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分析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分析

時間:2024-10-30 02:11:51

口謝薇娜

在自媒體時代下,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也使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面臨着更大的挑戰。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學生的晴雨表,對建設和諧校園有着重要的意義。當前這項工作在各個高校普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着一定的困境,因此高校管理者應當積極分析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研究應對策略,進行科學的輿情引導與處理,進而營造出和諧的校園氛圍。

一、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所謂網絡輿情,是指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産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态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①而高校網絡輿情是指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群體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态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②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也是一個從開始、發展、高峰到衰退的波動過程。結合傳播學理論,在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網絡輿情内容複雜。高校網絡輿情的内容涉及社會重大時事新聞、熱點焦點事件和敏感問題等,也涉及教育政策法規、教育管理問題和學生個體利益等,廣泛的範圍使得輿情内容較為分散。同時,網絡的匿名性特點使得人們可以随意發表見解,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不承擔責任,這也就使得高校網絡輿情更為活躍,輿情内容更為繁雜。二是網絡輿情生成迅速。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傳播的渠道極為多元。微博、微信、QQ群等載體門檻低、平民化,運作簡單,傳播過程迅速,交互性強,一旦有某個公共事件或者某個話題引起了部分大學生網民的注意,他們就會通過不斷地轉發來參與讨論,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網民來關注這個事件或話題,更多的情緒和意見被釋放出來,使得輿情的生成也非常迅速。三是網絡輿情擴散難控。網絡輿情傳播的速度、波及的廣度和影響的力度幾乎可以呈幾何級數增長,容易形成“雪球效應”③。在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又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他們會引領其他參與者意見的迅速聚合,使得信息的傳播可能會出現裂變式的擴散效應。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困境

當前,這項工作在各個高校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從傳統輿情應對到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應對的轉換過程中産生了許多不适,又缺乏相關的經驗,進而陷入了被形勢推着走的狀态,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普遍面臨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主體特定性産生“同群效應”。人們容易受到同群人的影響,産生“同群效應”。在校大學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定主體,他們彼此之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能找到适宜的談論話題,也更能引發共同的情感共鳴,因此網絡輿論在大學生群體中更容易短時間内形成,而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更易引發群體危機。其次,傳播随意性産生網絡謠言。自媒體傳播的自主化強等特征,使“人人皆記者、人人做媒體”成為了可能。人們不僅可以接受到全方位的信息,也擁有更大的話語空間,可以自由參與信息互動,“守門人”已然消失,這就給網絡謠言的出現提供了“溫床”。針對大學生群體來說,90後大學生更加注重個人感受、敢于張揚個性、強調實現自我價值,但他們的主體意識不夠成熟,自我反思精神也有缺失,其價值觀念和認知水平還處于成長階段,極易受到不良觀念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謠言的“推手”,這就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第三,輿論聚合性産生“蝴蝶效應”。這裡的“蝴蝶效應”是指網絡輿論在自媒體聚合效應下的“龍卷風”現象。每當一個新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出現,便會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擴散,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便有可能在短期内發酵成為高校群體性危機事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的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三大法寶”

針對以上分析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困境,筆者認為,管理者應當從輿情演變的全過程着手,全面部署管理工作,學習輿情監測技術和輿情應對技巧,同時要根據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将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結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工作中去。這裡,筆者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歸納為“三大法寶”:發現輿情“火眼金睛”、處理輿情“又好又快”、引導輿情“三管齊下”。

1.發現輿情“火眼金睛”

在網絡輿情處于萌芽狀态時,僅僅是零散地存在于擁有海量信息的網絡空間中,這時還不能稱之為輿論,但其影響力是潛在的。這種散播狀态是一種常态,絕大多數信息都不會引發公共輿論,隻有少量的信息才能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成為輿情。所以,如果能夠準确預見其中部分輿情的演變可能,就可以從源頭上加以幹預,使網絡輿情變得平穩有序。可見,發現和研判輿情至關重要。這時,就需要輿情監測人員掌握較為科學有效的監測方法及管理手段,一方面應當引進先進的自動化輿情監測技術設備,并不斷升級技術設備,以适應不斷出現的網絡新技術、新形态,另一方面要輔以人工監測分析,利用人的經驗來發現機器無法讀出的隐喻,從而盡量杜絕網絡輿情的漏網之魚。同時,還要設計好高校輿情監測關鍵詞。當前最容易引發大學生關注的内容大緻可以歸為三類:(1)時政社會類,例如國家重大政治事件和公共衛生、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政府管理等;(2)教育類,主要指教育政策法規和教育管理類的信息,比如學校名譽事件、校園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招生就業問題等;(3)學生權益類,這是與學生切身利益關系最密切的話題,例如後勤部門的食堂飯菜質量問題、住宿問題、後勤員工的服務質量問題、各類收費問題以及教學部門的教學實驗設施問題、圖書館問題等。所以,在設計高校輿情監測關鍵詞時,以上三類話題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範圍。另外,高校還應配備專職工作隊伍,開展學習培訓,提高對于網絡信息的分析能力、甄别能力和敏銳度,練好“火眼金睛”,掌握更具動态、更深層次的網絡輿情。

2.處理輿情“又快又好”

高校網絡輿情從發生階段到發酵階段有一個“黃金四小時”規律④,在黃金四小時内如果高校官方對事情處置和輿情響應過慢,頻頻失語,信息不透明,沒有準确地研判網絡形勢、統一對外口徑,将可能面對網上不斷興起的猜測和質疑,進而失去話語權,甚至會給謠言傳播留下空間。因此,我們必須在黃金四小時内啟動有效的動态響應,把握反應快、動手早、措施果斷有效的原則,“又快又好”地去處理輿情。具體來說,首先應做到第一時間發聲,做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信息發布的方法主要有三個:一是網絡發言,通過高校官方網絡媒體渠道如校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發布信息,這是最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二是召開新聞發布會,高校官方代表或當事人應勇于在公衆面前露面,親口去解釋說明事件,這也是最能體現解決問題誠意的方法;三是向傳統媒體提供新聞通稿,利用傳統媒體報道的權威性和深入性為自己發言。其次,是要有技巧地發聲,要把握幾個原則:一是快速發布事實,慎重發布原因;二是持續發布信息,不留太長的間隔;三是發布有效信息,抓關鍵元素;四是主動設置議題,巧妙引導輿論視線;五是态度誠懇,不說假話。

3.引導輿情“三管齊下”

這裡論述的“引導輿情”是指在輿情事件發生、發展、高峰時段之外,輿情尚未萌芽時的引導工作。在自媒體時代,高校首先要樹立高度重視新媒體的觀念,建設好官方微信公衆号、官方微博、校園網站等這些主流新媒體。高校要利用好主流新媒體的滲透力,為大學生載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不斷強化“把關人”的功能,又要積極改變傳統的宣傳方式,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創新互聯網宣傳技巧,使之成為大學生接受的、相對成熟的信息發布平台,在日積月累中做好輿情引導工作。其次,要積極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識别力和對有害信息的思辨能力,使大學生了解網絡世界的内在機理,推動大學生與網絡的良性互動,讓大學生做到不但不傳播不良信息和反面信息,更能抵制和阻止他人進行謠言散播,做網絡空間的“衛士”。第三,要集聚一批“意見領袖”,參與網絡發言和評論工作。高校應将管理人員、專職教師、輔導員等群體集聚起來,組建一支有能力、有水平、善溝通、善協調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在輿情事件發生後,“意見領袖”可以承擔整合、梳理紛繁複雜的意見,發出主流、理性、可靠聲音的任務,将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平時,“意見領袖”作為一個“隐形”的網評員,還應經常參與網絡發言,寫好立場正确、情緒飽滿、簡短精煉、學生愛看的網評文,在大學生中間産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注釋:

①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與處置對策,《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第5-9頁。

②唐亞陽、李亞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3期,第98-104頁。

③王來華:“輿論雪球”現象:新媒體對民意訴求的強化,《理論與現代化》,2013年第3期,第94-97頁。

④薛大龍、馬軍:《網絡輿情分析師教程》,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第4版。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