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高衛權沒有農村.."/>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脫貧攻堅電視新聞報道:貴在“精準” 重在示範

脫貧攻堅電視新聞報道:貴在“精準” 重在示範

時間:2024-10-30 02:57:06


    口高衛權

沒有農村小康的實現,特别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的言辭深中肯綮,并提出“扶貧脫貧是硬任務,各級政府已經立下軍令狀,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媒體是時代的記錄者,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打赢脫貧攻堅戰關鍵就是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從媒體的角度看,打赢這場攻堅戰,制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不外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觀因素,不少貧困地區的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觀因素,必須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強大合力。直面問題是勇氣,解決問題是水平,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問題、聚焦問題,就能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赢這場硬仗奠定良好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明了脫貧攻堅必須直面的矛盾和問題、必須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是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我們電視媒體做好脫貧攻堅新聞報道,為衆志成城打赢脫貧攻堅戰而做好輿論宣傳的基本遵循。

一、聚焦精準脫貧:認識要有新高度

追溯到2015年11月,中央召開的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号。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并非每年都有,上一次以“中央”名義召開是在2011年。扶貧會議名稱從“全國”上升為“中央”,更是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召開的首個中央會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扶貧攻堅改成了脫貧攻堅,就是強調到2020年這一時間節點,我們一定要兌現脫貧的承諾,這是不容推辭的曆史使命。中央扶貧會議把“精準脫貧”放在重中之重。扶貧開發顯然已經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媒體立即跟進報道“脫貧攻堅”這一熱點話題,尤其是“精準”二字更是成為熱點中的熱點。2016年1月上旬,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推出了大型系列報道《治國理政新實踐—脫貧軍令狀》;2016年1月4日至15日,中央電視台财經頻道推出12集系列節目《精準扶貧小康中國》;四川衛視推出了《脫貧攻堅—主播蹲點日記》系列報道;山西衛視推出了《新春走基層》扶貧系列報道。這些報道都不約而同地聚焦“精準扶貧”,系統報道“脫貧攻堅”、“精準扶貧”過程中脫貧緻富的成功典型,聚焦“到村到戶、因戶施策、資金到戶、幹部幫扶”等“精準扶貧”的新舉措、新成效。電視新聞工作者深入貧困山村,記錄“精确識别、精确幫扶、精确管理”的全過程,挖掘各地帶領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過程中真實感人的創業緻富故事,反映地方政府“精準扶貧,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工作成果。筆者主創的電視新聞長消息《抱團共圓脫貧夢—甯武縣首創合作聯社扶貧新模式》,也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的指示而推出的一篇力作,在山西衛視《山西新聞聯播》播出後,産生了較好反響。

二、把握“精準”内涵:選題要有典型性

什麼才是“精準”,電視新聞采編過程中怎樣準确理解和把握“精準”的含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重點就是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問題。精準扶貧,“精”在扶貧對象精準,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精”在精密部署,統籌安排,在派人、項目、資金、措施上出實招。精準扶貧,“準”在準确判斷,以數據目标、脫貧成效定位,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精準扶貧,“扶”在“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提升“造血”功能,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扶真貧、真扶貧。

因此,要想搞好扶貧報道,做出精品,首先必須吃透中央的政策,精心準确地挑選好典型。這些典型必須符合“六個”精準的要求,即“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比如,2016年1月12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在“治國理政新實踐—脫貧軍令狀”欄目,以《内抓培訓外推品牌天鎮扶貧闖新路》為題,聚焦天鎮縣瞄準農村婦女這一特殊的扶貧對象,通過組織大家到北京從事家政服務,帶動群衆脫貧的故事;2015年12月31日,四川衛視播出了《脫貧攻堅—主播蹲點日記:待到格桑花開時》(上、下集)報道,精心選擇了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精準安排項目,旅遊扶貧的故事;2016年1月12日,央視财經頻道《生财有道》欄目播出“精準扶貧小康中國系列:因人施策的脫貧之路”,記者深入廣西、安徽農村,采訪當地因人因戶施策,靠養殖種植業帶動群衆脫貧的故事。

其次,所選擇的典型要有較強的示範性,也就是它對于當地扶貧脫貧工作具有借鑒、引領作用。在俄達門巴村,記者精确找到了甘孜州康定市山區貧窮的共性原因是山高路遠,村民們缺乏一技之長。報道在描述這個貧困村位于康定木雅景區時說:“無論是多彩的高山灌木,還是陽光照射下的雪山溪流,絕美的木雅風景就像待嫁閨中的少女一樣,藏身于此。如此美景是不是能夠開發旅遊,幫助村民們脫貧緻富呢?”聚焦當地旅遊開發,凸現出扶貧項目的精準性,能夠對整個地區起到帶動作用。

第三,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必須精準。要符合“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要以人為本,講好人的故事。在俄達門巴村,記者看似“巧遇”養殖貧困戶秋潔大姐、正打算外出打工的卓瑪吉姑娘和為脫貧緻富奔忙的村長降秋杜吉,實際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這三個采訪對象中,一個是要脫貧的貧困戶,一個是想緻富的年輕人,還有一個是肩負扶貧重任的村幹部。一個故事,三個人物,三條線索。在細節的選擇上,記者以記實的手法,跟拍記錄了秋潔大姐喂牛擠奶、村長降秋杜吉跑項目、卓瑪吉和村裡的年輕人進行關于旅遊的模拟招聘面試和專業技能培訓等生動場景。在片尾,記者在日記中飽含深情地寫道:“在一周多的蹲點時間裡,我們欣喜地感受到俄達門巴村每天都有新氣象。景區正在建設,人氣正在聚集”。在《内抓培訓外推品牌天鎮扶貧闖新路》這則報道中,記者較好地把握了以人叙事的方法。比如,在這篇報道中下面這段叙述涉及到三個人物,其中兩個為貧困婦女、一個為扶貧幹部,他們通過培訓這件事連在一起,“像孫三女這樣的農村貧困婦女,全縣約有一萬人。沒文化、缺技能,是她們走出去打工的絆腳石。為了幫大家扭轉觀念,這次培訓會上,副縣長王劍輝專門請來了楊素芳,她是三年前第一批到北京當家政服務員的人。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鎮婦女的伶牙俐齒、勤勞善良正是她們的山與水,而憑借此優勢進軍保姆市場,恰恰與精準扶貧、因地制宜這一要求相吻合”。在這篇報道中,記者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個性化的題材,從扶貧幹部王劍輝的扶貧軍令狀切入,打響了“天鎮保姆”這個品牌,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守着“一畝三分地”過活的農民勇敢地走了出去,而且還成了首都響當當的勞務品牌,此等精準扶貧不但是成功的,而且令人振奮,更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以上三點歸納起來就是抓住題材的典型性、示範性,抓住典型的人和事,才能把握住整篇報道的精準性。

三、凸顯“精準”成效:采訪要有示範性

當然,要做好一篇脫貧攻堅的電視新聞報道,除了抓好選材和立意,抓好出發點和落腳點,還要抓好新聞性、紀實性,抓好技巧和表現形式,以達到較好的傳播和社會效果。以筆者主創的電視新聞長消息《抱團共圓脫貧夢—甯武縣首創合作聯社扶貧新模式》為例,其在采編過程中就抓住了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主題重大、新聞性強。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召開不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指示。2015年12月初,記者深入國家級貧困縣甯武縣餘莊鄉的十多個村莊調查采訪,了解貧困群衆的生産生活狀況和山西省扶貧攻堅的進展情況,詳細報道了在農村工作隊的幫扶下,13個貧困村攜手入股,抱團脫貧,首創“合作聯社扶貧”新模式的先進事迹,展示了山西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功實踐,展現了各級幹部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創新發展、服務群衆的精神風貌,反映了共圓“脫貧夢”的時代主題。

二是手法新穎、表現力強。圍繞“脫貧”和“扶貧”兩條主線,以“分紅現場”為切入點,以記者調查為線索,以詳實數據、典型采訪為例證,運用“紀實”和“對比”等多種手法,展示創新扶貧模式給貧困群衆生産、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的變化,展現奮力實現脫貧緻富的重大主題,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三是示範性強、關注度高。山西省扶貧辦和省委下鄉辦領導評價:這種“合作聯社扶貧新模式”在我省是首創,對精準扶貧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使貧困群衆扶得起、能發展、富起來。這篇報道在山西電視台《山西新聞聯播》、《全省新聞聯播》、《山西新聞》等欄目以報題播出,并回傳中央台,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對山西省扶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是一篇富有特色的走基層扶貧報道。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要想完成2020年7千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任務,需要每年減貧1千多萬人,既面臨着一些多年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挑戰。這樣的形勢下,采用常規思路和辦法、按部就班推進難以完成任務,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這是難得的機遇。我們在宣傳報道過程中,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明晰的思路、更精準的采訪、超常規的力度,為衆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标鼓與呼;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向貧困發起總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寫下新的光輝篇章。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台/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