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師若予供圖、支持/上海博物館
■醍醐山的秀美景色,每每令人流連忘返。
■開山堂(重要文化财),為供奉醍醐寺開山祖師理源大師聖寶的影堂。現存建築為慶長十一年(1606年)豐臣秀賴重建的。堂内供奉弘法大師空海、理源大師聖寶和醍醐寺初代座主觀賢的雕像。
■《文殊渡海圖》,鐮倉時代(13世紀),絹本設色,縱143.1厘米,橫106.5厘米,日本國寶。圖中以騎于獅背上的文殊菩薩為主尊,畫面右下方雙手合十的小兒為善财童子;畫面右側獅子背後為受文殊點化的罽賓僧人佛陀波利;畫面左前牽獅者為胡人相貌的于阗國王;畫面左後方持杖老者為佛陀波利在五台山遇見的文殊菩薩變化成的大聖老人。因畫中諸尊像位于海面水波之上,故被稱為渡海文殊。(左圖)
中國西安青龍寺是日本醍醐寺的祖寺。唐玄宗時期“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入華,标志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代表的純正密教正式傳入中國。長安青龍寺惠果(長安人,俗姓馬)從不空受金剛界密法,後又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界密法,融合金剛、胎藏二法,創立理智一如的“金胎不二”法門。惠果将“金胎不二”之法授予來長安學習佛教的日僧空海,空海學成回國創立日本真言宗,以京都東寺為傳法中心,故又稱東密。
醍醐寺開山祖師聖寶是“弘法大師”空海的再傳弟子。公元874年理源大師聖寶于京都東南郊笠取山頂建立草堂供奉如意輪、準胝兩觀音像。聖寶在山頂建寺因得到醍醐天皇的支持成為禦願寺,後來在諸多天皇及公卿貴族、武士階層的庇護下,醍醐寺曆經千餘年成為日本真言宗醍醐派的總本山。
醍醐寺目前擁有69378件國寶、6521件重要文化财、92棟古建築。作為真言宗藝術中心之一,醍醐寺保留有大量自奈良(710~794年)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的佛教雕塑、繪畫、法器等珍貴文物,以平安、鐮倉時代的文物最為精彩,不少精品的樣式被認為是“弘法大師”空海自中國傳來,與唐宋佛教藝術關系密切,可見醍醐寺文物體現的不僅是中日兩國佛教的交流,更是兩國人文藝術的交流。
■《醍醐花見之和歌》,安土桃山時代·慶長三年(1598年),彩箋,每頁縱37.9厘米,橫22.5厘米,重要文化财。此乃慶長三年(1598年)三月十五日,豐臣秀吉在醍醐寺舉行的“醍醐花見”即賞櫻花宴會上,秀吉及其家人與近臣等以醍醐寺為主題寫成的和歌詩箋集,封面上用草書題寫“醍醐花見之和歌”七字。
■《醍醐寺緣起》,江戶時代(17世紀),彩箋,縱33.1厘米,橫748.7厘米,日本國寶。重要文化财,日本國文化廳将之英譯為ImportantCulturalProperties,指日本國境内具有非常高的曆史、文化、藝術、學術價值的有形文化遺産,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學大臣依據《文化财保護法》劃定,範圍涵蓋名勝古迹、可移動的古代文物、曆史資料、考古資料等。
■五钴鈴,鐮倉時代(13世紀),銅鑄鍍金,高21.5厘米,口徑9.5厘米,重要文化财。此為胎藏界金剛鈴。鈴身分布胎藏界四佛,即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如來的梵文種子字,而以整個鈴代表胎藏界大日如來。
■弘法大師像,江戶時代·寬文七年(1667年),彩繪木雕,高83厘米。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年)在唐長安青龍寺傳承惠果開創的“金胎不二”密法,歸國後創立日本真言宗。(右圖)
■清泷宮拜殿(國寶),為供奉清泷權現的殿堂。權現,指将佛與菩薩等以日本固有神靈的形象來權宜變化的表現。此神為娑竭羅龍王之女,準胝、如意輪兩觀音的化身。依據《國寶及重要文化财指定基準》,日本官方将重要文化财中,“制作極其精美,且極具文化史意義”、“學術價值極高,且極具曆史意義”者,指定為國寶。因此,在日本相關法律中,國寶是重要文化财的一種。國寶,可理解為重要文化财中最精粹的部分。
醍醐寺文物珍藏分為三大部分,一是與該寺開山祖師理源大師聖寶相關的文物;二是該寺藏佛教文物,以日本真言宗為主,兼及淨土等其他宗派,主要是佛教造像、本尊畫像、曼荼羅、法器和經卷文書及建築等;三是桃山時代(16世紀)以來,保存的大量的障壁畫和屏風畫。
■醍醐寺境内圖,理源大師聖寶最初創建醍醐寺是在山上的上醍醐,上醍醐作為整個寺院的發祥地,保留衆多與理源大師有關的古建築。醍醐源流
醍醐寺開山祖師理源大師聖寶在奈良師從日本東密始祖弘法大師空海的同父異母弟貞雅出家。聖寶在奈良求學多年,并一直與東大寺等佛寺有密切聯系,深受奈良佛教影響。據《醍醐寺緣起》記載,貞觀十六年(公元874年),來自奈良的僧人聖寶在京都周邊的群山中尋找建立新寺廟的理想處所,終于在京都東南郊的笠取山上看到五色祥雲缭繞山頂,聖寶心想此祥雲之下正是建立三密瑜伽法城的淨域,于是奮力攀登,來到山頂的一處平地,眼前忽然出現一白發皓首老翁。老翁捧起地下湧出的泉水邊飲邊贊歎道:“嗚呼,醍醐味!”佛教有五味,即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醍醐為五味之最,世間至高的美味。
聖寶見老人氣宇不凡,于是向其請教選址建寺一事。老人回答:“此山乃是古來佛祖傳法的聖地,諸天擁護的靈峰。我乃本山的地主橫尾明神,願将此山獻與法師,願法師弘傳密法利樂衆生,我将永遠守護此寺。”于是聖寶在山頂建立精舍,親自雕刻如意輪、準胝兩觀音像供奉其中,寺院取名醍醐,笠取山也就更名醍醐山了。
以上是醍醐寺來源的傳說,曆史上聖寶于山頂供奉兩觀音有其深遠用意,在度化六道的六觀音中,如意輪觀音掌管天道,準胝觀音掌管人道,兩觀音即“天人”—天子與臣民,供奉兩觀音即祈願皇室與百姓安穩太平。當時在京都東北、西北和西南皆有名刹或神宮鎮護,隻有東南方空缺,于是聖寶在此建立醍醐寺并供奉兩觀音,就有祈求國泰民安的用意在其中。
此後曆經醍醐、朱雀、村上三位天皇的支持,醍醐寺陸續有殿堂建成,特别是天曆五年(951年)山下五重塔的建成,标志着醍醐寺形成了山上的上醍醐和山腳的下醍醐相呼應的格局。
日本真言宗大分為以仁和寺為中心的廣澤流和以醍醐寺為中心的小野流。小野流又分為六個流派,其中以醍醐寺三寶院為依托的三寶院流為小野流的中堅流派。三寶院自創建以來一直是醍醐寺的中心,醍醐寺曆代座主(住持)多出自三寶院,其法脈一直延續至今。
■《彌勒菩薩像》,鐮倉時代(13世紀),絹本設色,縱94.7厘米,橫51.4厘米,重要文化财。本圖為源自三寶院的彌勒菩薩獨尊畫像。圖中彌勒身上的裝飾、所持蓮花及寶瓶、衣紋處理與依據弘法大師空海自唐朝請來的圖樣相一緻。(上圖)
■五重塔是日本皇室為祈禱醍醐天皇冥福而建的,竣工于公元951年,塔身高38米,塔頂相輪高13米,為醍醐寺也是京都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右圖)
■《彌勒曼荼羅》,鐮倉時代(13世紀),絹本設色,縱103.2厘米,橫56.6厘米,重要文化财。(上圖)
■五重塔第一層壁畫構成立體的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四周再繪制密宗自印度、中國傳入日本的真言宗傳持八祖像,使得五重塔成為日本真言宗教理的象征。(右圖)醍醐寺不僅法脈綿延,在曆史上也高僧輩出,其中著名者如效法空海三次入宋求法的俊乘房重源。重源将刊刻于福州的六千多卷宋版一切經帶回日本并奉獻給醍醐寺,這批珍貴的經書至今仍保存于醍醐寺中。■《繪因果經》,奈良時代(8世紀),絹本設色,縱26.4厘米,橫1536.3厘米,日本國寶。此繪卷創作于奈良時代,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繪畫作品之一。從抄經書法以及上部繪畫建築、人物衣着來看具有中國隋末唐初的風格。醍醐事相
相對于探讨密教宗教理論的教相,修持者将修習身、語、意三密之具體作法稱為事相。事相包括傳法灌頂儀式及其他修法、祈禱的具體儀軌。醍醐寺在曆史上一直是支持真言宗事相發展的代表性寺院。因修習真言密法的需要,寺内保存有大量在密教儀軌中使用的造像、法器、本尊及曼荼羅繪畫等佛教藝術品。
五重塔是日本皇室為祈禱醍醐天皇冥福而建的,竣工于公元951年,塔身高38米,塔頂相輪高13米,為醍醐寺也是京都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塔内第一層壁畫與該塔時代相同。五重塔第一層壁畫構成立體的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四周再繪制密宗自印度、中國傳入日本的真言宗傳持八祖像,使得五重塔成為日本真言宗教理的象征,表現了由惠果創立而由空海傳入日本的“金胎不二”真言教理,這一卓越的獨創性設計實在令人歎服。
密教修行者認為大日如來作為法身佛有理與智兩個方面,理即真如法性,或永恒的悟性,是一切佛的本源或依據,如母胎孕育嬰孩,故喻之“胎藏界”,《大日經》即為宣說胎藏界的經典,圖示《大日經》的就是胎藏界曼荼羅;智即如來無上智慧,以金剛比喻堅硬不壞,可摧破一切煩惱,故稱“金剛界”,為《金剛頂經》所說,圖示《金剛頂經》的就是金剛界曼荼羅。
據空海撰《真言付法傳》記載,大日如來将奧秘教義傳給金剛薩,再依次由印度僧人龍猛、龍智、金剛智傳承,金剛智傳西域僧人不空,不空傳長安青龍寺惠果,此為《金剛頂經》(金剛界)傳承系統;又惠果從玄超傳承了印度僧人善無畏傳給唐僧一行的《大日經》(胎藏界)系統密法,将金、胎兩界合一,創立理智一如的“金胎不二”學說,建立金、胎兩界曼荼羅體系。惠果将兩界曼荼羅傳日僧空海,在日本稱為“現圖曼荼羅”,之後醍醐寺祖師聖寶繼承空海真言教理,使得兩界曼荼羅在該寺廣為流傳。
■帝釋天騎象像,平安時代(10世紀),彩繪木雕,像高112.2厘米,重要文化财。在日本帝釋天像自奈良時代就有雕造,右腿盤曲,左腿下垂,坐于白象之上的造型,與東寺講堂安置的同類造像一緻,為空海自唐朝傳來的密教系統的帝釋天像樣式。
■金剛盤,鐮倉時代(13世紀),銅鑄鍍金,長22.1厘米,寬30.8厘米,高5.7厘米,重要文化财。此金剛盤的樣式為弘法大師空海自唐代中國傳來的。盤上雕刻精鋼杵和八角輪寶,金剛盤用來盛放九钴杵和五钴鈴。(上圖)
■輪寶羯磨紋戒體箱,鐮倉時代(13世紀),木胎、銅皮鍍金、銀,長36.7厘米,寬12.4厘米,高16.3厘米。密教寺院在給僧人舉行傳法灌頂儀式之前,先要受戒。戒體箱就是用來盛放受戒時所用戒文與器具的。(下圖)醍醐寺的佛教造像以密教題材為主兼及其他宗派,自聖寶以來醍醐寺與奈良東大寺關系密切,故寺内早期造像多受帶有唐風的奈良佛像的影響。此外還有與淨土信仰有關的阿彌陀如來像、地藏菩薩像等,故醍醐寺造像内容非常豐富。
醍醐寺藏有自奈良到江戶時代的各類佛畫,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具有醍醐寺獨特風格的平安、鐮倉時代的密教繪畫,這些繪畫大量吸收了唐宋道釋畫的因素。13世紀以降,日本的佛畫多用金及冷色系的色彩使畫面表現出凝重的傾向,與此相對,醍醐寺佛畫刻意抑制金的使用,而以明快的色彩為主,線條遒勁表現自如,與同時代佛畫相比獨具特色。
作為真言宗注重事相的寺院,醍醐寺不僅保存有自平安到江戶時代的大量密教法器與宗教用具,而且還藏有如金銅九钴杵這樣的中國宋元時代的法器精品。■不動明王像,鐮倉時代•建仁三年(1203年),貼金彩繪木雕,像高53.3厘米,重要文化财。此尊像為鐮倉初期著名佛像雕塑家快慶的作品。明王頭頂上蓮花表示大日如來無上智慧,辮發垂于臉左側,兩眼圓睜注視左下方,上排牙齒露出咬住下嘴唇。明王右手持劍,表示斬斷煩惱;左手持索,一端為金剛鈎表示鈎住煩惱,一端為金剛杵,表示降服煩惱。這種形象的不動明王源自在弘法大師空海指導下,依據唐代樣式雕造的京都東寺講堂中的同類尊像,故在日本此類不動明王像也被稱為“大師樣不動”。(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