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哪吒鬧海》中國傳統民間文藝曆史悠久,包含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兩類。民間文藝的寶庫有着取之不盡的資源,豐富的元素成為現代諸多藝術形态發展的土壤。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動畫借鑒中國畫、皮影、剪紙、木偶等本土藝術和形式語言制作成優秀的動畫片,獲得了國際聲譽,這都與中國民間文學和藝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動畫曾有過輝煌的曆史,但近年來由于缺少創新,未能有突破性的發展,遭遇美國和日本動畫的沖擊而變得相對滞後。因此,筆者認為,隻有通過對中國動畫發展的曆史梳理,借鑒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考如何重新借助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傳統民間文藝,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精品,才能使中國動畫在當前環境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中國民間文藝在中國動畫作品中的應用
中國民間文藝是相對官方和文人的文化藝術提出的概念,包含了民間文學中的詩歌、神話、傳說、故事、民間長詩等,以及民間藝術中的美術、文學、戲曲、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織融合在一起的,民間藝術往往成為民間文學的載體和延伸。民間文藝具有典型的本土民族特征和群衆基礎,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民間文藝處于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的狀況,正是這種生活的文化藝術,成為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質文化種類。中國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種類繁多,各地各具特色,涉及衆多領域,在全國影響廣泛,資源豐厚。
民間文藝因為其普遍的群衆基礎和獨具特色的藝術特征,對當代其它藝術有廣泛的影響,對中國動畫作品影響尤其明顯。縱觀我國早期的優秀動畫作品,“民族化”風格的作品在國際上頻獲大獎,得到世界動畫界的認可,其多數充分吸納了傳統民間文學和藝術滋養,不斷探索創新才取得成功。民間文藝在動畫作品中的應用和體現,主要表現在其内容和形式等方面。
首先,中國民間文學影響中國動畫的題材内容和思想表達。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文化擁有深厚的積澱,特别是在民間藝術中積累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志怪奇聞、寓言故事,在思想上歌頌了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機智善良、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精神。比如,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梁祝、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于新疆地區的阿凡提的故事,都是家喻戶曉和人們喜聞樂見的。若提到中國動畫,人們馬上會想到《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優秀作品,這些動畫不僅制作技藝精湛,更由于這些具有神奇色彩的神話和脍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展現了一種敢于抗争、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引起了廣大觀衆的情感共鳴。從早期的《鐵扇公主》、《天書奇譚》、《大鬧天宮》等優秀作品,到近年來獲得成功的《寶蓮燈》、《大聖歸來》等,無不是從民間傳說和故事中汲取精華并作出藝術創新、真正符合中國觀衆口味的作品。
其次,中國民間藝術影響中國動畫的語言和表現方式,特别是在美術、戲曲、舞蹈和音樂方面的影響尤為明顯。中國民間美術中的壁畫、年畫、剪紙、刺繡、皮影、畫像及雕刻等,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方法、技法、造型、構圖、色彩等可借鑒。民間舞蹈、民間說唱、雜劇藝術、民間戲曲、木偶戲等藝術形式生機蓬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形式、表現技巧;中國民間歌曲、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洋溢着濃厚的中國民間氣息,帶給藝術創作取之不竭的靈感。對這些表現方式、創作手法、藝術風格、語言特征的借鑒和吸納,都有利于中國動畫本土風格的形成。動畫片《大鬧天宮》是迄今為止難以超越的國産動畫經典,在對中國民間藝術的吸納和應用上尤為突出。其在形象、背景、設色的處理上吸收了古代繪畫、民間年畫、民間皮影、京劇臉譜和服飾的特色;在表演風格上融入了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大量運用了京劇的動作,強化了誇張性和規律性特征;在音樂上則運用了戲曲裡的傳統樂器,特别使用了打擊樂以增強音樂的節奏感,形成具有民族風格的樂調,将中國民間藝術巧妙地融入其中并渾然一體。民間美術的應用在動畫造型表現上比較突出,例如《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借鑒了山東年畫造型,《九色鹿》的造型則完全來源于敦煌壁畫中的《鹿王本生圖》,《豬八戒吃西瓜》、《漁童》,《金色的海螺》等動畫,吸收了民間皮影戲和民間窗花、剪紙的藝術特色,動畫形象飽滿生動,将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完美地融入其中,塑造了家喻戶曉的動畫形象。
二、中國民間文藝對中國動畫曆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中國動畫已經有了90年的發展曆史,有着輝煌的發展曆程,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認可。中國動畫發展和中國傳統藝術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民間文藝對中國動畫的曆史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作為中國動畫片的鼻祖,萬氏兄弟提倡以中國的傳統故事作為來源、寓教于樂的動畫理念。他們在20世紀40年代制作了第一部中國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吸納了中國民間故事和傳統美術元素,是一部具有濃厚藝術美感的巨制,在亞洲甚至世界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20世紀50、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期和白銀時代,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多數作品或取材于民間故事,或應用了剪紙、木偶、皮影、年畫等獨特的民間藝術手法來進行創作。例如,木偶片《小小英雄》;獲得了國際獎的木偶片《神筆》、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獲得國際獎的剪紙動畫《人參娃娃》;在倫敦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獎的巅峰之作《大鬧天宮》。另外,這個時期著名的動畫還有《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将軍》、《漁童》、《孔雀公主》、《哪吒鬧海》、《阿凡提》、《三個和尚》、《南郭先生》、《猴子撈月》、《鹬蚌相争》、《崂山道士》、《孔雀的焰火》、《天書奇譚》、《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補天》、《雪孩子》等。1985年後,中國動畫受到日本和歐美動畫的沖擊,由于其精品意識較弱、又缺乏市場操作,中國國産動畫進入低潮期。這期間也出現了一些與民間文藝結合的優秀作品,比如源于中國民間傳說的動畫片《寶蓮燈》、《葫蘆兄弟》、《梁祝》等。
從中國動畫發展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動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多數作品題材來自民間文學中的民間寓言、傳說故事,并與民間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手法緊密相聯,民間藝術的各種元素在動畫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來源于民間皮影戲、窗花、剪紙藝術的剪紙動畫片也占據了動畫片數量的重要比例。此外,還有獲得世界贊譽的中國“水墨動畫”,代表作品有《山水情》、《小蝌蚪找媽媽》等,其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征非常明顯。
透過梳理中國動畫的發展脈絡,能夠看出中國動畫始終秉承“寓教于樂”的宗旨,堅持走一條本土民族特色的道路。這條“民族化”的道路依靠的是傳統藝術取之不盡的資源,其中民間文藝對動畫作品的影響,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最多、最明顯的,對中國動畫的發展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具有民間特色的動畫片為中國動畫在國内外獲得了高度贊譽,樹立起了“中國學派”的品牌。
三、中國民間文藝在當前中國動畫本土化發展中的意義
中國動畫秉承一貫探索和堅持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方向,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動畫界針對民間文學、剪紙、年畫、木偶、皮影等民間文藝種類進行了研究,産生了大量優秀的動畫片,但近年來因為遠離傳統藝術而缺少突破和創新。在當前動畫創作領域,普遍存在對中華民族文化重視度不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缺少信心的問題,而國外動畫卻能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到動畫元素,如《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取得的成功,值得我們反思。因此,國産動畫要重新崛起,就必須紮根中國傳統藝術,堅持民族化、本土化創作。
怎樣實現傳統藝術與動畫的融合,形成新時期的民族化風格,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中國民間文藝中有諸多的形式語言、表現方法、造型色彩,形态豐富多樣,有利于民族化風格的形成,但是這些中國傳統藝術的素材、形式和表現手法不能照搬,應該結合現代動畫手法,用現代的言語加以诠釋,将傳統元素創造成為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動畫作品。從傳統藝術中挖掘的動畫元素,無論是在題材内容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應該符合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并需要編劇、導演、動畫設計、音樂及後期制作等動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四、結語
通過回顧中國動畫發展曆史,使我們對中國動畫的創作實力有了足夠的信心,借助中國傳統藝術,特别是在具有典型民族文化審美特征的中國民間文藝當中,去尋找本民族的獨特藝術語言,選取内涵豐富、具有民族化特征的題材,創造出新時期的動畫形象,傳承與創新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結合,就能找到一條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創作道路,使中國動畫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