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唐明明我國電視婚.."/>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電視婚戀類節目對當代青年愛情觀的影響分析

電視婚戀類節目對當代青年愛情觀的影響分析

時間:2024-10-30 03:04:07


    口唐明明

我國電視婚戀類節目發展至今已有近30個年頭,其節目内容、形式、嘉賓的言行表現,對愛情觀尚在形成階段的青年來說影響頗深。本文從電視婚戀類節目對當代青年愛情觀的影響入手,針對電視媒體在發揮社會輿論導向作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電視婚戀類節目發展現狀

電視婚戀類節目起源于1965年的美國,從1988年山西電視台打造的《電視紅娘》開始,我國的電視婚戀類節目發展已近30年。近年來,随着剩男剩女的增多,婚戀類節目重新打鼓開張,進入廣大受衆的視野。2010年1月15日,江蘇衛視推出了一檔定位為新派相親交友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應征參加節目的男女嘉賓及主持人言語诙諧幽默、裝扮新潮、表演尺度大、滲透力強,使其成為全國收視率僅次于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電視節目,一度摘取衛視上星節目每周收視率第一的桂冠。此後的半年時間裡,全國的電視熒屏上出現了多檔不同形式的電視婚戀類節目,如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安徽衛視的《緣來是你》、東方衛視的《百裡挑一》、貴州衛視的《非常完美》、吉林衛視的《全城熱戀》、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等。2016年1月15日晚,因《非誠勿擾》商标侵權一事,江蘇廣電總台對外發布消息:從本期節目開始,《非誠勿擾》暫更名為《緣來非誠勿擾》,對已錄制好的節目在最大程度上做出修改,并對該節目名稱附加區别性标識。

二、電視婚戀類節目對當代青年愛情觀的影響

電視婚戀類節目通過電視作為媒介傳播現行愛情觀,使受衆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無形間接受了媒體所傳播的婚戀思想。具體影響可分為以下幾項:

1.女性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

鮮明的時代感使婚戀類節目從琳琅滿目的衆多電視欄目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節目中所傳達出的積極的女性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為我國青年女性所認可。《非誠勿擾》節目中的不少女嘉賓條件十分優越,如女博士許賀、張曉晨等,她們所代表的正是當今社會中知識淵博、能力突出、經濟獨立,不依附于男性而生存,不把婚姻和家庭當作自己一生唯一奉獻領域的新時代女性。傳統婚姻中的“門當戶對”是基于對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家庭等諸多因素之上所遵循的隐形規則,家庭成員間的同質性是構成合理婚姻關系的必須,追求個性解放、強化獨立自主意識,被認為有悖于主流的倫理思想,不受認同。而當代青年女性的愛情觀念恰恰相反,她們有意識地樹立每一階段的奮鬥目标,強調個體自由、獨立,即使和愛侶共浴愛河,也堅守着自尊、自愛、自強的意志與信念,她們不會因為愛情而迷失雙眼,在實現着天荒地老、唯情不變誓言的同時,不辍地編織着屬于自己的事業或前程。對她們而言,愛情、親情、友情、事業都是青春歲月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的個人主體意識在不斷強化。

2.務實功利化的擇偶價值趨向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也滋生了物質化、務實化的價值觀,導緻了婚戀思想中拜金主義意識泛濫。經濟基礎決定了戀愛、婚姻生活的幸福指數,“高富帥”、“白富美”、“富二代”、“鑽石王老五”等成為青年男女選擇配偶的主要目标。2010年6月,國家廣電總局正式下發《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範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管理通知》及《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兩份文件,對“婚戀類”節目泛濫、造假、低俗等傾向着手整饬,要求其糾正金錢至上、媚衆、媚俗的婚戀觀,倡導正面向上的傳媒環境。而《非誠勿擾》在前33期節目中,報出男嘉賓的工資收入、個人财産等經濟狀況,這對于青年觀衆而言,是一種不良的價值導向。在此影響下,一些青年的擇偶标準發生了變化,由以往“隻要專一對自己好”轉變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日趨于功利化,希望通過找尋到合适的配偶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節目中諸多“甯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我沒有在他身上聞到錢的味道”等拜金言論,直接挑戰着社會和大衆的道德底線。“金錢”、“物質”與主流文化所倡導的執着奮鬥的人生觀完全相反,價值觀尚在構建期的青年男女很容易受到蠱惑,無形中将“物質至上”、“拜金主義”等低俗思想當做時尚主流,從而産生認同效仿心理。

3.偏差錯位的愛情婚姻倫理觀念

傳統婚姻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但電視婚戀類節目隻需短短30分鐘時間就把處在同一空間的男女嘉賓從陌生的關系拉拽至心意相許并确定戀愛關系,這種快速配對的戀愛形式是年輕人快節奏、快生活的反映。很明顯,30分鐘的節目時間不能給人太多思考,舞台之下這種快餐式的配對會持續多久引人深思。青年跟風意識強,與異性交往本身就抱有一種新鮮好奇的心态,在熱播節目的誤導下,往往将其看作是一種普遍現象加以效仿。根據一些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可知,他們認為愛情是一種感覺,“如果不愛,那就分手”、“好聚好散”,男女戀愛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傳宗接代,彼此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更多的是希望獲得一種浪漫刺激的生命體驗。“結婚是為了愛情有歸宿,為了彼此有照顧的人”這一傳統論點被徹底颠覆。

三、電視婚戀類節目要正确引導大學生愛情觀的構建

通過分析電視婚戀類節目給當代青年愛情觀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出婚戀類節目像一把雙刃劍,要想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1.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倡導正确的愛情觀

電視媒體是現代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它所傳播的思想觀念,對于青年有很大的影響,這就為電視媒體附加上一個非常嚴肅的責任使命。高尚、積極、正确的社會主流文化傳播需要電視媒體來承擔,如果電視制作人信奉金錢至上,将物質利益擺在第一位,那麼節目傳達出的必定是低劣、功利化的信息。在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文化大背景下,電視媒體對自身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從一味娛樂大衆上升到正面公共教育的層次,倡導正确的電視娛樂觀,傳遞正能量,摒棄節目低俗化,推廣高品質的婚戀類節目,為廣大青年上一堂積極的愛情觀教育課。

2.以人為本,積澱電視婚戀類節目文化内涵

婚戀類電視節目策劃要強化以人為本的觀念,将傳統文化精華滲入婚戀文化,增強其節目内涵,引領人們堅守愛情的真善美,正面激發青年對愛情和婚姻的理性渴望與追求。一個節目是否能夠成功創設,除了要充滿現代生活氣息、适合受衆的審美需要之外,更在于它要傳遞出有深度、經得起推敲的文化内涵,使觀衆在休閑娛樂的狀态裡收獲到更多形而上的生活體驗,隻有這樣節目才能經曆時間的考驗和受衆的考驗,長久地活躍在熒屏之上。加強婚戀類節目的傳統文化深度,将時尚、潮流、前衛的現代元素與厚重、博大、深沉的傳統文化相融合,讓青年男女在追逐神聖愛情的過程中充滿文化意味,保證節目在滿足其感官享受的同時,更有文化内涵上的思索與回味。

3.強化對電視婚戀類節目的監管力度,優化節目評價體系

各級電視主管、監管部門要強化對電視婚戀類節目的監管力度,嚴格把好嘉賓關、主持人關、話題關、内容關、審查關和播出關。此外,還要重新優化完善現行節目評價體系,除了現有的“節目收視率”、“市場份額”等經濟效益指标外,還應加入社會傳播贊譽度等指标,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努力打造一個科學、客觀、公正的電視婚戀類節目評價體系。

4.加強媒體人的行業自律,提高自身職業素養

電視婚戀類節目為适婚男女提供了又一交友新平台。但個别節目的制作者、主持人、嘉賓、點評老師為了追求高收視率,發表一些偏激的、有錯誤導向的觀點與言論,這不僅不符合電視倫理學的規範,更有悖于媒體人的職業操守。要改變這一現象,媒體人必須提高社會責任感,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潔身自律;同時還要堅持專業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提高審美情趣,杜絕以俗為雅、以無知為個性等錯誤思想的産生。

電視傳媒正能量的傳播有助于當代青年形成健康的愛情觀。加強電視傳媒的正面輿論引導,使之成為弘揚主流文化的陣地,堅決抵制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蔓延和傳播,形成包括網絡、報刊、書籍等信息傳播平台在内的多種媒體協同發揮作用的局面,用積極健康、優秀向上的先進思想來攻占青年婚戀信息渠道,讓其真正受到真善美的文化和情感熏陶,從而樹立正确的愛情觀。
    (作者單位: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