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每個節目領域創新或發展都有自己的平台期。在某一細分節目的平台發展期,可能會給别的門類留下空間。當綜藝節目主創團隊在創作上受到限制,找不到新的解讀方式時,我們會換一種方式,尋找新的門路。文化類節目,包括《聲臨其境》,把這類節目做到現在這個氛圍、現在這個普及程度上,也代表着觀衆品位越來越高。當大家把文化這塊土壤做熱之後,我相信它最終會成為一個節目的大類。
現在很多文化類節目是高舉高打的做法,《聲臨其境》是偏小清新風格,劍走偏鋒的感覺。其實像之前的美食類節目,包括衣食住行等元素在内的其他綜藝都包含了文化元素,這麼多年來通過模式翻新,依然長盛不衰。所以,我認為雖然在熱點上會有輪動,但文化類節目的氛圍已經存在,在這個領域堅持做下去,熱點會繼續保持。
《綜藝報》:相較其他同類垂直類綜藝,《聲臨其境》削弱了競技屬性,為什麼會如此選擇?
徐晴:對于節目設計者來說,競技感越強,節奏就越快,拉動觀衆的能力就越大。但同時會忽略另外一些東西。如果是單純為了競技比拼,會屏蔽掉競技之外的很多内容,包括友誼的橋段,包括良性競争的内容。但這些内容都是我們想要放大的。
我們想要的是華山論劍或者高手過招的節目氛圍,是真正鉚足勁要互相比拼一下,而不是為了争奪冠軍,為了一個結果才要進行較量。參與嘉賓都是高手,他們之間的一招一式都很有講究,很有看頭。這樣的節目氛圍相比純粹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削弱很多東西,一門心思争奪冠軍要可愛很多。
《綜藝報》:團隊有沒有預料到節目播出後會引發熱議?你比較關注哪些方面的反饋?
徐晴:我們當時感覺引發熱議是必然的(笑),但我們最驚喜的是這種熱議來自社會各個層面。《聲臨其境》播出後,一些曾經喜歡播放大衆娛樂節目的健身房,都在播放我們的節目。而我個人特别關注普通人群,節目播出後,很多做新聞的朋友、領導等從來不會主動去評價電視節目的人都發來消息,表示欣賞。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就是節目播出後我們的收獲。
《綜藝報》:節目開播之前,團隊是否會擔心收視率不好?
徐晴:我們唯一擔心的是節目收視率達不到我們要的效果,或者說不能一炮而紅(笑)。
《綜藝報》:新一季《聲臨其境》是否會引入更多流量明星?
徐晴:第二季節目已經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邀請流量明星的前提是:他必須是實力派。表演行業有一句話叫“戲比天大”。隻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就是實力所在。曾有媒體形容我們節目是:隻要你有才華,8分鐘足以讓你一鳴驚人。通過《聲臨其境》為更多觀衆熟知的趙立新、朱亞文、韓雪等人,都是這樣的演員。
《綜藝報》:你現在有沒有比較關注或者想做的綜藝題材?
徐晴:我特别想做大衆題材的另類解讀。其實像我們之前做的《一年級》就是個很好的方向。它不算小衆節目,隻是從演員的角度切入,關注行業的新人選拔。對這個産業也好,話題也好,以及對年輕人的參與度來說,都很有吸引力。
徐晴内地綜藝節目制片人、導演,代表作《一年級》《變形記》《我是冠軍》《成人禮》《聲臨其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