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喜劇人》是一檔由歡樂嘉娛、華錄百納、東方衛視聯合打造的明星喜劇競賽節目。該節目邀請衆多知名笑星同台獻技,力求讓觀衆領會喜劇的别樣魅力。《歡樂喜劇人》第一季于2015年4月25日登陸東方衛視,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成為一檔現象級的喜劇綜藝節目,收官一期收視率達到1.7%,市場份額占比5.54%。2016年1月17日,東方衛視趁熱打鐵,聯手歡樂傳媒推出了《歡樂喜劇人》第二季,取得了最高收視率3.37、收視份額占比10.83的好成績。憑借成熟的賽制安排、對正能量的引領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歡樂喜劇人》在綜藝節目的紅海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本文将從以下三方面闡述這檔節目的文化使命擔當。
一、成熟的比賽流程編排
《歡樂喜劇人》所邀請的各位選手都是全國喜劇界頂尖的專業團隊,其中包括堅守劇場的相聲名家、享譽已久的話劇團隊、風靡全國的二人轉演員、流行于港台的喜劇大師,等等。《歡樂喜劇人》不僅為這些喜劇人提供了表現的舞台,也讓這些在舞台上為觀衆奉獻歡笑的喜劇人背後的故事被觀衆所知曉。盡管《歡樂喜劇人》是我國第一檔喜劇明星參與比賽并最終選出勝利者的綜藝節目,但從節目形式上說,《我是歌手》等節目的成功制作播出,為《歡樂喜劇人》提供了足以借鑒的榜樣。在比賽中,各個喜劇團隊輪番上陣,将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逐一奉獻給觀衆,并最終由在場的500位觀衆投票決定名次,連續兩場得票最低的團隊被淘汰,由新加入的喜劇人補位,保證每場都有5隊選手參加比賽;10場之後留下來的5隊喜劇人進入決賽。決賽第一場票數占30%,第二場占70%,決賽第二場依照排名兩兩PK,總票數多的獲勝。整個比賽流程盡量避免了場外因素的打擾,呈現最為公正、客觀的結果。而複活賽的設置,不僅為淘汰選手提供了再次登上舞台的機會,也為觀衆領略不同風格的喜劇藝術提供了平台。如香港舞台藝術家詹瑞文,憑借其個人的幽默感和形體風格,創造出别具一格的表演特色,被稱為“香港喜劇教父”,由其創作的舞台劇《男人之虎》共公演129場,吸引了超過9萬名觀衆,創下香港劇場的觀看紀錄。但是在《歡樂喜劇人》第二季中,他的出演由于語言、地域、表演形式等因素而顯得水土不服,不能獲取在場觀衆的喜愛,隻能匆匆離場。他的被淘汰,引發了網絡中專業戲劇人士的惋惜。為此歡樂喜劇人制作組在第九期中特意又将詹瑞文邀請到舞台上,讓他為觀衆再次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港式幽默表演。這表明,《歡樂喜劇人》制作組并沒有将市場作為衡量藝術高低的唯一标準,而是秉持自身的審美追求、尊重喜劇這種藝術形式。
《歡樂喜劇人》第二季詹瑞文表演現場二、追求正能量的引領
電視自産生那天起便承擔着教育受衆、引導輿論的責任。兩季《歡樂喜劇人》幾乎每期都會有引領正能量的節目出現,這些節目中的話題猶如一縷縷陽光,溫暖着觀衆柔弱的心房;也像一座座燈塔,指引着人們前進的方向。如《嘿!留下來》中對于鋪張浪費的嘲諷;《看病》中面對困難生活的樂觀态度;《兄弟,别鬧》中對兄弟情的褒獎;《最後的百分鐘之我是貪官》中對反腐倡廉的提倡;《大聖歸來》中渴求時代英雄的回歸⋯⋯其中開心麻花團隊所出演的《熱帶驚雷》,用極其激進、勇敢的方式突破了小品表演的禁锢,描述了一段發生在越南戰争時期的悲劇故事。該團隊罕見地将死亡放置于喜劇表演之上,宏大的場景布置以及最後的全滅結局,将這部作品的内涵無限擴大,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創作者的反戰主題。
《歡樂喜劇人》除了通過具有極高文化品位和審美價值的虛構文本傳遞社會正能量外,參賽的喜劇人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現身說法:其具有真實背景的喜劇文本在承載人類基本行為規範和道德倫理的同時,将宏大的精神旨歸蘊含在雅俗共賞的精品藝術形式之中,讓受衆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實現自身的啟蒙、淨化和完善。例如,賈玲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改編的《愛笑的女孩》、《喜劇啊喜劇》等節目,将勵志主題和娛樂元素巧妙融合,倡導了“笑對一切困難,堅守夢想”的精神主旨,引發了無數正在奮鬥中的青年的共鳴。
《歡樂喜劇人》的參賽演員都曾是飽嘗生活艱辛的平凡人,他們的作品是當代中國人生活的鮮明寫照,見證了時代的發展。作為喜劇人,他們嚴肅真誠地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時代要求巧妙地灌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肩負起了以文藝作品踐行“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抑惡揚善、激濁揚清”理念的曆史使命。
三、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承
1.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是代代相傳、世世發展的民族智慧。《歡樂喜劇人》傳遞了正确的價值觀,同時也體現了電視節目應有的人文價值與道德内涵。《老爸》、《母親的夢想》、《洗腳》、《我們結婚吧》中對家庭美德的歌頌;《我是演員》、《梨之園》、《喜劇啊,喜劇》中對職業道德的傳承;《超級辯辯辯》、《嘿!留下來》、《看病》、《爸爸爸爸爸爸》、《倚天屠龍記》、《老人與山》、《老人院》對個人美德的堅守。這些美德的繼承與創造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電視受衆也在欣賞節目的同時被中華美德熏陶和浸染。
2.中華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
《歡樂喜劇人》的各路選手往往是各類中國傳統的喜劇藝術形式的代表人物。比如以宋小寶、小沈陽為代表的遼甯民間藝術團對東北二人轉的傳承;李菁、曹雲金、嶽雲鵬等人對于京津相聲藝術的傳承;以潘長江、高曉攀為代表的對戲曲藝術的傳承等等。如《歡樂喜劇人》第一季2015-07-11期的節目主題是“向大師緻敬”,喜劇人紛紛通過自己最擅長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對大師的緬懷:《我們的二人轉》中宋小寶對二人轉藝術的緻敬;《梨之園》中高曉攀對傳統曲藝藝術的緻敬等,都體現了這些喜劇人對于中國傳統表演形式的尊重和堅守。
3.中國地域文化的傳承
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喜劇表演團隊。這些喜劇人團隊的創作以自身所在的地域環境為認知基礎,又融入當地獨具特色的人文習俗、語言乃至思維方式,因而被打上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烙印。
以“香港喜劇教父”詹瑞文為代表的港式喜劇,反應了由殖民文化、流行文化和媒體文化等多元融合下的香港地域文化。他的多個喜劇作品都是基于PIP(PleasureInPlay樂在戲中)藝術觀念,在故事編排、審美形式和價值取向等方面更自由靈活地吸納各種新鮮觀念、技巧和技術的同時,直擊人最本質的精神内核,使觀衆在“笑中帶淚”的批判中得到了思想啟蒙,體現出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香港韻味。
遼甯民間藝術團的喜劇作品多以東北地域文化為生存土壤。宋小寶、小沈陽等農民出身的“草根明星”充分借鑒二人轉戲谑化、親昵化的表演方式,以最接地氣的方式關注底層民衆的人情冷暖,展現的是對現實生活最本質的思考。通過注重挖掘和傳承東北民間資源并對其進行娛樂化編碼,契合了觀衆心理世界中最真實的角落,從而獲得了最廣泛的受衆群,開辟出了一條喜劇生存和傳播的王者之道。
與遼甯民間藝術團相比,開心麻花團隊成員多從專業院校畢業,其表演風格帶有學院化的氣質,更具舞台專業性。因一直在城市劇場中進行商業演出,開心麻花團隊的整體思維和演出氣氛都富有極強的都市情調,台詞富有時尚感,喜劇風格充滿朝氣和新時代氣息,将80後的個性和時尚、堅守與創新全面地展現在了觀衆面前,也因此在十數年發展的時間中,始終獲得城市白領的喜愛。
總結上文,《歡樂喜劇人》的成功不僅在于其深深紮根于大衆文化的土壤,滿足了觀衆對于歡笑的渴望,并且在提升節目的觀賞品位和商業價值的同時,傳遞和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和中華傳統美德,承擔了電視節目應有的思想引領、文化傳承、凝聚人心和教育大衆的使命。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