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戴瑞卿葛楠紀錄片運用攝.."/>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園林》看建築類紀錄片的畫面構圖

從《園林》看建築類紀錄片的畫面構圖

時間:2024-10-30 02:56:36


    口戴瑞卿葛楠

紀錄片運用攝像鏡頭,将生活的原生形态真實完整地進行記錄整合,将社會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呈現在觀衆面前。這種真實記錄原汁原味生活常态的節目類型能快速吸引觀衆的目光,緩解其他類型節目帶來的審美疲勞。本文以建築類紀錄片《園林》為例,着重分析建築類紀錄片畫面構圖的基本原則及構建形式,以此說明畫面構圖對紀錄片感染力與震撼力的促進作用。

一、紀錄片畫面構圖的接受規律

紀錄片畫面構圖首要的目的就是滿足觀衆的接受規律,進而才能用畫面語言進行叙事。首先,紀錄片的畫面構圖要清晰準确地傳達作品的思想。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藝術形式,電視紀錄片要符合觀衆的審美心理,讓觀衆能夠簡單明了地獲取鏡頭語言信息,這樣才能準确、深刻地傳達思想。比如,在紀錄片《園林》第一集中,一個身穿紅上衣的小男孩扒着留園的黑色大門,好奇地透過門縫觀察院子裡的秘密花園,鏡頭從園林小徑推進到園内,依次展現了園内湖邊曲徑走廊、亭台樓閣,還有霧氣缭繞的假山。在這組園林取景鏡頭中變換了十個場景,主觀鏡頭代替觀衆的眼睛,沿着小徑不斷變換視角,從園林入口探訪到園林深處,勾起了觀衆尋訪美麗園林的好奇心,也傳達出了拍攝者對園林之美的喜愛。

其次,紀錄片的畫面構圖要符合觀衆的生理感官需求。從受衆角度看,一部紀錄片的畫面構圖細節差異是難以分辨的,但是畫面構圖是否符合觀看習慣、是否看着舒服則是非常直觀的感受,因此紀錄片的畫面構圖要考慮受衆的生理感官體驗,即畫面構圖要讓觀衆感到舒服、有美感。在《園林》中就大量運用慢鏡頭展現一種園林生活态度,比如在第二集開頭部分用慢鏡頭展現了關中地區的細狗攆兔,從細狗撲向兔子的慢鏡頭中,紀錄片旁白引出了這一習俗的曆史以及該地區曾經聳立着的漢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細狗攆兔的快慢鏡頭組合和曆史重現的劉徹狩獵的慢鏡頭不斷切換,帶領觀衆走進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園林。再如《園林》第五集中,開篇鏡頭緩緩推過開封街頭的長廊,随後一波潮水湧上來,用動畫還原出一千年前大宋汴梁城内的最大園林—艮嶽園。可以說,此處現實與曆史的過渡非常自然,增強了紀錄片的視覺效果。

最後,紀錄片畫面構圖要能激發觀衆的觀看興趣。建築類紀錄片如果僅僅通過鏡頭呈現建築的結構和細節,則很容易使畫面變得單一枯燥,讓觀衆失去繼續觀看的興趣,因此紀錄片《園林》采用了多視角組合鏡頭拼接,從不同視角觀察園林,并且快慢鏡頭不斷切換,讓紀錄片的節奏更為豐富,激發了觀衆的興趣。比如紀錄片《園林》第二集中不僅采用了俯視、仰視鏡頭,還采用了近景特寫鏡頭,鏡頭中的劉徹和細狗的畫面都呈現出廣角拍攝效果,作為背景的大地和天空都出現了明顯變形,這種變化的鏡頭組合讓嚴肅的紀錄片畫面更為豐富,更具視覺沖擊力。再如第五集對台北故宮收藏的《聽琴圖》的展示過程中,鏡頭由上至下以平視角度掃過畫作,短暫定格在畫中主要人物處,此時旁白介紹了畫中暗含的人物關系和人物身份。這段動畫展示還運用了透視效果,在對宰相蔡京的介紹過程中,背景竹林虛化,突出了身着紅衣的蔡京,利用前後景的透視效果引導觀衆将視線集中到宰相蔡京身上,激發了觀衆對于畫中故事的探究心理。

二、建築類紀錄片畫面構圖的基本原則

紀錄片是一種重要的影視藝術形式,相對于曆史題材或政論題材等其他類型的紀錄片,建築類紀錄片的畫面構圖不僅要能夠表達出拍攝者的思想,還要兼具藝術性,呈現建築美學和人文美學,因此建築類紀錄片對畫面構圖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由于建築類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受到畫幅的限定和時間的限定,該類紀錄片的畫面構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不能像攝影創作那樣可以調整畫面縱橫和水平線,又不能像繪畫創作那樣可以反複修改,它的畫面構圖比例和構圖形式都需要遵守基本原則。

首先,突出拍攝主體原則。在紀錄片拍攝時,畫面内的拍攝主體需要占據畫面的結構中心,才能吸引觀衆的視線,特别是建築類紀錄片的拍攝,需要準确地選擇拍攝主體的位置,并安排好主體和陪體的位置關系。在拍攝建築或建築群時,拍攝主體可能是一個亭子、一個園内湖或一組房屋,這時拍攝主體周圍有許多陪體,比如樹木、花草、雕像或者裝飾物等,如果處理不好主體和陪體的空間結構安排,或者處理不好主體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就會混淆主次,影響視覺效果。比如紀錄片《園林》第六集中拍攝蘇州拙政園時,空間結構緊湊、方圓不過幾十平的小院子内都布滿景緻,鏡頭從長廊延伸出去,将小河對岸的亭子作為拍攝主體時,亭子周圍滿是樹木,高低錯落有緻,亭前還有一條蜿蜒的小河,鏡頭拉近,鏡頭下方的裝飾燈頂和亭子處于一條線上,在長廊頂部瓦片構成的夾角中,亭子處于結構中心處,并且,在鏡頭再度拉近的過程中,亭子也始終占據觀衆的視覺中心。再如第六集中描述文震亨在竹林休息時,文震亨躺在幹淨的竹椅上,處于畫面正中心,畫面左邊是小池塘,右邊是假山和爬山虎,正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協調、取天地精氣的做法,人物與花草、假山等陪體形成了主次分明的畫面構圖。

其次,突出線條原則。光影劃分出的明暗區域和建築棱角勾勒出的線條,都是輔助畫面構圖的重要元素,會豐富畫面的層次感、提升畫面的表現力。比如紀錄片《園林》第七集的開頭部分,一個女子手持花朵逆光拍攝,陽光在花朵輪廓下拉出長長的光影,形成了中心輻射構圖。随後女子在溫和的陽光下拉着大提琴,光影從畫面左上角射到右下角,形成了對角線二分法構圖。再到女子走過樹影斑駁的小路,光影變化出不同的線條,形成的三角對稱構圖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再如蘇州園林中院牆的投影,與湖面上的樹影構成了豐富的水面倒影,線條突出了建築主體,為畫面的主題表達提供了幫助。

最後,突出造型原則。雖然各朝各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群布局各有不同,但是我國園林的建築布局和結構卻有着明顯的曆史演變痕迹。比如我國漢代的宮殿園林追求宏偉壯觀,是受到漢武帝的政治野心和大漢帝國的無限擴張的影響。紀錄片《園林》第二集中在對上林苑的建造曆史進行描述時,就與漢武帝的個人政治野心和大漢帝國的版圖演變相結合,用動畫技術還原了上林苑的銅人造型,以及面積高達兩千萬平方米的建築群布局。再如第六集中空中俯拍蘇州園林時,鏡頭呈現出了園林中交叉縱橫的走廊,以及走廊勾勒出的園林結構布局。紀錄片《園林》的每一集中都采用航拍的手段記錄下園林建築或園林遺址的建築布局,對比八集中的園林建築輪廓,就可以發現我國曆朝曆代園林風格的變化和園林規制的演變。在航拍鏡頭的剪輯中,畫面中呈現出的按照一定規律建造的園林,體現了古人的建築思想。

三、建築類紀錄片畫面構圖的構建形式

建築類紀錄片的畫面構圖要遵守突出主體原則、突出線條原則和突出造型原則等基本原則,為了增強建築類紀錄片畫面的立體感和延伸感,還需要細緻研究畫面構圖的構建形式。

按照鏡頭運用劃分,紀錄片的鏡頭可以分為靜态構圖和動态構圖。靜态構圖中最為常見的是對稱性構圖。對稱性構圖又可以細分為中心對稱構圖、三角對稱構圖、對角線構圖、九宮格構圖和黃金分割線構圖等。比如在紀錄片《園林》第七集的私家小園林中,鏡頭中窗棂将畫面均分為三份,畫面中由近及遠是窗戶、樹木、園内湖和忽隐忽現的走廊,對稱式構圖使得畫面典雅穩重,景物的遠近層次又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使得畫面更加立體豐富。

框架式構圖也是紀錄片靜态構圖中的常見構圖形式。比如以大門、窗戶、月亮門等為框架,對畫面進行再構圖,以便将紀錄片觀衆的視線集中到最主要的事物上,突出拍攝主體,豐富畫面結構。在紀錄片《園林》中反複出現蘇州留園的大門,鏡頭固定在大門對面,平視鏡頭中移動的是建築周邊的人和車,而園林的院牆就靜靜地停在畫面中心,展現了時光流逝下的建築之美。再如拍攝蘇州拙政園的小徑時,鏡頭中圓形拱門成為構圖的框架,框出了園林中的鵝卵石小路,曲曲折折延伸到遠方。類似的框架式構圖在紀錄片《園林》中被大量運用,突出了建築的層次感和延伸感,增強了畫面的藝術美感。

建築類的動态構圖需要注重鏡頭與建築的關系。當鏡頭内的物體運動時,構圖要注重背景的線條和運動物體形成的線條組合,如鏡頭中走過的人、駛過的汽車或飄落的花瓣。拍攝時,要對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迹進行預判,找準機位和鏡頭視角,以便構建出景物的排列順序及畫面層次。當景物固定而鏡頭運動時,要注意鏡頭移動産生的畫面拖拽及航拍時産生的鏡頭震動對觀衆觀感的影響。紀錄片畫面構圖的最終目的是吸引觀衆,使觀衆看着舒服,我們應注重對鏡頭運用和畫面構圖的研究,以期拍攝出更多優秀的建築類紀錄片。
    (作者戴瑞卿單位:河北北方學院藝術學院;葛楠單位:河北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