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劉穎近年來,各.."/>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兩張新聞圖片的熱轉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從兩張新聞圖片的熱轉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時間:2024-10-30 03:00:07


    口劉穎

近年來,各大衛視的跨年演唱會已成為僅次于春晚的重量級節目。每當臨近年底,極具含金量的節目單紛紛面世,其中的明星陣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衆手中的遙控器最終花落誰家。為此,各大衛視不惜砸下重金,力邀明星加盟。

在湖南台2016年跨年演唱會上,“情歌王子”張信哲的四首經典情歌連唱燃爆全場,在長達六分鐘的演出時間裡,引發觀衆席上萬人大合唱。在直播過程中,觀衆從電視屏幕上還看到了一個發生在台下的插曲:當張信哲深情獻唱時,擔任演唱會主持人之一的吳昕在候場時淚流滿面。第二天,多家媒體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湖南衛視跨年張信哲經典串燒超感人,吳昕見偶像激動落淚被贊真性情”。原來,張信哲一直是主持人吳昕的偶像。

不可否認,吳昕是一位知名主持人,但是,在張信哲這樣一位重量級歌手登台的關鍵時刻,同時也是以秒計費的天價廣告時間段,導演為何将鏡頭切換到吳昕身上多達五次?舞台之上,燈光美輪美奂,歌手風度翩翩,随着節奏擺動的綠色熒光棒如螢火蟲般閃爍,一切都被精心設計力求完美;舞台之下,主持人候場區光線昏暗,拍攝吳昕的鏡頭也因為沒有固定機位而多有晃動、模糊,大多是較為突兀的臉部特寫,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樣的取景甚至未達到電視節目播出标準。但是,導演依然幾度将鏡頭在光彩奪目的舞台和簡陋昏暗的候場區之間切換,到底該如何看待這種做法呢?筆者認為,這種看似并不搭配的切換,恰恰體現了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與新媒體的融合。

早在演唱會彩排期間,就已有相關消息見諸媒體,如“吳昕見兒時偶像張信哲,難掩激動失聲痛哭”。同為主持人的何炅在微博上曬出了吳昕拭淚照片并配文:“她見到了年少時的偶像,合影回來一直哭個不停⋯⋯”應該說,這些通過新媒體曝光進而大量轉發的消息為迎接演唱會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聲勢。

吳昕在彩排時的真情流露,除了引發網友的關注外,自然也逃不過導演的“火眼金睛”。作為一位專業主持人,吳昕在工作中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得更像一位歌迷,如果按照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來評判,她很有可能被打上不夠專業的标簽,并被要求在直播中調整自己的狀态。這是因為,傳統媒體更注重呈現一台完美無缺的晚會,容不得半點“瑕疵”。然而,正是這些所謂的“瑕疵”成為新媒體赢得大衆關注度的重要利器,它們沒有美麗的外表,而且稍縱即逝、極難捕捉,卻可以輕易将人心攪動得天翻地覆,它們就是生活中最本真的部分。

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導演不僅沒有囿于傳統媒體的諸多限制,還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思維方式進行有機融合,包容而開放地處理了意料之外的狀況,因而收獲了意料之内的成功。筆者認為,這一融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既遵循既定方案,更要敢于抓住良機。對于一場精心籌備的跨年演唱會,主持人在候場時痛哭流涕,應該算作“計劃外”插曲。然而,導演不僅沒有将主持人的“非專業”之舉扼殺于彩排,反而看到其價值并刻意放大,既烘托出跨年直播的現場感,更為觀衆呈現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情實況。

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略顯遲鈍與保守,缺乏對時機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往往錯失良機。但是,在向新媒體學習的過程中,傳統媒體也應避免矯枉過正,尤其是電視作品,牽一發而動全身,應該在保證完成“規定動作”的前提下,允許出現個别“小動作”。

第二,打破舞台限制,為節目增加張力和維度。在演唱會上,歌手與觀衆之間的我唱你聽,形成了一個“場”,姑且稱之為“表演場”,這是我們通常在電視屏幕上可以看到的。但是,對于新媒體來說,從來沒有舞台的限制,隻要是觀衆感興趣的,就會去挖掘、表現,湖南衛視的跨年演唱會恰恰吸納了這種新媒體思維,才會将觀衆的視線引向台下昏暗的候場區,而這個區域曾經是電視媒體極力避免呈現在觀衆面前的。

正是因為融入新媒體思維,觀衆才得以在電視屏幕上看到淚流滿面的吳昕。此刻的她,既是一位真情流露的主持人,也是一位狂熱的歌迷,還是一個心中憧憬着王子的少女,這些不同的身份也代表了現場和電視機前的億萬觀衆,他們的情緒都随着吳昕止不住的淚水得以釋放。

因此,吳昕的淚流滿面,讓演唱會又多了一個“對話場”—淚水與歌聲的對話,豐富了節目的張力和維度,降低了心理及視覺上的疲勞,給予觀衆更加豐富的感受。

第三,藝術作品的盡善盡美與現實生活的殘缺之美相映生輝。月有陰晴圓缺,舞台如此,人生亦然。舞台上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在舞台下也會淚流滿面;萬衆矚目的“情歌王子”眼角已現魚尾紋;高亢的萬人大合唱終會迎來曲終人散。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把傳統媒體呈現的内容看作陽春白雪,新媒體給人的感受則更像下裡巴人。這場跨年演唱會的導演,敢于将真實世界中不太完美的部分—這也正是新媒體深入大衆的特質—呈現出來,正是為了成就舞台上的完美。有時候,我們不妨掀開帷幕的一角,從不完美中尋求完美。

第四,傳統媒體常規的節目播出與新媒體擅長的話題造勢互為補充,全方位攔截受衆。電視台不惜重金請來明星助陣,必然會吸引觀衆的注意力,然而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受衆以及受衆越來越多元化的接收方式,傳統媒體不能再一味戀戰于硬碰硬的正面戰場,還應開辟新的戰場。

彩排期間,吳昕拭淚的照片成為話題;直播過程中,吳昕淚流滿面的畫面再次引發關注;節目播出後,聽說這件事的受衆還會到新媒體平台上尋找已經播出的内容觀看,進而發生二次傳播,創造新價值。應該說,借這一話題帶來的熱度,湖南衛視的跨年演唱會赢得了來自更多渠道的關注,在受衆規模和類别上産生了新的增量。

由此可見,今天的傳統媒體既要保證主要戰場的實力對抗,還要向新媒體學習另辟蹊徑,從多種渠道切入受衆需求,實現全方位攔截受衆。

時隔一個多月之後,電視觀衆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觀看盛事—看春晚。就在各大衛視緊鑼密鼓彩排期間,一條六小齡童無緣央視春晚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後更是升級為百萬網友自發籲請“六小齡童上春晚”,一時間,朋友圈被美猴王刷屏,頗為遺憾的是,央視最終沒有采納六小齡童的節目。正在廣大網友為美猴王缺席央視春晚唏噓不已時,北京衛視、遼甯衛視、山東衛視等多家衛視紛紛放出六小齡童參演本台春晚的消息。不管是早有準備、臨時起意還是借題發揮,顯而易見,這些傳統媒體及時捕捉到了廣大受衆的心聲,北京衛視更是在“大聖情結”上下足了功夫,喊出“猴年春晚,必有大聖陪伴”的口号,赢得受衆的一緻點贊及熱切期待。

大年初一,春晚收視率出爐,據央視索福瑞數據統計,北京衛視春晚蟬聯收視率、微博互動、微信互動三項核心數據第一,位居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率榜首。其中,六小齡童表演的《傳承》和《大聖歸來》功不可沒,甚至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應該說,這是傳統媒體借力新媒體的一次成功案例。

春晚的大幕已經徐徐落下,但人們對六小齡童的熱情似乎并沒有因節目播出而完全釋放,随着新消息的傳出,事件進一步發酵,關注度不減反增。2月9日,北京衛視春晚播出後的第二天,六小齡童工作室通過新媒體曝光了一張照片,正是在北京衛視春晚錄制過程中拍攝的。照片中,六小齡童躬身蹲伏于上台口,配文說:“圖為56歲的六小齡童老師候場時,因翎子太高為防穿幫,匍匐于台側良久。其敬業之深令觀者無不動容。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嘯”。當晚,六小齡童轉發了這張照片,并表示:“這是演員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和敬業意識,謝謝北京衛視春晚劇組以孫仝導演為首的全體工作人員。”随即,相關信息在新媒體平台上廣泛傳播,短時間内就吸引了數萬條留言。

又是一張候場照片,又是直抵人心,又是為傳統媒體賺得了極大的關注度。筆者以為,從吳昕淚流滿面到六小齡童蹲伏候場,之所以能夠同時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要歸功于這兩家傳統媒體的節目制作者們對新媒體思維真正的消化和吸收。放眼國内廣大傳統媒體從業者,在這一點上下的功夫還遠遠不夠。

近年來,新媒體不斷“攻城掠地”,傳統媒體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痛定思痛,傳統媒體不得不放下昔日“老大哥”的身段,向新媒體學習,希冀化對抗為融合。打開電視機,屏幕上相當大的空間被二維碼和網友評論占據,幾乎每檔節目都要耗資不菲地建設并維護自己專屬的微博、微信、微網站。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固然是件好事,但切忌隻知其形、不究其意,乃至舍本逐末,最終荒廢了自家的手藝。

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首先應端正自己的态度,不卑不亢地剝離不合時宜的思維方式,引入更加先進的思維方式;其次應潛心思考,樣态改變的前提一定是思維上的改變,二維碼和公衆号絕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棒,光靠拿來主義無法取得真經,隻有真正領會新媒體思維,才能為己所用;再次,融合是一個不斷充實壯大的過程,應在不損害自身核心競争力的基礎上學習吸收新的東西。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們重回北京衛視春晚錄制現場,在六小齡童蹲伏候場之際,如果導演能夠及時調配來一個臨時機位,将這一幕巧妙地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衆,是否會赢得更多的掌聲與喝彩?要想突出重圍、再創輝煌,傳統媒體還有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借文中的一句話與同業者共勉:“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嘯”。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台/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