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亞·馬丁告訴《綜藝報》,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是大學畢業作品。當時學校要求他拍攝一部短片,但他卻執着要做長片。在預算超支的情況下,拉亞·馬丁依靠父母的資助,完成了處女作,這部影片在許多電影節上展映,也為拉亞·馬丁敲開了電影之門。但他同時承認,自己早期的作品很難找到觀衆,因為菲律賓觀衆喜歡有明星參與的愛情片和喜劇片。他當時很多作品的資金來自于外國基金會提供的獎金。拉亞·馬丁表示,對于新人導演而言,未來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隻有具有超強的創作力才能在這個行業保持活力。
《綜藝報》:首次來華的感受如何?作為評委,你如何評價這屆亞新獎參賽影片的整體水平?
拉亞·馬丁:上海國際電影節已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我初次來華就能參加這樣的電影盛宴,倍感榮幸。這裡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鮮而興奮的,也希望能有與中國電影人合作的機會。
這幾天看了很多電影,它們發生在不同的地點,有着不同的人物,也讓我了解了很多不同的文化,令我印象深刻。這次參展的很多新人導演不管是在技術運用方面,還是在鏡頭語言表達方面,都比我當年厲害很多。
《綜藝報》:你對“好電影”有着怎樣的評判标準?
拉亞·馬丁:除了電影理念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标準是看電影能否打動人心,能否讓觀衆對電影所表達的内容感同身受。比如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電影《芳華》,就是能深入人心的作品,令我感觸很深。
《綜藝報》:你如何看待電影技術與藝術的關系?
拉亞·馬丁:電影是一種語言,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攝影、文學和藝術等各種因素。我剛開始從影時,是将技術和藝術分開考慮的,但在電影制作的過程中卻慢慢發現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會在各種角度不斷發生交融和碰撞。
《綜藝報》:你對這幾年亞洲電影的發展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拉亞·馬丁:當下很多亞洲電影已經能夠非常好地運用好萊塢的電影語言,在掌握新技術的同時,也能很好地保證電影情感的傳達。我覺得亞洲的很多電影創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一點是——如何有效地把創作者的個人特點融入電影故事的講述當中。
《綜藝報》:對于新人導演及新人演員的發展之路,有什麼好的建議?
拉亞·馬丁:不管是新人導演還是新人演員,要想在這條路上走得長久,都需要有更多好作品做支撐,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具有超強的創造力。這種超強的創造力來自于生活,需要他們更深入地體驗世界,感受生活,發現生活,并懂得如何将從生活細節中獲得的靈感融入電影創作中,保持做電影的熱情及活力。
拉亞·馬丁菲律賓導演,作品《獨立》曾獲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