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普及以來,電視作為主流媒體的地位遭到動搖,但真人秀節目卻一枝獨秀,幾乎成為挽救收視率的靈丹妙藥。從2005年的《超級女聲》到如今的《了不起的挑戰》,真人秀節目“霸屏”日久且聲勢日隆。據相關統計,我國已播出及正在播出的真人秀節目有近百種之多,不但創造了收視神話,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然而,就在主創方賺得盆滿缽盈的同時,來自各方的非議也從未間斷。2015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對于這一通知該如何讀解,真人秀節目是更進一步還是盛極而衰?其實,真人秀節目的“盛”與“衰”一直如影随形,一檔十分勁爆的節目可能在一夜之間聲息皆無,速朽令人咋舌。那麼,何種原因促成了真人秀節目的霸屏與非議?在新舊媒體交替競合的大背景下,真人秀節目的霸屏與非議又反映出大衆何種文化需求?本文拟通過梳理電視真人秀節目十餘年來的發展嬗變曆程,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并以此為據,分析電視真人秀節目今後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概述
現代研究者一般将1999年開播的《老大哥》(荷蘭)視為第一個電視真人秀節目,2000年由廣東電視台推出的《生存大挑戰》标志真人秀節目在我國誕生。但是,與國外情形略有不同的是,《老大哥》、《生存者》(美國)等從開播伊始便十分火爆,而我國的真人秀節目在萌芽時期則相對沉寂。
經曆了初期的摸索之後,2005年,随着《超級女聲》的播出,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迎來高潮期。蓋棺而論,不管“超女”在播出時受到多少質疑都必須承認:它是我國電視真人秀發展曆程中具有标示意義的節目。同類節目如《中國好聲音》雖然節目質量和收視率皆較《超級女聲》為勝,但效應及影響卻遠不如“超女”了。就節目本身而言,萌芽期的真人秀節目如《生存大挑戰》還沒有完全擺脫紀錄片的影子,而“超女”則可以說是真人秀節目完全獨立化的标志。此外,超女的低門檻和互動性極大地激發了大衆對電視節目的參與意識,而這也正是真人秀節目得以霸屏的根本原因。
“超女”之後,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大量增加,分類進一步細化,除娛樂真人秀外,又産生了生活服務真人秀、情感婚戀真人秀、公益真人秀等。值得注意的是,細化分類後的真人秀節目呈現出兩種發展趨勢,一是由大衆參與發展為大衆和明星共同參與或明星以“大衆”的身份進行參與;二是情感元素在節目中得到進一步的放大和凸顯。先說其一,對比《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中國好聲音》的選手雖然都是“新人”,但其專業素養明顯提高,且節目将導師與隊員間的交流作為重點表現的内容;而在《我是歌手》中,參賽者都是已經成名的歌手;另一類節目如《星跳水立方》,有研究者認為其參與者雖是明星但在跳水方面并無專長,因而他們是以“大衆”的身份進行參與,其實不然,缺少了“明星臉”,該節目幾乎毫無看點,這就足矣說明明星參與節目的增加是真人秀節目的發展趨勢。再言其二,情感元素的增加也是真人秀節目一大發展趨向。婚戀類節目男女嘉賓的情感經曆本就是最吸引眼球的噱頭;而其他類型的真人秀節目也大量融入了情感元素與人文關懷作為節目看點。比如《夢想改造家》是一檔室内裝修設計的真人秀節目,但其所展現的重點并不是設計師的巧思,而是與住房難題相關的家庭故事和人物命運。再比如《爸爸去哪兒》、《帶着爸媽去旅行》等節目重點在于展現子女與父母間的親情,由此足見情感元素在真人秀節目中的凸顯。
二、真人秀節目霸屏及非議的原因
電視,就其本質而言屬于大衆媒體,節目類型的興衰總是受限于媒體生态并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大衆文化的需求走向,真人秀節目也不例外,其霸屏與非議以及發展嬗變的趨向正是電視媒體生态與大衆文化需求雙重作用的結果。
1.真人秀節目霸屏的原因
第一,從受衆心理來講,參與要求是真人秀節目得以霸屏的根本原因。真人秀節目降低門檻,觀衆互動等機制極大地滿足了受衆對電視的參與要求,從而更容易被大衆所接受、認可,并得以霸屏。
第二,“共同參與”符合社會文化發展的趨勢。在10餘年的發展曆程中,真人秀節目由早期的大衆參與逐漸變化為大衆與明星共同參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明星與大衆的距離感,更符合與作為社會主流文化形态的大衆文化的發展趨勢,“大衆藝術”并不是要颠覆“精英藝術”,而是要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或者抹平兩者間的界限。當然,也不能否認,有部分“普通人”想通過媒體平台成為明星,而事實的結果也的确如此,比如李宇春在參加超女之前隻是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而節目之後便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歌星。
第三,媒體功能定位的變化是真人秀節目霸屏的背景原因。所謂媒體功能定位是指媒體所承擔的主要職能和所發揮的主要作用,我國的電視事業至上世紀最後10年,受大衆觀念的改變、頻道競争的加劇等因素影響,電視媒體的功能定位開始從以追求社會效益為主導轉變為以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自1996年,收視率開始進入電視欄目的考察視野,為迎合市場需求,各電視台開始以收視率為導向重新定位。在國外節目的啟發下,電視制作人敏銳地發現真人秀是能夠帶來巨大商機和經濟效益的節目形式,于是紛紛效法,使真人秀節目從一塊“爐磚”迅速演變為“八百裡火焰山”。
第四,新舊媒體間的“競合”,推動了真人秀節目的霸屏。互聯網普及以來,電視的主流媒體地位不斷下降,電視媒體在與網絡媒體競争的同時,又積極地與其攜手合作,業界将此種競争與合作并存的關系稱為“競合”。這一媒體生态的改變無疑對真人秀節目的産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無論是投票決定選手的去留,還是提出意見或表達感受,觀衆對節目的參與往往是通過網絡媒體實現的;而電視台也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衆号等向觀衆傳遞節目信息、招募選手、開展話題讨論與觀衆調查。
綜上所述,大衆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大衆對媒體的參與要求是孕育真人秀節目的母體,而技術的進步、媒體生态的改變又催化了這一節目形式的誕生,真人秀是社會文化發展與媒體發展相互結合又相互作用的産物,其霸屏幾乎是一種必然。
2.真人秀節目遭非議的原因
電視真人秀是大衆文化孕育出的節目類型,大衆文化一定是多元的,所謂衆口難調,因而有人對節目或節目中的某些元素不能認同,提出質疑就在所難免。然而,如此之多的非議與诟病也的确說明了節目本身存在着問題。
第一,搏眼球和窺私欲引發的惡俗炒作。真人秀節目源自西方,其根本特征在于滿足人們的“窺私欲”,在引入我國後,雖然都經過了“本土化”改造,但從根本上講并未脫胎換骨,某些節目甚至為了提高收視率搏眼球而對參與者的過激言行或“私密經曆”進行無底線炒作;也不乏節目參與者為了出名而故意“露私”,而這違背了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大多數人的基本價值理念,從而受到非議。
第二,同質化嚴重引發的審美疲勞。創造力的匮乏和同質化的嚴重使真人秀節目飽受非議,也是部分節目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我國的真人秀節目在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減肥”,除一些已經完結的節目如《超級女聲》外,大部分真人秀節目皆采取“季播”的形式,也就是說,“一季”播完下一季是否播出、何時播出均不确定,而同時播出的真人秀節目數量有限,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主創者“見好就收”、“蓄勢待發”的一種手段,但對于真人秀節目的長期發展卻是十分必要的。
三、真人秀節目前景展望
筆者認為,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在今後将呈現以下三點變化。
第一,“社會正能量”在節目中将逐漸凸顯。前文已述,在真人秀節目10餘年的發展中,情感元素與人文關懷在節目中從無到有、不斷增加,而今後這一趨勢仍将繼續。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堅決抵制此類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在《通知》的作用下,真人秀節目勢必強化對社會正能量的凸顯,比如當下寂寂無聞的公益真人秀在今後可能取得較大發展。
第二,本土化的加強。我國目前的真人秀節目大都源自國外,多有“水土不服”之處。所以,無論是從響應《通知》要求的角度還是從節目自身發展的角度都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本土化元素或本土化創意将在真人秀節目中嶄露頭角,如《中國成語大會》之類的節目會更多地出現。
第三,可能出現針對專門群體的真人秀節目。截至目前,真人秀節目均是面向大衆的,部分節目雖然其參與者是特定人群,如《非誠勿擾》的參與者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夢想改造家》的參與者是住房有困難的家庭,但節目定位的觀衆并不限于參與階層本身。不過,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真人秀節目的類型化、專業化正在不斷提高,因此筆者認為今後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可能由都市白領為主擴大到社會的不同群體,同時也可能出現針對社會特定階層、特定群體的節目。
總之,把握住正能量、本土化、專業化,就有望使電視真人秀節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作者單位:鄭州旅遊職業學院/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