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張新剛
2014年7月12日晚,國内首檔綜藝大片《十二道鋒味》首次與觀衆見面,同時由騰訊視頻網絡獨家播出。據悉,《十二道鋒味》啟用PO朝霆制作班底,單集制作費超過1000萬,除卻主角謝霆鋒有良好的受衆基礎及強大的收視号召力以外,每集節目均邀請大牌明星擔當嘉賓,拍攝制作達到了國内頂級标準。節目播出後,收獲了業内外的廣泛好評。首播收視輕松破1,網絡點擊量在一個月内輕松破億,《十二道鋒味》第一季市場表現不俗。
2015年8月1日,《十二道鋒味》第二季回歸熒屏,相較第一季,第二季進行了全面改版:馬蘇、羽泉組合、陳偉霆四人組成鋒味家族替代謝霆鋒單人模式主導節目進程;由第一季的頂級世界美食轉向對我國傳統菜式的關注;通過鋒味家族的分工産生了遊戲環節,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
一、全面發展的真人秀“優等生”
《十二道鋒味》播出後,盡管受到多方質疑,但收視表現不俗,成為2014年暑期好評度最高、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成為我國美食類真人秀的一次有益嘗試。
1.精彩的節目策劃—明星資源的個性化深掘
在各大衛視2014年的綜藝競争中,《十二道鋒味》的影響力及市場表現雖難算翹楚,但絕對是一檔令人記憶深刻的節目。它跳脫了觀衆熟悉的戶外遊戲競技真人秀的一般模式,是一檔原創性的真人秀節目。誠然,節目的成功離不開主廚謝霆鋒的“人氣”。作為80後明星的代表,在事業上表現不俗的同時,他亦是話題不斷,從年少的叛逆到三十而立的成熟,他從未離開過觀衆的視野,在擁有極高辨識度的同時,也積累了大批的忠實歌迷、影迷。謝霆鋒愛好廚藝是從近兩年開始的,他的朋友通過微博、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網站上傳播才被大衆熟知。一個明星的業餘愛好和時下火熱的真人秀元素結合,不得不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從廣義上講,《十二道鋒味》的推出也消費了謝霆鋒本人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泛指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及遊戲的素材版權),具有唯一性及不可複制性。
2.高标準的節目品質
法國南部找頂級的松子露,去澳大利亞抓帝王蟹,到印尼尋訪真正頂尖的麝香貓咖啡,《十二道鋒味》的拍攝地輾轉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挪威、意大利等,謝霆鋒邀請了林丹、海清、房祖名、陳奕迅、趙薇等朋友,以及自己的父親謝賢,一同和他走訪世界各地的美食。
除了拍攝地的考究和明星的捧場,節目制作是由謝霆鋒建立的特效公司PO朝霆完成,使得《十二道鋒味》有了電影級的視聽水準,令其在以手持攝像、粗糙字幕為主流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十二道鋒味》的預告片、字幕特效及片尾的《鋒味廚房》拍攝手法都極為流暢娴熟,視聽語言充滿了節奏感,蒙太奇與推拉搖移拍攝手法的組合運用使其具備了微電影的藝術水準,為觀衆奉獻了一場絕妙的視聽盛宴。
3.創新精神貫穿始終
在2012年,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提出了“自制強台、開放辦台”的戰略思想,和《中國好聲音》不一樣的是,浙江衛視在《十二道鋒味》中參與度更高,是主出品方。無論是從廚藝秀轉化為海外探索真人秀的模式演化,還是每一集的劇本策劃、每一站海外的拍攝,甚至每一期中一個故事結尾加另一個故事開頭這種美劇剪輯模式,都來自于浙江衛視團隊的創意和把關,“我們開始看了近30個美食節目,到形成模式,到最後剪輯成符合内地觀衆欣賞口味的叙事節目,可以說,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的模式研究部都參與了全程的工作。”
在第二季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制作團隊良好的工作狀态,“鋒味家族”的出現彌補了謝霆鋒本人綜藝感較差的缺陷,中國美食的探尋突出了節目深度,更接地氣易獲得受衆的心理認同⋯⋯誠然,筆者認為第二季改版之處還有待調整磨合,但是《十二道鋒味》制作方飽滿的創作熱情和原創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二、無法避免的原生性“硬傷”
如上文所述,《十二道鋒味》完成了原創真人秀節目範式的有益探索,但相較于引進成熟的節目形式,《十二道鋒味》必須要經曆原創節目不斷探索磨合的過程。《十二道鋒味》立足中國飲食文化、主角話題性強、節目制作精良擁有諸多讨巧之處,但在播出中,我們也發現問題:節目較為拖沓,節奏感不強;遊戲的缺失導緻娛樂性不足稍顯沉悶;環境、菜式的選擇不夠親民導緻認同感削弱等都成為《十二道鋒味》播出後收視走勢平緩的原因。
1.整體故事性、娛樂性欠佳
《十二道鋒味》是一個創意構思、制作剪輯完成度比較高的節目,但在最初的創意上,故事性及娛樂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過于依靠謝霆鋒的個人魅力。筆者認為,謝霆鋒雖然是一線藝人,擁有卓越的鏡頭感和電視思維,但他本人性格并不适合真人秀節目,很難流露出真人秀節目需要的“真性情”。第一季中每集的目标任務就是尋訪美食,過于單一沒有戲劇化沖突、沒有故事張力。第二季改版中加入了尋訪中國飲食文化的故事背景稍有改善,在節目最後的評委環節太過“牽強”,喪失了節目的娛樂性,而且因為視聽傳播的局限性,菜式的香味口感都不能完整傳達,造成了節目效果的損失。
2.節目嘉賓的“臉譜式”困局
與其他綜藝節目不同,每一集的《十二道鋒味》嘉賓都堪稱重量級,但是這些重量級明星隻貢獻了話題與關注度,對于節目素質上的提升幫助不大。無論是與範冰冰的一天情侶,還是拜訪趙薇的法國酒莊,觀衆都沒有收看“真人秀”的體驗,這些明星在其中的表現與一般的訪談類節目無異,尤其是訪談環節,因為謝霆鋒的邀請,還要互相吹捧,使觀衆觀看中易産生“做作”的感受,這是真人秀的緻命傷。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源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嘉賓上節目時間短(節目時長70分鐘左右,嘉賓出場隻能勉強達到一半時間),難以打開心扉,所以導緻對話、互動都顯得禮貌客氣,甚至有表演成分。二是在節目設置上采用太多的訪談形式,在第一季中,每個嘉賓都在開頭部分講怎麼和謝霆鋒認識、和謝霆鋒有什麼樣的感情,過分在意自己或是謝霆鋒的形象,簡直跟真人秀節目的宗旨背道而馳。第二季中,主創團隊希望通過“鋒味家族”概念的引入改變局面,但在“鋒味家族”的人員選擇上,筆者不敢苟同。羽泉組合和馬蘇雖然綜藝感過人,但與節目風格差距較大,陳偉霆的選擇雖然照顧了年輕觀衆的收視需求,但陳偉霆本人在綜藝和廚藝上都沒有任何出色之處,成為了可有可無的部分。節目主創團隊在“鋒味家族”的磨合上也沒有做任何努力,所以第二季雖已經播出了幾集,感覺幾位明星的互動仍然生硬,并沒有達到設置真人秀團隊的目的與效果。
3.互聯網營銷模式的缺失
在三網融合的業态背景下,電視傳播的泛屏化已經成為行業主流,無論是《爸爸去哪兒》還是《奔跑吧兄弟》的成功,都離不開互聯網營銷的推廣,但《十二道鋒味》在互聯網營銷的表現上比較中規中矩,不論在節目熱點話題的追蹤還是節目本身的受衆參與感上都表現“高冷”,沒有有效保持觀衆的收視熱情,受衆粘合度過低。
三、節目提升之我見
《十二道鋒味》從籌劃到制作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節目播出之後因其原創性和正能量價值觀引導在綜藝泛娛樂化的業界背景下赢得不俗的口碑,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的雙豐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亦當清楚地認識到,相較于國外同行的王牌真人秀節目,《十二道鋒味》可算是優缺點明顯,在節目形态和文化傳承上都稍顯薄弱,還存在明顯的差距。筆者試從節目的策劃、制作及宣發等方面分析《十二道鋒味》提升的可能:
1.明确節目定位,拓展潛在收視群
通過對《十二道鋒味》第一季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原創性節目對于自身定位的摸索,受錄播節目的制約,無法第一時間根據節目反饋做出調整,所以《十二道鋒味》第一季顯得比較平淡,節目定位不夠明确,既像旅遊觀光節目又像訪談節目,每集焦點跳躍性較大,處于摸索試水階段。第二季則稍顯從容,定位與戶外真人秀體驗類型,明确了每集做一道傳統中國特色菜的故事主線,加入了獲取食材的遊戲任務環節,可看性有了質的提升。
其實,深入研究我國觀衆的收視特點,飲食文化是最能激發觀衆共鳴的收視熱點,也最能跨越地域差異。無論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還是下廚房APP的成功,都直接反映了中國人對于美食的熱情與執着。筆者認為,節目如果将定位從謝霆鋒轉移到美食上,不但能夠緩解謝霆鋒本人的制作壓力,還能将節目的目标受衆從粉絲擴展到每個熱愛美食的人,将帶有濃重粉絲文化色彩的真人秀節目,上升到文化隐喻的高度,成為美食真人秀節目的精品。
2.借鑒紀錄片拍攝手法,發揮真人秀最大魅力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十二道鋒味》的可看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其在“真”的追求上則差強人意。在節目中,任務的布置與完成都稍顯“刻意”,任務來得突然,去得随意。
筆者認為,既然菜式的完成是節目的“剛需”,那任務的布置與評定應該多樣化。從紀錄片拍攝手法中尋求靈感,通過“紀實”、設定未知場景等實現真人秀的魅力。比如,跟拍主角謝霆鋒的其他工作,例如電影開機儀式、慶功宴等的介入引出節目的主題更顯自然,這樣一來,不但保護了明星的隐私,更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真人秀的“真”魅力。
3.轉變制播理念,增加受衆參與度
上文提到,《十二道鋒味》在節目宣發方面略顯傳統,不能适應互聯網特點進行有針對性、趣味性的營銷,直接降低了《十二道鋒味》成為“現象級”節目的可能。筆者認為,首先從節目的策劃環節,就應該強化受衆的參與度。可以通過與下廚房app合作,選出“鋒味菜譜”或者通過互聯網投票的形式,固定下期節目中必須出現的“鋒味食材”增加互動性和參與感。其次,增加與本地觀衆的互動,可借鑒東方衛視《極限挑戰》模式,每到一個錄制地點通過節目任務能夠使嘉賓迅速與當地觀衆打成一片,不但有助于提高本地區的節目收視率,更增加了節目的親和度,增添了人文色彩。最後,在任務評定環節不必局限于一般的烹饪比賽的“色香味”标準,利用互聯網特點設置更多的标準,可以應景地推出七夕菜譜、父親節菜譜等為家人傳達愛意,也可以通過鼓勵大家曬在節目中學會的菜進行抽獎等,甚至可以根據節目特點,設置明星送外賣的驚喜環節,增加互動體驗和娛樂因素。
綜上,《十二道鋒味》以其新穎的節目創意、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廣泛的關注,成為真人秀競争中的收視黑馬。誠然會有種種不足,但其在宣揚我國飲食文化和發揮我國電視行業原創精神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相信它在不斷磨合和改版後能擺脫如今的稚嫩,向“現象級”收視邁進。
(作者單位:黃岡師範學院/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