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市場最有名的幾位,從李小龍到成龍,從吳宇森到李安,當初都是離開相對落後的家鄉,來到美國的南加州,尋求“更上一層樓”的成功。但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人被中國蓬勃的電影市場吸引,紛紛“向東”尋找機會。
遠的不說,不久前在中國上映的《動物世界》就是一例,這部由儒意影視出品的驚悚片改編自日本漫畫,開畫周末收獲票房3800萬美元,可以說口碑票房雙豐收。片中反派由兩次囊獲奧斯卡小金人的邁克爾·道格拉斯出演,收獲了影評人的一緻褒獎。
道格拉斯當然不是唯一一位願意到中國電影裡飾演配角的好萊塢明星。今年初,邁克爾·皮特(MichaelPitt)就現身萬達影視熱門大片《唐人街探案2》,這部影片中國本土票房5.44億美元。往前推,中國内地票房總冠軍《戰狼2》中的大反派“老爹”,是由漫威影業老面孔弗蘭克·格裡羅(FrankGrillo)出演的。往後看,布魯斯·威利斯和阿德裡安·布勞迪将在夏季檔戰争片《大轟炸》中出演美軍軍官,《大轟炸》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制作,講述的是抗日戰争期間日軍對重慶轟炸的故事。
好萊塢明星此前也主演過“華語”國産片,比較有名的包括克裡斯蒂安·貝爾參演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钗》和傳奇影業《長城》中的馬特·達蒙。但在這兩部中美合拍片中,請到好萊塢演員出演,主要是為了打開中國之外的電影市場。而現在“華語”片請好萊塢演員,針對的受衆反而正是中國觀衆,選擇對象也是為了迎合北上廣的影迷。
CAA中國區前負責人喬青山(JonahGreenberg)認為,“現在請外國演員來演國産片,主要是為了提升制作水平。”
支持西方演員“向東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國内制作預算的迅速提升。2015年,第一部《唐人街探案》的拍攝預算是1500萬美元,但三年後續集的制作費用升至6000萬美元。威利斯和布勞迪出演的《大轟炸》,制作費用預計為6500萬美元。
制作方認為,不斷提高的制作預算除了反映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增長,也說明中國觀衆對高水平國産片需求的增長。預算夠了,就請得起好萊塢演員。此外,好萊塢對于大制作的過分追求,正在極大擠壓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空間,中國市場正好可以填補電影人對這類影片的追求。
除去“明面”上的演員加盟,“向東來”更多的其實是幕後人員。接下來幾乎所有國産商業片背後,都有來自好萊塢的技術或專業團隊,包括制片人、攝影、作曲、特效指導或動作指導。這也是市場需求決定的。
喬青山解釋:“中國國内的幕後專業人員現在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與此同時,大制作影片又在不斷增加。中方制片人、公司或投資方更傾向選擇經驗豐富,或者說名氣更大的技術團隊,這個要求目前在國内專業人才儲備中,确實是難以滿足的。”
在中國,隻要有一部大片熱賣,就一定能形成一股風潮。最近的例子就是吳京編、導、演的《戰狼2》。項目策劃期間,有人引薦了漫威的羅素兄弟,并促成其與京西文化之間的合作。羅素兄弟又向吳京介紹了經常合作的技術人員,幾位後來都被吳京請來助陣,其中包括特技指導薩姆·哈格裡夫(SamHargrave),他的另一部大作是《複仇者聯盟3:無限戰争》(Avengers:InfinityWar)。此後,美國著名電影音樂人喬瑟夫·崔帕尼斯(JosephTrapanese)也加盟其中。
事實上,未來幾部要上映的中國大片都有好萊塢團隊的加盟,其中一些所占分量還頗重。比如京西文化正在策劃中的《封神三部曲》,這部奇幻巨制由烏爾善導演,據說預算高達30億人民币(4.5億美元),制片顧問是《指環王》的巴裡·M·奧斯本(BarrieM.Osborne),故事指導是屢獲奧斯卡提名的詹姆士·沙姆斯(JamesSchamus),特技指導是《霍比特人》的格倫·博斯韋爾(GlennBoswell),未透露姓名的作曲和視效總監也都來自好萊塢。
正在熱映的、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團隊中則包括:制片人安德魯·拉澤爾(AndrewLazar)和美國作曲家亞倫·齊格曼(AaronZigman)。
與這些人相比,好萊塢導演雷尼·哈林(RennyHarlin)算是“先鋒隊”了,四年前,他來到北京為成龍導演了《絕地逃亡》——“那時我覺得自己就像個獨行俠。”不過,四年後的今天,哈林已經在北京走出了自己的事業之路,他說:“現在在北京碰到好萊塢的攝影師、片場設計或視效總監是很平常的事。”
事實上,2016年《絕地逃亡》取得的1.41億美元票房,算得上是哈林這十年第一部真正的大片,在那以後,這位來自芬蘭的導演就把家從洛杉矶搬到了北京。在那以後,他還導演了兩部中國長片:《古劍奇譚》和《沉默的證人》,都将在今年下半年上線。而一線國際導演,比如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on)也表達過對中國電影的興趣。動畫大師羅伯·明可夫(RobMinkoff)和奧斯卡小金人在手的格蘭·基恩(GlenKeane)目前在中國動畫片廠都有在操作的項目。
無論是否已經功成名就,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都承認,在美國的工作是越來越不好找了。來自電視、流媒體平台和移動娛樂的競争,将現在的美國電影市場推向了巨制大片和小成本喜劇/恐怖片這兩個極端,獨立制作已經越來越難以生存。
哈林表示,“好萊塢的一些大師級人物意識到,如果還想讓自己的電影出現在大銀幕上,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幾條出路之一。”
除了好萊塢,歐洲的才俊們也開始從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中受益。
龍躍中歐制片人協會是一家橋接中歐電影人的專業機構,機構主席、意大利電影人克裡斯蒂亞諾·博爾托内(ChistianoBortone)表示:“中國電影相關的所有成本都在瘋狂增長,不僅是影視明星,技術人員也是。”
博爾托内說,中國挖掘歐洲藝術和職業電影人的做法,和好萊塢過去幾十年做的如出一轍。比如中國文藝片名導賈樟柯就為他的最新作品《江湖兒女》從法國請來了拍攝總監,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制作團隊中請“外援”。在博爾托内看來,偉大的電影拍攝者本來就來自歐洲,中國的電影人更願意繞過好萊塢,直接到“源頭”去尋找人才。
博爾托内說:“世界就好像轉了個彎。過去是我們到中國尋找廉價的勞動力,如今,至少在電影領域,中國的電影人為了同樣的理由來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