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電視文化節目的儀式化傳播分析

電視文化節目的儀式化傳播分析

時間:2024-10-30 02:21:27

口劉全亮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創新推出的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該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充分發揮電視文化欄目涵養心靈、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以來社會反響強烈,引發全民收看詩詞節目的文化熱潮。網上評論其“思接千載,情通萬裡”、“大氣磅礴,潤物有聲”。筆者認為該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來自其文化擔當和價值引領,來自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創新表達,同時來自電視文化節目的儀式化傳播。

一、電視儀式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

儀式通常被認為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具有高度形式性和非功利性的活動”,這種行為莊嚴神聖并具有周期性,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電視儀式是電視節目中以儀式化形态表達并傳播的媒體事件或者活動,從而使電視節目具有儀式感和參與性,所以電視儀式是儀式社會化的重要形式。随着傳播技術的深入發展,媒介儀式已經成為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儀式化的電視文化節目,日益成為文化記憶與傳承的重要載體。西方學者中對電視儀式研究的代表人物A·Rubin将電視分為“工具化電視”和“儀式化電視”,工具化目的性地滿足信息需求,儀式化習慣性地滿足娛樂需求。儀式化電視節目是指那些不以直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電視節目,如:綜藝、娛樂、音樂、戲曲等節目,這些節目我們廣義上稱之為文化節目,是大衆文化的電視化、儀式化傳播。

《中國詩詞大會》正是一種大衆文化儀式,它借助現代電視手段,将曾經的精英文化—詩詞,變成了普通受衆欣賞并參與的狂歡。當周五晚上,一家人團聚在客廳的電視機前,在大氣穩健、平易近人的主持人董卿的帶領下,在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這幾位學者、智者的深入解讀下,觀衆仿佛和屏幕中百餘位詩詞愛好者一起,走近了古詩詞,領略詩詞背後的故事,感悟到了中國詩詞文化的精髓,讓人情不自禁感歎:果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受衆和選手們一起參與答題,沉浸在快樂與智慧的狂歡中,仿佛此時此刻,普通觀衆的生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電視儀式成了忙碌、孤獨的現代人的精神慰藉。

二、電視文化節目的儀式化傳播特征和機制

儀式本身是一種莊嚴的典禮,它具有神聖的、文化的、群體的特征;在傳播學中,傳播儀式觀的核心是将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聖典禮。研究二者的共同特征,我們可以概括出電視文化節目儀式化傳播的幾個特征:内容上強調文化與崇高,體驗上強調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形式上強調群體參與共享。

1.文化與崇高

文化節目是當下熒屏的新寵和亮點,因為在紛繁複雜的傳播格局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觀念和價值沖突中,那些千百年來沉澱下來、承載着我們民族傳統和曆史的優秀文化,最能直擊人們的心靈,這樣的文化節目,能夠讓人感受到崇高和向上的力量。如河南電視台《成語英雄》中的成語,包含了豐富深厚的文化密碼,代表着中國人千百年錘煉留下的處世哲學及世界觀,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幾乎都能從成語中找到答案。

《中國詩詞大會》詩詞内容的儀式化呈現,營造了詩意景觀,傳遞了崇高感。無論是水墨的LOGO和片花、百人牆大屏幕上詩詞意境的呈現、選手深情的吟誦、衆人的齊聲朗誦,還是幾位學者的從容分析解讀、詩詞内容和背景的書畫形式表達,都讓人感受到文化之美,感受到詩詞的純粹。“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典籍、意境。觀看節目,吟詠詩詞,一種崇高的情感在胸中流淌。儀式成為文化延續的重要方式。

2.參與和共享

《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新鄭皇帝故裡拜祖大典》、《梨園春》等節目盡管形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提供一種群體參與的儀式。因為有了參與和共享,儀式的社會化才有意義,傳播才成為有效的傳播。《中國詩詞大會》與目前衆多的電視節目相比,在選手和受衆參與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節目組在全國廣泛征選參賽者,從上千位報名者中挑選出106位詩詞達人參加節目錄制,他們的年齡、職業等有廣泛的代表性,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愛好詩詞,這就符合了儀式參與互動的基本要素。106位詩詞達人組成的百人團現場同時答題,場面蔚為壯觀,具有強烈的現場參與感。個人追逐賽選手的得分,不僅取決于選手答題的數量和難度,還取決于百人團的表現,選手每道題得分為百人團中未答對的人數。每場比賽表現最優秀的5位選手将獲得下一場個人追逐賽資格。節目将選手對考題的考試、選手與選手的比拼,變成百位選手的同台競技,這種不可預知的一對多、點對面的多維度競賽模式,使場上選手可以多維度、多層次互動。賽制把以往的逐級淘汰變為循環多次參賽,選手失利之後可以東山再起,隻要有實力,就可以走得更遠。除了現場的互動,節目也在努力調動觀衆的參與和互動:觀衆可以掃描屏幕二維碼,與現場選手同步答題,直接參與;一時間規則沒有弄明白,可以拿出手機查詢賽制規則;甚至可以搖動手機競猜結果,娛樂一把。更為難得的是節目能夠引發客廳内家庭成員之間的參與互動,從播出效果看,夫妻、父母與孩子,甚至一家幾代人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吟詩、賽詩、論詩,是何等的溫暖和詩意!激烈的比賽在多維度參與互動下妙趣橫生,成了人們學習詩詞、欣賞對手、享受比賽的過程。

3.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

經典詩詞以其豐厚的意蘊和高度凝練、優美的藝術形式,記錄并保留了民族的曆史生活、風俗遺迹、道德情操等最具價值的傳統文化,這些價值觀和文化,是喚起集體記憶、引發情感共鳴、凝聚群體力量的核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至今日,這些境界仍是現代人情感的歸宿,是人們心靈中的甯靜港灣。詩詞大會第一期擂主、失去雙臂的大學生彭超最喜歡的一句詩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需要從這種豪邁中汲取力量,不如意時,通過讀詩來找到鼓勵和感動。

三、多屏時代呼喚電視文化節目儀式化回歸

電視文化節目的儀式化回歸,捍衛了電視作為客廳文化主體的地位。在移動互聯、新媒體自媒體時代,渠道多元,信息冗餘,電視節目的客廳文化地位受到削弱和挑戰。但相對于各種小屏來說,客廳中的電視是最适合儀式化傳播的視頻形态,仍将是視頻消費的主要方式。正像電視、電腦、手機上豐富的影片資源并沒有奪走影院的票房一樣,因為電影銀幕儀式化的傳播方式、影院儀式化的觀影感受是其他方式替代不了的。儀式化的電視文化節目繼承電視注重傳統、關注家庭、觀照情感的優勢,能提供獨特的家庭收看體驗,将是推動電視回歸客廳、重新振興的重要力量。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節目受到追逐和熱捧,是人們對消費化、低俗化、泛娛樂化電視節目的反思和批判,是對有情感、有風骨、有溫度、充滿向上向好向善正能量的節目回歸客廳的呼喚。

要加大電視文化節目創新力度,促進文化節目儀式化回歸。在實踐中研究運用儀式化傳播的特征和要素,指導節目生産,用儀式化的節目形态、個性化的符号系統,促進節目風格化、品牌化,是電視節目創作創新的有效途徑。除了文字、詩詞、戲曲之外,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内容還有很多,如傳統節日、民俗、建築、美食等等,可供電視節目深度挖掘。節目的表現形式可以是綜藝節目、演播室節目、戶外真人秀、紀錄片等等。在視聽要素的選擇上,要綜合運用競賽元素、英雄元素、故事元素、情感元素、娛樂元素、新媒體元素等。電視文化節目要充分展示文化之美、儀式之美,達到觀衆樂于收看和參與,并願意深度沉浸的儀式化傳播效果,真正成為全民參與的公衆文化儀式,更好地發揮電視文化節目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和使命。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台/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