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
今天的人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中,也生活在虛拟的社區中,而且這個社區更能真實地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即反映人的真實生活需求。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中國電影的良心之作,它的現實意義已經彰顯了當下中國電影的一條極有傾向性的創作道路。本文僅從該片故事情節入手,從程勇的“假藥”銷售之路看影城的互聯網經營。
為了活命,白血病患者老呂急需程勇幫助在境外搞到廉價的藥品。程勇不擔心藥本身的問題,擔心的是藥弄回來了,怎麼找到買家,如何能夠找到足夠多的白血病患者。就像我們的影城,怎樣找到足夠多的專屬粉絲觀衆呢?
老呂在程勇犯難的時候猛然想到了一個人:思慧。思慧是一個單身女人,帶着一個患白血病的小女兒,同時她也是一個很有活動能量的女人,因為她是很多qq群的參與者和聯絡者。城市當中的白血病患者自發地參與了各個qq群,以聯絡、取得信息和社交。找到思慧就可以找到全市的患者。
互聯網教育了我們什麼呢?今天的人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中,也生活在虛拟的社區中,而且這個社區更能真實地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即反映人的真實生活需求。在程勇苦思無策的時候,老呂的這個建議就像打開了最明亮的一扇窗戶,讓程勇看到了“商業模式”的存在場景。
回到營銷這個層面,程勇在思慧和老呂的幫助下建立起了一個“買家俱樂部”,我稱之為“群英會”——“群”英會。該影片植根于真人真事,說明真實的生活走得比很多互聯網公司還要靠前。直到今天,中國電影院線行業還沒有學會如何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尋找到自己的客戶與用戶。我們有微信公衆号,但不是用來構築商業網絡的,我們有第三方售票,但也不是用來開展市場分銷的。
程勇和思慧建立起來的就是一個網絡分銷渠道,而且這個分銷渠道已經完全實行了會員制,成為群主的人購藥時打八折。這是值得院線深思的,影城能夠或者懂得使用“群”的方式去圈起客戶、粉絲、潛在會員嗎?
在傳統會員制已經分崩離析的今天,“群”不就是新的“會員制”嗎?和程勇的網絡營銷一樣,在院線影城的周圍也生長着這樣那樣的群,關鍵是影城和院線看到了這樣的環境沒有?如果每一家院線影城都能從這部影片中學會找到N個群,用群主去發動、聯絡群主,去帶動群員,而影城院線需要做的便是開發各種群在社交中需要的“彈藥”和“杠杆”,通過群主建立分銷機制,層層分銷影城的影票,相信每一個檔期都不難找到可以成為話題和社交需求的佳片。
目前,有一款利用社交屬性開展“群”與“社區”購票活動的軟件——攢票。它是一個觀衆招募平台,也是一款影城和各種“群主”的社交軟件。這些“群主”可以是自發的觀衆(包括看電影的現場觀衆),可以是商圈合作者,也可以是影城自有會員,他們可以通過該平台自發地發起觀影活動,發起組合各商家的異業合作、整合營銷活動,可以作為分銷環節代理具體的放映場次的票務購買等。
影城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B2C,即影城直接售票給觀衆;一種是B2B2C,影城分銷給中間環節B,B再分銷給觀衆C。攢票屬于B2B2C,正是院線影城最需要的一種本已有之的商業模式(現在是把這種手段用線上的方式還給影城),它和《我不是藥神》程勇的銷售方式如出一轍。
我們看《我不是藥神》而不會學習程勇的方法,就真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