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金發小女孩正專注地用修枝剪剪切一串黑葡萄。
墨玉般的葡萄一串串懸挂在彎曲的枝幹上,小巧圓潤。
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葡萄是與文明和文化聯系最緊密的水果之一。但如果要想講好一個關于葡萄的故事卻是不太容易,因為關于它的故事實在太多,反而讓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說起。
關于葡萄,我們知道它可能是聖餐中的指定飲品,也可能是詩人所詠夜光杯中的醇厚甘冽的美酒,也可能是富豪标榜身份的某種酒水,還可能是風幹之後的特别小食,當然更可能是衆多餐桌上争相品嘗的新鮮水果。另外,雖然食用無核葡萄導緻人無法生育的說法讓人無所适從,但不要着急,接下來我們一同來感受一下栽培葡萄家族充滿戲劇性的家族史,解開其中的一些困惑。春天,葡萄枝幹上冒出的新嫩葉子,青枝綠葉,一派生機。酒神的榮光
全世界的葡萄科葡萄屬植物有60多種,它們都有相似的外貌——雜亂的藤條之上生長着掌狀或者羽毛狀的葉子,像觸角一樣會纏繞的卷須,還有不起眼的小花朵,以及一串串在陽光照射下閃耀光澤的果實。
在這些葡萄屬植物當中,有一種遠比其他種類重要,那就是——葡萄“Vitisvinifera”。這個品種原産于歐亞大陸,所以也被稱為“歐亞葡萄”。人類食用葡萄的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6500年。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葡萄種植從南高加索區域傳播到小亞細亞,同時通過新月沃土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完成了在西方世界的初步“擴張”。而後向西,沿地中海傳到西歐,向東傳到東亞。葡萄的果皮上含有豐富的釀酒酵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蔗糖和果糖,“變身”為美酒确實不是什麼難事。圖為釀酒工人正把新鮮的葡萄壓碎。雖然中國的野生葡萄屬植物多達38種,但是并沒有栽培葡萄的記錄。所以所謂的《詩經》中記載的葡萄,大抵都是些野生的種類。中國最早的葡萄被認為是張骞出使西域的時候引入我國的。之後,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嵩飲之,則巅然而醉,故有是名。”這句話中的“嵩”是聚飲的意思,而“巅”是大醉的樣子,于是葡萄因此而得名。其實說白了,葡萄就是一種釀成飲料後會讓人喝得大醉的果子。
不管怎麼看,葡萄幾乎就是為釀酒而生的,因為它們的果皮上含有豐富的釀酒酵母,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使得葡萄自身就毫無障礙地“變身”為美酒,人們要做的隻是把它們踩碎榨汁,然後把汁水用橡木桶收集起來發酵就行。
用葡萄釀制葡萄酒的曆史幾乎與栽培葡萄的曆史一樣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巴比倫國王就頒布了關于葡萄酒交易的法律。在西方,葡萄酒一直都是标準的貴族飲料,一直到中世紀,葡萄酒仍然為上層階級所飲用,而貧民則更多是飲用麥芽發酵而成的酒精飲料。那個時候,葡萄酒更是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聖餐的一部分,作為受難耶稣的血液的象征物。那些禁酒的基督新教教徒則是用葡萄汁來代替葡萄酒,種種迹象都足可見葡萄在世界曆史上的影響之深。
在南非的一家葡萄酒釀酒廠裡,工作人員正在用專門的工具把新鮮多汁的葡萄不斷地攪碎、擠壓,使其充分發酵。(上圖)野蠻生長的美洲葡萄兄弟
到了16世紀,葡萄跟随哥倫布的船隊來到了美洲,又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活動擴散到美洲大部。其實當時在那裡,已經生長着一大批土著葡萄了,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圓葉葡萄“Vitisrotundifolia”和美洲葡萄“Vitislabrusca”。
圓葉葡萄和美洲葡萄的根系強健,抗病力強,很快就得到了歐洲殖民者的賞識。盡管美洲葡萄的甜度不高,釀制出來的葡萄酒也有一種特殊的怪味兒,但還是被商人帶回了歐洲老家,并且試圖将其與歐亞葡萄雜交,以産生更為優質的後代。但是,這個行為差點導緻歐亞葡萄絕種。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個節慶盛典上,一位戴着葡萄面具的藝人手捧一小桶葡萄酒,圍觀的路人都饒有興緻地要親自品嘗一番。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小鎮錫切斯,人們正在參加一年一度的踩葡萄比賽,賽況激烈。誇張的神情和投入的參與都讓這個節日增色不少,大家都全情投入,熱鬧有趣。(圖1、圖2)因為在當時,有一些危險而且未被發覺的“乘客”也搭乘商人的航船來到了歐洲大陸,它們,就是根瘤蚜。這是一種專門寄生在美洲葡萄根部的昆蟲,靠吸食葡萄植株的汁液而生,因為可以讓葡萄根系長出瘤子而得名。
根瘤蚜的一生都可以在美洲葡萄上完成:無翅階段的根瘤蚜可以進行孤雌生殖;而有翅階段的根瘤蚜可以産雌、雄蚜,交配後雌蚜産卵,以卵越冬。在長時間的對抗過程中,美洲葡萄已經對根瘤蚜有了一定的防禦能力,但是在大洋彼岸的歐洲,所有的葡萄園都是不設防的區域,可謂危險重重。
19世紀中期,當根瘤蚜進入歐洲,它們幾乎攻陷了所有的葡萄種植園。在短短25年時間内,差一點就摧毀了法國、意大利和德國所有的葡萄和釀酒業。為了對付這些葡萄殺手,人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最初發現水浸可以殺死這些小蟲子,但是由于大多數葡萄園都建在丘陵地區,放水泡田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來,又想到用藥物熏蒸的方法來滅蟲,但是效果仍然不佳,十分令人懊惱。
如果故事繼續這樣發展的話,我們今天就要與傳統葡萄酒說拜拜了。萬幸的是這個時候,峰回路轉的事情出現了,園藝學家經過不懈努力,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嫁接。
既然美洲葡萄的根系可以抵抗根瘤蚜,種植者就把歐洲葡萄嫁接在美國土生抗蚜品種上,以期能對抗蟲害。後來成功的事實也說明了正是這種做法讓歐亞葡萄得以逃過一劫。在随後的日子裡,人們一直在不斷嘗試培育歐亞葡萄和美洲葡萄的雜交種,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其抗病蟲害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改良葡萄的品質。但是時至今日,無論是用來釀造葡萄酒,還是直接鮮食,其品種主流仍然是歐亞葡萄。有着“水晶明珠”之譽的葡萄,喜人的外表和甘醇馥郁的滋味總會讓人口齒留香、回味悠長。
果農在專心緻志地剪切成熟的葡萄。
葡萄藤條上生長着掌狀或者羽毛狀的葉子,一顆顆如瑪瑙般的葡萄在陽光照射下閃耀着動人的光澤。至于在未來我們吃的葡萄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隻有拭目以待了。
葡萄皮上的白霜
我們經常會疑惑買回來的葡萄表面附着的點點白霜是什麼,會不會是農藥或者其他殘留物?實際上,這種白霜不是農藥,也不是葡萄糖,而是葡萄表皮上的蠟質。蠟質的成分主要是一種叫“齊墩果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占到白霜總重的60%〜70%左右,除此之外,白霜中還含有一些醇和酯類物質。不過,這些物質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溶于水。正因如此,想要洗掉葡萄白霜的朋友才會屢屢抓狂。
不過,即使洗不掉這些白霜也沒有關系。因為齊墩果酸并不會對我們的健康産生什麼危害,對葡萄本身的味道也沒有什麼影響,我們大可以放心整粒吞下那些挂着白霜的葡萄,盡享美味。意大利坎帕尼亞的手工盤子。盤中繪制了葡萄等水果的花紋,明快鮮亮,十分精緻。(左圖)提子是葡萄嗎?
那麼除了常見的葡萄品種之外,我們經常見到的提子又是屬于哪一類呢?其實,提子也是歐亞葡萄的一個品種。人們一般會認為提子的果肉比較脆,果皮不分離,通常這是區分“普通葡萄”和“提子”的主要方法。對于提子的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提子”即廣東話中“葡萄”的意思,是一種商品名稱。
而關于葡萄的品種,我大緻把它分為幾類:一種叫“戶太八号”,為歐洲葡萄和美洲葡萄的雜交種。它是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當時稱戶縣葡萄研究所,1997年更為現名)通過奧林匹亞品種芽變選育而成。單個葡萄看上去幾乎有乒乓球大小,果粒大、近圓形、酸甜可口、果粉厚、果皮中厚、果皮與果肉易分離、果肉細脆,特别适合吃葡萄習慣吐葡萄皮的朋友。還有一種叫軟枝玫瑰香,特别适合對葡萄香味兒有追求的朋友。它的果皮中等厚度,呈紫紅色或黑紫色,果肉較軟,多汁,帶有濃郁的玫瑰香味,唯一的缺點就是果粒兒太小。還有之前我吃過的一種雲南陽光玫瑰葡萄。其通體碧綠,個頭中等,看似沒有成熟的果肉卻有着極高的糖度,特别适合喜歡甜口的朋友。
總之,種類繁多的葡萄大多都酸甜開胃,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欲,晶瑩圓潤的外表也讓人對這種色味俱佳的水果更為喜愛。
史軍植物學博士,“果殼閱讀”少兒圖書策劃人,思河網活動策劃人。甯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高廟上的石刻葡萄,藤蔓纏繞、果實飽滿。
葡萄園裡栽植着錯落有緻的葡萄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編輯:嚴設計: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