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好作品要有原創性,導演要有“态度”

好作品要有原創性,導演要有“态度”

時間:2024-10-30 06:34:01

作為集導演、演員、編劇三重身份于一身的知名影人,姜文曾出任過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評委,今年他受邀成為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對于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選标準,姜文有着很高的藝術要求——“最重要的是影片是否真誠,能否打動人心。”他強調,“評價标準不參照院線票房高低,更看重作品原創性;如果沒有原創性,就必須把影片中非原創部分做得更好。”另外,“導演要有自己的态度。”

本屆電影節,姜文帶領其他金爵獎評委對13部入圍影片進行評審,并參加了金爵主席論壇——與姜文一起拍電影。論壇上,姜文以自己即将上映的新片《邪不壓正》為案例,闡釋了諸多電影拍攝理念。例如在嚴肅的抗戰題材中加入喜劇元素,并不是為了吸引觀衆,而是想展現悲劇的“荒誕”表達。“尋找荒誕并不可笑,反而能接近事物的本質。我4年拍一部戲,也是因為在不斷尋找本質。這比較難。”

《綜藝報》:從演員到導演再到金爵獎評委會主席,身份的轉變是否讓你對電影的認識發生變化?

姜文:演員和導演,對我來說,就是從鏡頭前到鏡頭後來回轉。因此我對電影的認識,從來沒有太多本質變化。無論關注什麼電影,都要忠于自己、忠于生活,不要僞造自己。

《綜藝報》:你認為近幾年産生的新型電影語言對于電影發展有着怎樣的作用?

姜文:“新”的電影語言沒什麼價值,“好”的電影語言才有價值。我不認為電影存在所謂“特殊的語言”,最重要的是内容。電影沒有語言,隻是服務于電影表達的工具。

《綜藝報》:電影制作新技術層出不窮,你如何看待技術與電影的關系?

姜文:技術雖然重要,但要為藝術服務。随着科技不斷發展,當下部分技術已經成為内容本身,但還是那句老話,“形式為内容服務”。此次拍攝《邪不壓正》運用了原來沒有的新技術,但有些技術不夠成熟,反而耽誤拍攝時間。技術應是能方便拍攝者實現想實現内容的工具,但現在的電影技術還沒達到理想的“方便”程度。

《綜藝報》:就你個人觀察,中國電影青年導演有哪些特質?對青年導演發展有什麼建議?

姜文:年輕固然好,但絕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很多人從年輕時“稀裡糊塗”走過來,我亦如此。我建議青年導演要有自己的态度,保證話語權,哪怕是錯誤的;沒有自己的态度,隻有共性态度或是學别人,都是在浪費時間。另外不要過度關心題材,要關注内容本身以及對人生、人世間的态度。例如我拍攝《陽關燦爛的日子》時,當年流行傷痕文學,很多人不看好此片,但我隻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綜藝報》:你認為中國電影走向海外需要做好哪些方面?

姜文:當下中國電影走向全球,有的作品是真正在全球市場獲得廣泛好評,有的隻是在海外的華人圈内傳播,并未獲得外國觀衆的認可。由于中國國力發展,中國人在海外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在不斷向海外推廣時,有機會把國産片帶到更多國家。國産片的影響力要實現從量到質的變化,目前還處于過渡階段。

姜文中國導演、演員。自編自導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奪得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