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是什麼?著名叙事學家托多洛夫指出,“典型的故事總是以四平八穩的局勢開始,接着是某一種力量打破了這種平衡,由此産生了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種力量進行反作用,又恢複了平衡。第二種平衡與第一種平衡相似,但不等同。”①這種叙事結構就是平常所說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結構,而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力量就是沖突。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這種沖突叙事的手法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起到引發收視期待、提升傳播效果的作用。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不僅是指事實發生的時間是“新近”的,還概括了事實變動的“新”,變動就意味着狀态的轉變,從平衡到不平衡或是從不平衡到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往往都是那些破壞平衡或恢複平衡的事件和現象,平衡狀态本身是沒有新聞價值可言的,除非它是不平衡狀态的潛在對立面,新聞詳細報道的往往都是那些具有顯著知曉意義的處于不平衡狀态的事件或現象,而沖突是它們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②換句話說,具有沖突性的事實往往是電視新聞最為常見的報道内容。
不過,并不是每個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沖突性都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增強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圍繞新聞事實進行深度挖掘,将深埋于新聞事實中的沖突展現出來,引發觀衆收視期待。這就是電視新聞的沖突叙事,它并不是編造事實或是添油加醋,而是通過畫面、采訪、文字等各種形式,挖掘和展現原本就存在于新聞事實中的沖突,以期提升電視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順應新時期對電視新聞的新要求。具體來講,電視新聞沖突叙事的技巧主要可以分為懸念設置、情感挖掘、事實辯論三大類。
一、懸念設置
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急切期望的心理狀态”,“常常是指在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現的懸而未決的疑問”,“會造成觀衆的某種猜想、探尋、擔心和期待的心理”③,這樣的心理對于沖突叙事具有重要的意義。電視新聞中的懸念設置指的是在叙事的關鍵時刻,對事關新聞事件發展走向的、采編人員已經知曉的重要信息進行處理,形成懸而未決的疑問,以抑制觀衆的滿足感,激起他們繼續觀看的欲望,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新聞内容中去。
以2015年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寒酸的縣委辦不寒酸的民生》為例,報道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座非常老舊的縣委辦公樓,蓮花縣委縣政府的工作人員紛紛描述辦公樓屋頂破損、漏水等諸多問題,提出辦公樓維修申請已經上報了很多次、但都被一一擱置的情況。看到這裡,觀衆不禁産生疑問,蓮花縣真的窮到這個地步了嗎?還是縣委辦事效率低,連自己的辦公樓都拖着不修?如此一來,懸念就形成了。随後,記者才開始列舉縣文體中心、縣醫院等民生項目的建設情況,以此來答疑解惑,說明蓮花縣委隻是将有限的資金先行投入到民生項目的建設中,充分展現了蓮花縣幹部民生優先、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這一新聞通過選擇各類事實的先後叙述順序,來營造疑問,再答疑解惑,正是很好地運用了懸念設置的方式,挖掘出蘊含在新聞事實中的沖突,提升了新聞的張力和表現力,不僅達到了“用事實說話”的目的,更是實現了“用事實引人入勝”的傳播效果。
二、情感挖掘
“但凡有沖突,必然有人牽涉其中。這裡的人既包括個人,也包括群體或集團,人永遠是沖突的主體”。④有人就有情感,對于新聞人物情感糾葛的挖掘,不僅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深埋于新聞事件中的沖突和矛盾,也容易引起強烈的共鳴感和吸引力。因此,通過挖掘人物情感來展示沖突,也成了沖突叙事的重要技巧之一。
這一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挖掘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并以此為沖突叙事的主線。2014年獲得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系列報道《曹家巷拆遷記》正是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沖突展現得比較好的作品。新聞講述了曹家巷拆遷改造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在新聞中,大多數危舊棚戶房的居民都希望得到拆遷改造,但商品房的居民則認為,自己現有的居住水平已經不錯,拆遷改造的意願并不強烈,他們形成了情感對立、态度相反的兩個群體。新聞正是以這兩個群體的情感沖突為切入點,以同期聲的形式,真實記錄了心情迫切的危舊棚戶房居民用圍追堵截等過激辦法逼迫商品房住戶同意改造的情景,又講述了後期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和介入下,這種緊張關系逐漸緩解和解的全過程。也就是說,通過對于情感糾葛的挖掘,新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沖突叙事結構,做到了層層深入、極富張力地展現事實,凸顯了政府主動作為的可貴,也因此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二類則是挖掘人自身的情感矛盾,并以此形成沖突。這一類主要展現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一段時間内的情感矛盾,表現為“新我”與“舊我”的對抗和沖突。在2015年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系列報道《絕對忠誠》中,這一類型的沖突比比皆是,第一期節目《楊紅兵:狼心山下航天人》就很典型。新聞集中展現的思親思鄉之情與科研逐夢之情,是每一位狼心山下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情感矛盾。新聞列舉過這樣一個事例,上世紀90年代初,部分科研人員因為思念家鄉和親人而頻頻要求離開艱苦的工作崗位,這導緻衛星發射成功率由原來的90%直線下降到70%,也就是說,對于科研人員來講,想回家就做不好科研,要做科研就回不了家。此時,這兩種情感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形成了強烈的沖突。面對這種情況,出于對祖國人民和航天事業的忠誠,包括主人公楊紅兵在内的衆多科研人員最終還是放棄了回家的機會,留在荒涼的狼心山專心幹事業,這才有了如今中國航天事業的繁盛。新聞深入挖掘了他們最樸實、最真摯的情感矛盾,詳細記錄了從“舊我”到“新我”的心路曆程,以這種形式來展現沖突,能夠讓觀衆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産生強烈的共鳴感,從而達到提升新聞傳播效果的目的。
當然,不論是挖掘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還是展現人自身的情感矛盾,都必須以真實性為基礎,讓新聞跟随情感的變化,自然形成“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叙事結構,同時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載理的目的,不斷提升電視新聞的認同感、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事實辯論
這裡所說的事實辯論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言語辯論,而是在新聞中圍繞一個主題,直接列舉當事雙方乃至多方的觀點和相應的事實,以此造成不同觀點之間的沖撞,形成沖突叙事的主線。傳統的電視新聞一般很難提供多元的觀點和信息,體現出的通常是一種聲音,一類觀點,“宣傳”、“灌輸”的标簽明顯。而這種“事實辯論”的方式則一改原本單一的闡述方式,有百家争鳴之勢,表現形式更為客觀,營造的沖突效果更為明顯,更容易引起觀衆的主動思考和探究。
《“電商”與“店商”誰能争鋒?》是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在這一作品中,“事實辯論”的叙述方式就得到了很好的運用。這種辯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采訪對象觀念的直接碰撞,二是新聞事實所蘊含的觀念和意義的碰撞。采訪對象觀念的直接碰撞很好理解,就是把不同觀點的采訪内容拼接在一起,直接形成沖突;而新聞事實所蘊含的觀念和意義的碰撞則更為隐晦,也更易引人入勝,更有說服力。具體來講,新聞一開始就将電商代表性企業阿裡巴巴和實體零售業代表性企業萬達集團放在了一起。此時,記者并沒有直接說出某單一觀點,而是先展示了一系列新聞事實,如列舉杭州四家大型實體百貨接連消失、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等事實,而後又列舉了萬達廣場開業、萬達向娛樂綜合體轉型等實例,前者暗示着當前網上零售的崛起,後者體現了如今實體零售業的發展前景,僅是如此列舉當事雙方正在經曆或是已經完成的事實,就已經引出了新聞沖突的主線,那就是“電商”與“店商”,到底誰能更勝一籌。随着叙事的深入,新聞對于事實列舉開始将沖突引向“新的平衡”,如傳統零售業和制造業開展線上銷售、阿裡巴巴參與傳統産業改革等,這些實例都說明着“電商”與“店商”融合發展才是未來零售業的王道。
這種事實辯論的方式,用更為客觀的表現手法,展示出新聞事實中蘊藏的沖突,實現了“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辯論”的傳播效果,可以引導觀衆主動思考,潛移默化地接受新聞傳遞的意義和價值觀。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沖突叙事的運用有着獨特的技巧,它必須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依靠懸念設置、情感挖掘、事實辯論等方式,以電視畫面、采訪内容、文稿文字等為載體,将原本就潛藏在新聞事實中的沖突展現出來,引起觀衆的收視欲望,引發共鳴感和認同感,提升吸引力和影響力,以應對各類新媒體的沖擊。當然,本文對于沖突叙事技巧隻是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研究,相信在今後電視新聞的發展和演變中,還将出現更多挖掘沖突、展現沖突的方式,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注釋:①茲維坦·托多洛夫著,張寅德譯:從《十日談》看叙事作品語法,載于《叙述學研究》,張寅德編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頁。
②④趙京軍:《叙事學視野下的電視消息創新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第34頁。
③陳隽:電視調查性報道中沖突的設置手法—以《新聞調查》為研究個案,《聲屏世界》,2009年第11期,第34頁。
(作者單位:福州電視台/責編: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