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工業化是中國電影必經之路

工業化是中國電影必經之路

時間:2024-10-30 06:32:00

随着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電影工業化”作為重要關鍵詞日益受界内重視。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上,影視公司代表、電影導演、行業研究人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讨電影工業化的意義和現存問題。

論壇由鹽之影業CEO喬青山(JonahGreenberg)擔任主持,導演郭帆和韓延、派拉蒙影業未來學家泰德·席洛維茨(TedSchilowitz)、完美威秀娛樂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秋興(EllenR.Eliasoph)、阿裡影業高級副總裁兼淘票票總裁李捷、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葉甯、阿裡巴巴影業副總裁吳倩出席。

工業化助力中國走向電影強國

所謂“電影工業化”,簡單而言是指行業分工深度細化,服、化、道、攝、錄、美、編、導、演各司其職,在工業流程的制約下共同完成電影的拍攝任務;研發、融資、制片、宣傳、發行、版權交易、衍生産品開發各盡其責,在工業标準的推動下一起打造電影的産業鍊條。《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産業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以30%左右的平均增長速度領跑全球市場。中國電影産業正在憑借市場規模優勢崛起,5年内将成全球第一大市場。

目前中國電影業界普遍達成共識——電影工業化會助力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葉甯表示,工業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必須紮實去做。在他看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趨勢包含兩個動力:首先是中國電影觀衆變得越來越聰明,對于故事情節有預期及判斷,如果電影從業者違反了這個“套路”就很糟糕,“所以,中國電影人需要認真學習故事邏輯,包括戲劇結構”;另一方面,現在中國的電影觀衆回歸到對于電影本體的熱愛,因為電影滿足了人們的雙重需求——體驗未曾體驗過的精彩,去到未曾去過的世界。葉甯認為偉大的電影導演一定會創造電影世界觀,“電影是生動的光和影的故事,在這方面必須要工業化。”

吳倩認為,對于中國電影工業化不需要讨論“要和不要,走和不走”的問題,而是已經成為必需。工業化的重要關鍵詞是協同和分工,以及信息分享和經驗傳承,“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工具,能夠幫助優秀的劇組和智慧的導演,把探索出來的新方式方法傳承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她看來,工業化更像是項目管理,會使整個電影的拍攝有更專業化的分工和最原始的尊重,“商業化和藝術性不矛盾,工業化和藝術性也不矛盾。”

葉甯

吳倩工業化道路沒有捷徑由于電影産業鍊較為複雜,行業各方對于電影工業化有不同見解。劉洪濤抛出一個論點,即“電影沒有工業化不可以,但工業化也不是萬能的”。他認為,中國的電影産業整體還在起步階段,目前更大的問題在于專業人才的欠缺,“與标準化工業産品有别的是,電影的制作是從無到有的創意過程,人的創造力是關鍵。我做電影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專業人才。”劉洪濤也注意到,很多進入電影行業的年輕人都有着很好的創意,是帶着自己的興趣在做事,“如果在工業化的同時,不在創意上做文章,最後會走上觀衆并不一定捧場的歧途。”他拿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好萊塢舉例,坦言好萊塢如今也同樣面臨創意枯竭的困境,“很多系列的續集也開始缺乏創意,隻剩下視覺沖擊。”

葉甯同意這樣的觀點,專業化之路沒有捷徑,希望現在進入電影行業的年輕人更有鑽研精神,“越懂這一點就越擁有創作自由度,說出來的故事越有力度。”

艾秋興從制片人的角度發表了看法。在她看來,怎麼把技術手段引入故事很重要,“制片人要想辦法把最好的技術手段給到導演,讓他們應用在故事上,以提高影片質量。”

李捷從互聯網角度闡述了工業化的意義。他表示,首先,工業化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電影行業的風險和不确定性;第二,工業化将電影從單純依賴票房收入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非票房收入空間,通過拓展衍生品、IP授權、樂園業務等方式,實現電影作品的多元商業變現。李捷認為,目前的中國電影還是以項目模式為核心的行業,工業化需要電影從這樣的模式成長為平台模式。

劉洪濤

艾秋興

李捷工業化探索要有中國特色

在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探索上,郭帆和韓延都有親身體驗。青年導演韓延的新作《動物世界》是本屆電影節開幕影片,其精良特效備受好評。在他看來,很多人對工業化抱有誤解,“一說工業化大家就想到好萊塢,認為工業化就等于做大片,有幾個億的大投資。”《動物世界》的拍攝經曆讓他體會到,工業化體現在整個電影制作的細節裡。“我們也是被逼着走上工業化道路的。之前我在學校裡面學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用鏡頭也很任性。現在不行了,通告單上幾點到幾點拍幾個鏡頭是定死的,這就是工業化。”韓延表示,工業化能将導演“解放”出來,“工業化發展越快,導演就越能專心想創意,想好的點子。”對于中國的工業之路,韓延認為不能簡單模仿,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不斷去摸索。

郭帆在拍完《流浪地球》後,也深切感受到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和好萊塢的差距,他呼籲新一代導演要先把工業化的概念移植到頭腦中。“我們與好萊塢的工業化差距大概是20—25年,但我相信,以現在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再花5—7年時間應該能追到好萊塢中等水平,現在的環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泰德·席洛維茨也對電影工業化發表了看法,他說:“電影行業一直走在技術的前沿,這一點不會改變。”他發現,一些更為劇烈的技術變化正在發生,“在未來,手機也會變得沒用,會出現比手機更好的東西。終端設備将會變得更強大,包括虛拟現實技術等将改變人們看電影的方式。”但對于“中美電影在技術上存在差距”的說法,席洛維茨并不認同,“現在是全球化市場,不存在技術壁壘,大家在同一水平面,能拿到的技術都一樣,隻是預算不同,使用的技術層面不同,所以中國也能制作出跟好萊塢一樣好的電影。”

韓延

郭帆

泰德·席洛維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