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弘揚傳統美學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弘揚傳統美學精神

時間:2024-10-30 02:06:20

口王勐薛晉文

近年來,在一線衛視坐實了綜藝立台的競争格局後,很多的二、三線衛視開始嘗試打“文化牌”的差異競争路線。然而,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牌,如何讓傳統文化與電視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完美融合,如何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和美學精神用老百姓願意接受、喜歡接受的方式去表達,一直是困擾電視工作者的一個難題。

對于這個問題,山西衛視自辦文化節目帶的推出,為業界給出了山西電視人的答案。作為一個發展相對落後的省級衛視,山西衛視緊緊依托山西文化大省的資源優勢,提出了“文化山西、風動中國”的節目發展戰略,打通一周後晚間黃金時段,大膽推出了“915”自辦文化節目帶,升級改版了《歌從黃河來》、《走進大戲台》、《老梁故事彙》等老牌文化節目,全新創辦了《你貴姓》、《天下尋寶》、《頂級咨詢》等新欄目,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歌、戲曲、曆史人文、姓氏尋根、文玩品鑒、旅遊消費等多門類,特色鮮明,模式新穎,令人耳目一新。

節目帶推出後,山西衛視2015年平均排名比2014年提高了3位,衛視省網收視份額漲幅近12%,達到有收視數據以來山西衛視在全國最好的排名水平。山西衛視文化節目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仔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緊緊紮根地域文化這個“魂”。作為省級衛視而言,一方面是地方對外宣傳的喉舌和窗口,承擔着傳播地方文化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是覆蓋全國、受衆多樣的“全國性”媒體,需要調合不同文化背景下觀衆的審美需求。這一略顯尴尬的身份使許多衛視在節目定位,尤其是文化類節目的選題取材和傳播方式上經常顧此失彼。其結果常常是,過于關注地方文化的節目會失去全國的觀衆,照顧了各種口味的節目又往往失去特色流于一般。對于文化而言,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魅力,失去了“唯一性”也就失去了“大衆性”。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實越是地方的也就越是民族的。因此地方衛視要做好文化節目,就越要對地域文化充滿信心,就越要做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來。

在這方面,山西衛視依靠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把資源優勢變成節目優勢,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麼做“第一”要麼做“唯一”的節目理念。推出的多檔文化類欄目都從山西本土地域性文化資源出發,堅守文化品格,堅守地方特色,堅守文化責任。山西是民歌的故鄉,《歌從黃河來》作為全國首檔民歌風情音樂節目,深入挖掘原生态民歌資源,培育和傳承發自民族心靈的聲音,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年度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015年全新研發的《你貴姓》欄目,緊緊依托山西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在全國首開姓氏文化脫口秀節目之先河,将姓氏文化與血脈傳承、家族變遷、家風家訓巧妙整合在一起,掀起問祖追根的文化熱潮。

二是緊緊抓住文以載道這個“本”。做文化類節目,最忌諱的就是“就文化說文化”,從理論到理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是文化不可規避的社會職責。“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其中談到一點就是“成風化人”。文藝一向反映民族風貌、展現時代思潮,既是社會的風向标和晴雨表,也持續塑造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象。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堪稱經典的文化内容,都不會僅僅是娛人聲色或為稻粱謀的一時創作,而是肩負有言說道理、傳遞精神、引領思想、點燃能量的職責。

文化類電視節目肩負着傳承文化的責任,而每期節目本身就是一件文藝作品。山西衛視《天下尋寶》欄目是一檔文物鑒寶類欄目。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電視台,文物鑒寶欄目一時興起,風起雲湧。但随之而來的行業亂象卻幾乎讓所有的鑒寶欄目深受其害。很多節目不關注文物自身文化價值,卻隻一味強調市場價值,最後甚至與文玩專家、文物商家串通一氣,擡高估價,擾亂市場,失去了公信力,丢掉了文化的“道”。山西衛視《天下尋寶》不浮躁、不流俗、不誇張,堅持傳授文物知識,弘揚向善精神。春節期間《天下尋寶》推出“我有傳家寶”系列特别節目,向收藏者和現場觀衆講授藏品鑒定知識,深入闡述藏品蘊含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知識和人文掌故,既傳授知識闡釋文化,又祟德向善正向引導,成為全國唯一一檔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表揚的鑒寶類節目,充分體現了省級衛視作為主流媒體的溫度、情懷和責任擔當。

三是緊緊扭住固本求新這個“要”。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合,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這句話一針見血地解答了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改革創新的矛盾和統一。究竟如何創新才能既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又不會喪失傳統的韻味,才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共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審美追求的人接受和喜愛民族傳統文化,是破解文化類節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比如,民歌類節目最忠實的觀衆群體是50後、60後,如何在穩定中老年觀衆群體的基礎上,赢得更多年輕人喜愛,許多民歌類節目都做了大量的嘗試。然而,一些節目雖然找到了創新的方向,但運用的方法卻過于簡單。比如,為了争取80後、90後年輕觀衆,就把年輕人喜愛的各種流行因素不加處理地添加到民歌的演繹裡,加入選秀、真人秀、師徒PK等元素,對原生态民歌進行時尚化、通俗化、搖滾風的包裝,結果文化節目成了時尚秀,民歌精粹成了“四不像”,不但年輕觀衆沒吸引來,中老年觀衆也丢失了。

山西衛視推出的文化節目帶全部堅持自主研發,模式原創,不模仿、不跟風、不炒作,堅持守正出奇,固本求新。如《走進大戲台》2016年推出的《戲曲公開課》,大膽引入脫口秀、音樂會等綜藝節目常用手法,把專業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在學術性和娛樂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有效消除了戲曲的疏離感,讓人們在欣賞歌唱者的精彩演繹之外,得到藝術甚至心靈的點撥和提升。同時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傳統戲曲的電視表現力,衍生出多種創作的可能性,讓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山西衛視這種“小投入、巧制作、大氣象”的節目創新理念,開創了省級衛視文化立台的全新途徑,為廣播電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山西衛視一系列文化節目的熱播,為推動文化節目創新提出以下幾個方面啟示:

一是文化節目要有責任、有擔當、有自信。文化節目創新要以中國精神為靈魂,高揚主流媒體的文化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文化節目生産想象力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廣播電視節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高揚媒體文化責任,透過表層的文化符号,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挖掘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一點應當成為主流媒體學習的榜樣。山西衛視文化節目帶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真正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優秀文化節目,同樣是可以得到受衆的認可和喜愛的,同樣是能夠做到“既叫好又叫座”的。

二是文化節目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文化節目創新要以文化基因為紐帶,做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文化類節目必須要用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蘊、人性的光芒來感發人心,而不是依靠感官刺激、矯情濫情、低俗媚俗甚至失去底線來迎合大衆趣味。山西衛視《走進大戲台》、《歌從中國來》在點評、考核選手專業素養的同時,注意講解唱曲中蘊含的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以戲曲、民歌為載體形象生動地演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在傳播民族藝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影響教育廣大觀衆。好的文化節目就是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衆所喜愛。

三是文化節目要有感情、有生活、有導向。文化節目創新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文化類節目千萬不能關起門來就文化說文化,不問世事、不接地氣,止于對一己悲歡、杯水風波的瑣碎玩味,缺少群衆文化體驗和生活質感。文化節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重視大衆參與,把鏡頭話筒對準群衆,從生活中找尋文化的源泉,在群衆中體現文化的魅力,讓人民群衆以主角的姿态展示出當代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健康高雅的文化追求,不斷夯實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群衆基礎。

四是文化節目要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文化節目創新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是為了創新,創新中就包含有繼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節目創新的重要起點和核心元素,用中華文化基因提升格調品位和文化内涵,用中華美學精神增強中國韻味和民族特色,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文化節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動,做“二傳手”,也不能打着創新的旗号胡亂改造。要把握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和文化傳承規律,着力表現出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和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互融互通,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指導意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吐故納新的揚棄和與時俱進的更新中獲得自身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本文系“山西影視對區域形象的建構與傳播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王勐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台;薛晉文單位:太原師範學院/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