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苑文剛
真人秀也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是“特定虛拟空間中的真實故事,以全方位、真實的近距離拍攝和以人物為核心的戲劇化的後期剪輯制作而成的電視節目”。近年來,我國真人秀出現了明顯的拼大腕、拼投資的趨勢,雖然短期收視表現良好,但卻在“依賴明星博取眼球”的歧途上漸行漸遠。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限真令”,對真人秀亮出了“限明星、限奢靡、限娛樂”三把“利劍”,旨在切實提升此類節目的格調和層次。同時,有關部門“提高普通群衆參與真人秀節目人數比例”的要求更引發了學界熱議。筆者認為,此項要求指明了國内真人秀的未來發展方向,即:立足群衆實現“平民化”,打造接地氣、聚人氣的“中國特色”真人秀。
當然,真人秀“平民化”不可能随着行政指令而一蹴而就,它需要電視同仁根據行業現狀不斷摸索、實踐,逐步轉變制作觀念并付諸實踐。眼下,明星真人秀仍是市場認可和追捧的節目形态,真人秀若想完成從“明星化”到“平民化”的轉型,必然面臨着收視率、關注度、廣告收益、制作模式等因素的多重挑戰,鮮有制作單位敢輕易“嘗鮮”。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将在本文中着重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真人秀的核心究竟應該是“明星”還是“平民”?為什麼國内真人秀有必要進行“平民化”轉型?真人秀“平民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真人秀的發展脈絡
真人秀已誕生數十年,種類多樣、題材豐富、更新頻繁。若想準确把握其核心理念和發展規律,必須從世界和中國兩個層面來梳理該類節目的成長軌迹和基本特征。
(一)國外真人秀演進史
1.起源: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學界通常認為,真人秀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标志性節目是當時深受歐美觀衆歡迎的《偷拍》、《新手時間》和《才藝新秀》等。其中,《偷拍》用隐蔽拍攝手法,主要記錄了普通人面對突發情況的反應,這類節目今天仍然存在。而《新手時間》和《才藝新秀》則屬于“才藝秀”的雛形,結構與現在的節目大同小異,都包含了新人表演和評委打分環節。
2.成長: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這一時期,英國的“成長系列”和美國的《一個美國家庭》最為知名。1964年,“成長系列”選擇了14名社會背景各異的7歲孩子,連續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态和個人理想,制作了首期節目《人生七年》。此後,該系列每7年播出一期,已堅持40多年。1973年,美國PBS的《一個美國家庭》真實記錄了一個中産階級家庭7個月的生活,後因男女主人公離婚而停播。
3.成熟: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本階段真人秀的代表作是美國的《真人真事》和《難以置信》。《真人真事》1979年在NBC播出,節目形式與央視《謝天謝地你來了》類似,要求嘉賓即興參與喜劇表演。ABC的《難以置信》則通過表演再現媒體報道的離奇事件。此外,美國FOX的警察真人秀《警界》也異常出色,曾獲得艾美獎。
1991年,一家荷蘭電視台播出了真人秀《28号》,該節目讓一群陌生人共同生活、完成任務,并記錄他們的表現。《28号》被認為是《真實世界》、《幸存者》、《老大哥》等衆多知名真人秀的創意源頭。從此,歐洲逐漸成為真人秀的“創意大本營”,後來由美國走向世界的衆多真人秀“巨作”也都有“歐洲血統”。
4.繁榮:2000年至今。進入21世紀,真人秀走向繁榮,多以“競賽秀”為主,更強調競賽和才藝展示,也被稱為“才藝秀”。代表節目有觀衆熟知的《與星共舞》、《達人秀》、《好聲音》、《流行偶像》等。《流行偶像》由英國ITV在2001年首播,節目面向平民海選有歌星潛質的年輕人進行比賽,勝者可獲得百萬美元。美國的《與星共舞》源自英國BBC在2004年播出的《來跳舞吧》,該節目主要展示選手的舞蹈功底。《達人秀》同樣源于英國ITV,2006年美國NBC購買了該節目版權并于暑期播出。《好聲音》則是荷蘭制作公司2010年創作的節目,原名叫《荷蘭好聲音》。
必須指出,真人秀傳入日本、韓國後,節目形态逐漸出現異化和偏差,明星開始代替平民成為主角,這是由日本、韓國的電視運營特點和社會價值觀念所決定的。實際上,韓日兩國的演藝明星已滲透至各類電視節目之中,真人秀也無法免俗。
(二)國内真人秀發展史
中國最早的真人秀是2000年廣東衛視播出的《生存大挑戰》,其創意源于香港亞視和日本聯合制作的旅行真人秀《電波少年》。2004年,上海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相繼亮相,正式拉開了國内才藝真人秀的大幕。此後,國内同類真人秀層出不窮。2012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引發了全國範圍内的收視熱潮,其“轉椅”模式及“導師制”成為最大亮點。
“選秀熱”巅峰剛過,以明星為核心的戶外真人秀又開始湧現,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等節目為代表。這些節目主要借助大明星、精制作、高投入來提升收視率,通過明星影響力最大程度地實現粉絲效應的轉化,獲得高額收益。
活躍于國内熒屏的真人秀大多數都屬于“舶來品”,是一些國外知名真人秀的“中國版”。比如,《超級女聲》源自《美國偶像》;“現象級”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原型是韓國《RunningMan》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近200檔真人秀節目,題材涵蓋旅行、奔跑、唱歌、唱戲、模拟戀愛、模拟當兵、撫養孩子、喂養動物等等。然而,從中央電視台到地方電視台,接近八成的節目都是“洋品牌”,本土化改造的層次水平參差不齊,節目質量、口碑和收視率也各不相同。
總體而言,中國電視行業正因真人秀的火爆而逐步與全球電視行業接軌,節目制作具備了鮮明的“國際範兒”。但是,國内個别真人秀眼下急于求成,在巨大的市場和經濟收益面前出現了“價值觀迷失”—對明星過分渲染、熱衷獵奇窺私和嘩衆取寵,已漸漸誤入了“庸俗低俗媚俗”的歧途。
二、國内真人秀的不足之處
(一)缺乏原創,不接地氣
2015年1月1日,“一劇兩星”政策正式落地。受其影響,電視劇對地方台收視率和廣告收益的貢獻大幅萎縮,各衛視迅速把競争注意力轉移至綜藝節目領域。因此,出現了周末比拼綜藝實力的新格局,真人秀被各電視台視為決勝關鍵。在此背景下,韓版綜藝因地緣和文化優勢而廣受青睐。甚至2014年版“限娛令”也未能阻擋熱門韓版綜藝節目占領各衛視。可見,國内娛樂節目的創意十分匮乏,節目制作團隊滿足于“移植”而不求創新,隻知盲從“韓流”,而放棄了打造中國式真人秀的主動權。而這也直接導緻了國内真人秀缺少與中國元素的深度融合,距離觀衆的日常生活較遠,顯得缺乏真實感,脫離群衆、不接地氣。
(二)依賴明星,競相砸錢
毫不誇張地說,國内真人秀正在變異為各大衛視的“明星舞台”和“燒錢遊戲”。眼球經濟時代,我國有明星的電影票房動辄數以億計,有明星的電視劇收視率居高不下,有明星的真人秀總會引爆娛樂話題。例如: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全明星陣容,一時風頭無兩;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的全明星陣容,明星與衛視都賺得盆滿缽滿;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繼續全明星陣容,央視索福瑞顯示34城的收視率突破3%;《偶像來了》又是全明星陣容⋯⋯
根據各類新聞報道,筆者發現國内明星參加真人秀的片酬明顯屬于“畸高天價”。觀衆們愛追星,廣告商願砸錢,明星片酬自然水漲船高,節目制作費過億已是司空見慣。
(三)感官至上,缺乏内涵
明星爸爸跟孩子一起在鄉村“吃苦”、老老少少的男女明星海外“窮遊”、“小鮮肉”喬裝改扮滿街讨要錢物、明星勾心鬥角摸爬滾打展開競賽⋯⋯主打“明星牌”的真人秀令觀衆的窺私欲望得到了極大滿足,符合大衆簡單而低端的周末娛樂需求。然而,這些低層次的快餐式節目都有極為緻命的缺陷—逗樂但無内涵、刺激而無意義、叫座卻不叫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那麼,現在那些仰仗明星熱鬧一時的真人秀,它們的表現主體到底是誰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國内真人秀應轉向“平民化”
根據國内外真人秀發展脈絡,不難概括真人秀的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基于生活現實,表現生活本來面貌;二是以平民百姓為主角,展現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三是要求特定人物在限定場合按特殊規則達成指定目标,集中展示人在多重壓力下的外在言行和内心感受。這些基本特征決定了真人秀的核心是“真”而絕不是“秀”。也就是說,真人秀裡的“主人公”無論是不是明星,都必須要“真”,如果過分強調“明星”,濫用矯揉造作的表演和戲劇化的“設定”,就會使真人秀喪失反映現實的“真味道”。反觀國内真人秀,恰恰重“秀”而不重“真”,重“明星”而不重“平民”,由此直接或間接地導緻了上文所述的三大問題。那麼,究竟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實現真人秀的“平民化”轉型應是最佳方案。
首先,縱觀真人秀曆史,此類節目從誕生之初就以平民為主角,視角貼近現實生活,展現“普通人的成功”。試想,《中國好聲音》若無平民選手的“草根逆襲”,即便明星導師知名度再高,也難以引發收視熱潮。反觀《星跳水立方》,該節目以“明星+教練”的模式開展競賽,不僅市場反應乏善可陳,且屢屢遭遇差評冷遇,甚至頻頻出現意外事故和負面話題。可見,明星不是“萬靈藥”,如果脫離現實生活“為秀而秀”,再怎麼折騰都沒用。
其次,真人秀與明星在基本訴求方面是矛盾的。真人秀的看點在于挖掘“基本人性”,比如面對誘惑(物質獎勵或成名機會)時的渴望、貪婪、焦慮、嫉妒等心理活動和相應行為;而明星在鏡頭前總希望用表演掩飾真實想法,避免表現自身人性上的弱點,力求塑造正面形象。這種深植于内在價值邏輯中的矛盾,必将動搖真人秀賴以立足的真實性根基,注定會使依賴明星、濫用明星的節目由盛轉衰,并一點點地進入死胡同。
第三,真人秀“平民化”的“費效比”高于“明星秀”。前文提到了個别明星的天價出場費,以及随之飙升的高昂制作成本。如果能實現“平民化”轉型,真人秀可以嘗試把高額“出場費”用于打磨節目細節、挖掘節目内涵,以求創造出更多精品。此外,由于明星的專業領域、興趣喜好和個人習慣天差地别,明星真人秀在題材選擇與節目形式上難以自由發揮。“平民化”将使制作機構擺脫明星和經紀公司的“吹毛求疵”,放手摸索嘗試新理念、新技術,用創新來吸引觀衆,并搶占市場競争的“高地”。
四、真人秀“平民化”需注意的問題
(一)兼顧東西方兩種文化
總的來看,國内真人秀主要有“歐美”和“韓日”兩種“血統”,目前并沒有真正實現“取精華、去糟粕”—“歐美範兒”的真人秀過于強調物質激勵,“韓日範兒”的真人秀過于依賴明星效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分析,“平民化”真人秀應綜合吸收、消化東西方兩種娛樂文化,實現兼容并蓄、博采衆長。一方面,國内同仁應借鑒歐美真人秀以平民為主角、精心設計規則、音畫效果震撼等優點,同時剔除那些過分展現人性陰暗面、故意制造矛盾和低俗獵奇的節目元素。另一方面,還要學習韓日真人秀遊戲趣味性強、情節設定精細、後期制作精良、娛樂話題豐富的特點,同時摒棄脫離實際生活、模式缺乏變化、思想内涵不足等缺點。總之,中國真人秀在“平民化”進程中要堅持“拿來主義”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從“混搭”明星與平民入手
人人心裡都有窺探明星隐私的欲望,人人心裡也都有一個“明星夢”。其實,明星真人秀的誘人之處是展現他們面對現實挑戰時所暴露的明星面具背後的“凡人面孔”;而“平民化”真人秀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平民身上的閃光點充分放大,并将其打造成一個“民星”。真人秀“平民化”的最初階段,為防止收視率出現“斷崖式下降”,應圍繞上述兩點做文章,掌握好使用明星與打造“平民之星”的平衡,嘗試将明星和平民“混搭”。可以考慮将讓明星與平民進行角色互換,例如讓明星體驗平民的生活,讓平民完成明星的工作;或者設定任務,讓明星與平民同台競争、一決高下;或者讓明星和平民共同組隊,合作參與某項競賽⋯⋯簡言之,要在滿足受衆“圍觀明星”需求的同時講好“麻雀變鳳凰”的故事。
(三)平衡觀賞性和思想性
觀衆都愛看輕松、歡快、娛樂性強的真人秀,但電視機構作為具有重要思想輿論引導作用的“公器”和“喉舌”,必須杜絕過度娛樂和庸俗娛樂,不能逾越公序良俗、道德規範的底線。因此,在真人秀“平民化”的過程中,節目制作者必須實現觀賞性和思想性的平衡。誠然,真人秀是一種娛樂節目,但也可以在其中融入社會服務、慈善公益、情緒撫慰等元素,并以輕松幽默的形式做鋪墊,于潛移默化中傳播正确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實現寓教于樂。有人覺得,“真人秀”隻要與“意義”、“内涵”沾邊就會沒人看,其實不然。有受衆調查顯示,大部分觀衆并非隻愛看“耍寶賣萌”,而是希望在看“真人秀”時,既能開心一笑,又能有所感悟。這說明兼顧觀賞性和思想性的節目有廣泛的群衆基礎。更何況,傳播學經典早有定論,受衆的觀賞取向和興趣完全可以被大衆媒體改變和引導。
央視2015年8月2日開播的《挑戰不可能》就在上述三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并取得成功。作為大型勵志挑戰真人秀,《挑戰不可能》每期選擇8名來自國内外的平民選手,圍繞體能、技巧、智力等幾個項目進行挑戰。在展示選手超凡技藝、講述能力和天賦背後感人故事的同時,節目重點刻畫平民敢于挑戰自我的非凡勇氣和精神,飽含社會正能量,展現了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群像。同時,李昌钰、董卿、周華健作為“明星評審”,與平民選手充分開展良性互動,實現了明星與平民的“合作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以“不可能”為特色,但該節目一直堅守“不獵奇、不炒作”的底線,拒絕将“奇人異事”當成噱頭—截肢攀岩老人、辨識蛛絲馬迹的女民警⋯⋯挑戰成功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與恒心、人文關懷和價值引領。同時,這檔節目也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首播全程收視第一、全國34城平均收視率高達2.12%,随後多期鎖定收視冠軍、口碑一路飙升。可以說,《挑戰不可能》較好地實現了“有意思”和“有意義”的平衡,代表了國内真人秀未來的發展方向。
總之,國内真人秀若想實現長期健康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平民化”不斷開拓創新,并在具體實踐中把“真”與“秀”有機融合,提高普通群衆的參與比例。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與“秀”的平衡,進而推出更多有價值追求、有責任擔當、有文化堅守、有百姓情懷、有時代特色的真人秀,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求真、求知、求樂、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電視報社/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