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陝北窯洞,另一種營造法式

陝北窯洞,另一種營造法式

時間:2024-10-31 01:57:29

●口述羅琳●撰文馮小河、阿哲●圖片驢子

從1995年起,我經常駐紮在陝北延川,研究窯洞的營造技藝,記錄石匠、木匠、風水先生和窯洞居民的生活、文化傳統。

我特别喜歡『營造法式』這個詞,它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建造技藝、一種規矩,更是一種人居觀。在中國,這個詞常常讓人聯想到結構精細的古建、融彙工匠巧思的古橋、古塔等,窯洞和它們不同,但我認為它是中國的另一種營造法式。

行者檔案

羅琳(CarolineBodolec),法國人類學家、工藝技術科學家,在陝北延川考察窯洞文化,至今已有21年。

驢車背後的延川

1995年9月,我從北京出發,坐火車淩晨四點多到山西介休,再換汽車到綏德,又換綏德到西安的車到清澗,晚上十點多終于到達延川。盡管汽車道已深入到陝北農村,但我的當地房東告訴我,驢車才是“最陝北”的交通工具,坐在驢車上,能清楚地看見黃土高原的溝壑,伴随着“得得”的蹄聲與“吱呀”的車輪聲響,呈現出蒼茫之感,又有一種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我此行的目标是研究窯洞文化,它既包含建築工藝,也涉及人類學。在我看來,窯洞是獨一無二的,它象征着陝西,訴說着豐富的文化故事。

此前,我在法國東方語言學院學習中文和中國曆史文化。我的老師班巴諾是個“中國通”,他與中央美院的民俗專家、畫家靳之林教授是好友,1995年曾帶我去靳教授家做客,我在那裡遇到了後來的好友,也是我在延川的房東——馮山雲先生和他的兒子馮奮。

馮山雲是陝北知名的布堆畫和版畫藝術家,他的家鄉延川是窯洞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對人類學者來說,一位非常了解自身文化、在當地還頗有影響力的“報道人”相當寶貴,既能講解,又能協助引薦、組織、收集,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這樣,我坐着“得得”的毛驢車,穿過延川的夜色,住進了真正的窯洞。

探訪『連小孩子都知道的技藝』

在延川,我每天和馮奮一起騎着自行車去參觀窯洞,他擔任我的方言翻譯,也是我的“窯洞導航地圖”,哪家新修了窯洞他都知道。20世紀90年代正是延川建造窯洞的高峰期,我經常有機會實地參觀窯洞建造的工地,很多東西都令我驚歎,比如窯洞的選址、建築方式、窗戶的結構、木匠和石匠的手藝,都讓我大開眼界。

窯洞作為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民居形式,周朝時就已廣泛分布。陝北以靠崖式窯洞為主,其工藝和下沉式、獨立式窯洞有所區别。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窯居,最知名的如土耳其烏奇沙,它們大多洞口較小,形狀不規律,有一種遁入阿裡巴巴奇幻世界之感,但在陝北的窯洞能看到一種規矩,一種令人着迷的空間關系,這就是營造法式。

我發現,當地幾乎沒有人重視窯洞的營造技藝,因為建造窯洞“太簡單了,連小孩都知道!”其實這種技藝還是挺複雜的,最難的地方在于拱形頂的支撐、牆面的計算和石頭的镌刻技藝,需要嚴密的測量,否則窯洞很容易變形或倒塌;石頭的紋路镌刻不對稱,也會破壞窯洞的整體美感。工匠的技藝如何,高低立判。

修建窯洞的整體流程包括:選地,挖界溝,整窯臉,畫窯券,挖窯,修窯,上窯間子,裝修。

挖界溝前先要确定窯洞的類型,這根據地形和宅基地的面積決定,有些人家也請風水先生按照易經八卦決定修建哪種形式的院落。挖地基是個力氣活,不用機械的話,要一擔一擔地挑土,十分辛苦。整窯臉,當地人叫“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最難的是計算拱形頂的支撐,石窯的拱圈大多是三心圓弧,這是個數學題:用相同半徑、不同圓心的兩個四分之一圓弧相交,再以内切小圓計算測量。圓心距也叫“交口”,交口長,則拱圈提高。單孔窯洞,匠人們有默記的參數,大概是“高和寬相同,進深翻倍。”一個高3米、寬3米的窯洞,大概進深6到8米。

等窯洞晾幹後,接着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至少要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

做石窯,據說最好的工匠在綏德。關于他們的傳說很多,比如陝北信天遊裡唱“米脂婆姨綏德漢”“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陝北出的好石匠”,他們工藝精湛,延川一帶還用小石子壘窯腿時,綏德已有切割精準的大塊石料了。

窯洞即将完成,需要合龍口時,要唱一段唱詞。合龍口類似上梁,封頂,是一個重要儀式。

窯洞的建造要延續1—2年,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與匠人交流、讨論、做筆記、拍攝照片,同時我也采訪窯洞住戶,詢問他們的感受。

開鑿窯洞,是一家人最幸福也最勞累的時候。在忙碌的施工現場,我常能看到充滿農家氣息的圖景:院落裡的老槐樹,散落的石碾子、磨盤、糧食架子、牲畜圈,反映出陝北農民生活的外延,也展現着人與自然共生的樸素的人居觀念。

到鄉村趕婚禮去縣城趕集

9月的一天半夜,我突然感到身體一陣刺痛,醒來發現有一隻蠍子。我想起我爺爺說過,他在非洲時看到蠍子蟄死過人,于是非常緊張,忍不住大喊一聲,而馮先生一家卻連連說沒事,幫我處理了傷口,第二天帶我去縣城拿藥。

延川縣城是這一帶最大的鄉鎮,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名稱從未更改過。“清朝時留下的縣城城牆的周長隻有四華裡,其中有三華裡是沿山而建,隻有不到一華裡建在縣河畔的平緩處。”城牆夾着一條約二三百米的街道,街道南端有南門,北門就在北城牆上。怪不得作家賈平凹曾在散文《延川城》中說:“再也沒有比這更仄的城了:南邊高,北邊低,斜斜地坐落在延水河岸。縣中學是全城制高點,一出門,就漫坡直下,窄窄橫過來的唯一的一條街道似乎要擋住,但立即路下又是個漫坡了。使人禁不住設想:如果有學生在校門跌上一跤,便會一連串跟頭下去,直落到深深的河水中去了。以此觀察去,全城極少有自行車,是不是也是為了防止這種危險呢?如果下十天八天雨,地皮松動,真擔心整個城會一下子滑脫吧?……”

我們正是騎自行車來的,有了作家這樣的提示,便隻敢在心裡設想沖向北門的感受了。買好藥之後我們去逛集市,延川城内的集市很多,我忙着觀察菜販怎麼稱重、小商品如何交易、買了酒的老頭如何從他那細腰葫蘆裡咂酒……

從那以後,閑暇之餘,我和馮奮一起參觀了很多鄉鎮,也常去參加廟會、婚禮和葬禮,我對這些習俗文化很感興趣,也試着去融入他們的生活。一開始,因為當時基本沒有外國人來延川,每次我一出門身邊就會圍上一群老鄉,到了哪個村子,一村人都會驚動,住得久了,慢慢好些,人們會試着和我聊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總之很熱情。

參加當地婚禮,唢呐聲伴着迎親隊伍而來,山道上立刻熱鬧起來,快到新娘家時,新郎需倒着騎驢,這在别處很少見,現在應該也很難再看到。迎親隊伍往往有三十多人,四個騎毛驢的女性最為醒目,第一個是迎親婆姨,第二個是新娘,第三、四為送親婆姨,此為“一迎二送”。新娘穿着紅衣裳,披一條繡花紅披風,她騎的毛驢鞍鞯上披着花棉被,籠頭上绾着紅纓絡,喜氣洋洋。

在延川民藝布堆畫裡能看到昔日結婚的場景:窯洞裡紅彤彤的竈火,吹唢呐的人,抱着妹妹上馬的哥哥,騎着驢送新娘出嫁的娘家人……陝北生活就這樣活生生地跳脫出來。布堆畫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煙袋包上的裝飾物,用土織粗布或層疊、或拼接、或鑲花,造型誇張立體。馮山雲先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黃河》,描述的是黃河的傳說故事,風格上更為抽象,竟有一點畢加索的風格。初來延川的外來者可能看不懂布堆畫,隻要在這裡生活一個月,跟着驢走一走山路,蹲下身來吃一碗面,趕一趕當地的市集,布堆畫的内容一下子就變得親切可感起來。

按人類學的說法,文化是一張交織着信仰、符号、結構、規律和法則的網。對陝北來說,這張網的核心就是窯洞,再往裡說就是黃河,黃土高原的生活、文化,最終都會回到這條偉大的河。

最想念的窯洞

在延川,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距離縣城10多公裡的曹家圪崂窯洞群,每一次到延川我都要去看。那是一組清初修建的窯洞群落,約莫有40孔窯,循着山勢,高低錯落的四到五進院落,既規矩又靈活。秋冬季節時從高處看最為壯觀,也最為詩意,斑駁的樹影裡、殘雪下,靜默地帶着土地和時光氣息的曹家圪崂,像“故鄉”的樣子。

從張家灣村沿一條小溪逆流而上約十公裡,就到了曹家圪崂村,它地處兩座大山之間的窪地,溝底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和一口水井。走上去,每一層有若幹院落,每個院落又有大門、二門、牌樓,處處看得到雕刻:戰鼓式的武将的下馬石門墩,供桌式的文官的下馬石門墩,排水口的雕花……曹氏家族曾是陝北鄉村有名的望族,哪家的姑奶奶嫁到曹家圪崂是相當風光的,八擡大轎,高騾子大馬。

在陝西做了21年的窯洞研究,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我可以探究窯洞住戶的生活,聽他們講述那些被遺棄的窯洞的曆史和故事。2000年,窯洞文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很榮幸可以向研究者、學員和想要了解窯洞文化的人們介紹窯洞的變遷,介紹我這21年的所見所得。因為自然災害和一些人為原因,一些窯洞被遺棄,這給我的研究帶來一點小困難,但無可厚非,這證明延川在發展,我由衷地為它高興。我也衷心希望窯洞文化可以一直傳承、發展下去,而不是被人們遺忘,那些被遺棄的窯洞令我感到惋惜。

因為建水庫的原因,有幾百年曆史的曹家圪崂窯洞可能馬上要消失了,2016年10月,我将再到延川,再看一眼。

Tips陝北的窯洞

陝北的窯洞資源豐富,各具特色。

延安有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窯洞賓館,8排268孔窯洞。

米脂有三大莊園:姜氏莊園是陝北最大的财主姜耀祖于清光緒年間投巨資曆時16年親自監修的私宅,主體建築是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常氏莊園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到民國初年由常維興和其子常彥丞先後修建而成,格局為上下兩套四合院;馬氏莊園是中國最大的窯洞莊園。

佳縣木頭峪村石拱窯洞村落,至今保存有明清古民居27院,有古獻殿、文昌閣、觀音廟、老祠堂、石堡、古戲樓、歸雲寺、魚山古廟遺址等。

行者推薦:世界上有趣的窯居

在中國的話,除了陝西、山西、河南,在北京延慶張山營鎮西北部山區一條幽靜的峽谷中,也有古代先民開鑿的古崖居。

世界範圍,最富旅行性的是土耳其的烏奇沙,小亞細亞古國卡帕多西亞的重鎮,石質的城堡十分宏偉。意大利南部的馬泰拉窯居,是意大利最早有人居住的地區之一,許多房屋都修建于石灰華岩中,且少有人工雕琢。美國科羅拉多西南部的梅薩維德也有保存完好的窯居建築,是12世紀時阿納薩齊人的居所,其中最著名的兩大窯居是絕壁宮殿(CliffPalace)和雲杉樹屋(SpruceTreeHouse)。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