最傳神的版本。她認為,“水浒”二字若離開了漢語語境,直譯成“在水邊”便失去了意義,不如借用《論語》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語點中故事的精要。她的努力使《水浒傳》走出中國的大門,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學的魅力。
賽珍珠一直希望找到一個精通英語的中國作家,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中國評論周刊》上讀到了林語堂的文章,感到十分中意,恰巧這位曾留學歐美、學貫中西的大師也有同樣的願望,二人暢談,便覺相見恨晚。1935年,林語堂的《吾國吾民》在美國出版,一度暢銷,賽珍珠為其作序,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賽珍珠還有其他知識分子朋友,比如被稱為“中國拜倫”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著名作家老舍、傑出的劇作家曹禺等都曾是她的座上賓。
1946年老舍先生應邀訪美,賽珍珠向出版公司推薦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使老舍成為當時作品被翻譯最多的中國作家。1968年,瑞典文學院關注到了老舍在西方文壇的影響,決定将老舍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遺憾的是,那時的老舍已經于1966年與世長辭。
1934年離開中國後,賽珍珠就再也沒能回到這片她生活了40年的中國故土。賽珍珠曾說,“中國的美麗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古老,在于它的自足,在于它從不刻意地向世人展示,就像沒有模特、沒有吆喝的綢緞鋪裡,上好的料子都包在紙裡,有客人來問,店主将其揭開,這才光華盡顯;她說,中國的美麗不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風景,而是驅使中國人為自己、為家庭不斷勞作和創造的動力。
1973年,賽珍珠在美國家中辭世,穿着一件她最愛的絲綢旗袍,長眠于大地。老舍的兒子舒乙曾寫道:“賽珍珠,大地的女兒,你的一生、文字、名聲、靈魂都和中國聯系在一起,你是中國人民最真誠的好朋友,我們永遠懷念你。”
1940年1月,在中國生活了40年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右)與中國婦女解放協會司庫魏夫人的合影。美國作家賽珍珠在中國鎮江生活過十五年的故居。
賽珍珠描寫中國的代表作《大地》。1901年,在中國生活了40年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全家合影。自左至右:賽珍珠,她的父親阿布索倫(Absolom),妹妹格雷斯(Grace),母親卡羅蘭(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