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視域下的媒體融合“減法”

“互聯網+”視域下的媒體融合“減法”

時間:2024-10-30 01:45:42

龔志偉

“加”與“減”,既是數學運算方法,又是一對哲學矛盾。有加就有減,少了要加,多了要減,萬事萬物總是在加加減減中獲得平衡。

我們正處在一個“加”的時代,“加”的樞紐是互聯網。互聯網打破了傳統行業之間的邊界,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智能、智慧元素。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高效便捷的同時,也産生新的困惑:信息的透明,大幅壓縮了利潤空間;門檻的降低,帶來的是更慘烈的市場搏殺;一個成功的案例,往往以衆多的失敗者作為背景;對消費者來說,信息爆炸同時帶來泥沙俱下,多元抉擇有時反倒變成無從選擇;又有多少人試圖擺脫“手機依賴症”的焦慮而未能如願⋯⋯

傳統媒體尤其是區域性媒體同樣面臨“加”的難題:“地方傳媒由于視野具有先天局限性,很容易認為至少在當地自己可以無所不能,覺得做‘全’、做‘大’義不容辭”①,技術要升級,構架要齊全,傳統領域不能放棄,新的領域也要力拼。新媒體矩陣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卻無法立即轉化成效益;風風火火的微博、微信群,卻“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根基的APP平台,難以馬上聚集大量人氣;“中央廚房”投入不菲,實力有限的地方媒體有心無力,或形同虛設,或建了又拆;而試水電商,又怎敵得過早已成型的淘寶、京東等巨頭!新媒體的蠶食仍在繼續,而疊加的内容尚未形成可複制的盈利模式,“騎虎難下”的尴尬則屢有出現。

那麼,做做“減法”如何?

一、“過濾”的價值

技術的革新,刺激了内容的生産和消費,互聯網的無縫連接帶來信息的空前膨脹,移動設備則使信息的獲取變得簡易。互聯網時代,信息呈幾何級遞增之勢,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對信息的需求無法随之跳躍式增長。在大量信息的集合、分解、重組的過程中,簡化信息變得十分重要。業界人士曾預言,互聯網内容的過濾将成為下一個規模産業,而今這已不再是一個預言。

2013年,雅虎公司花了3000萬美元從英國少年尼克·達洛伊西奧手中收購手機新聞摘要應用軟件Summly。這個軟件通過彩色條塊區分新聞主題,自動形成摘要,讀者隻需閱讀精煉提要,就可自主選擇進一步閱讀的文章,方便且美觀。3000萬美金,雅虎看中的當然不隻是一款軟件,而是其過濾信息的價值。

在“互聯網+”視域下,媒體融合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供給側改革,對信息資源進行過濾和整合,以更加精煉、精準和精品的内容來戳中用戶的“痛點”。

精煉,即“減篇幅”,使其符合碎片化傳播的特點;精品,即“減内容”,剔除落後的産能和邊緣化、同質化的内容,以“數量”換“質量”。在信息過載的今天,用戶對原創、專業、獨家内容的追求其實更高,與其平均用力,不如集中優勢資源,“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主導性産品實現“中心突破”,促進融合的整體發展;而精準,則是“減存量”,去除多餘的信息和環節,把最好的内容方便地呈現給最需要的用戶。對區域性傳統媒體來說,其劣勢在于大數據分析能力先天不足,其優勢在于“接地氣”,可直接觸摸地域文化,因而在信息的過濾和智能化匹配上,也應揚長避短,充分融入當地的社交關系,注重用戶導向,注重可分享和參與性,在互動與反饋中形成”過濾網絡”,實現對内容的改造。

二、“聚焦”的能量

聚焦,即專注與某一領域、某一平台或某一産品,并做到極緻。在蘋果瀕臨破産之時,喬布斯力排衆議,砍掉了70%的産品線,專注于智能手機iphone的開發,使蘋果起死回生;在國内互聯網界呼風喚雨的百度、騰訊、阿裡巴巴等,也是專注于某一領域或圍繞核心産品構建屬于自己的平台,百度專注于搜索引擎,騰訊專注于社交領域,阿裡巴巴專注于電子商務,小米則從一款手機起家;而簡單如“網絡私廚”,一個家庭主婦,有一門烹饪手藝,依托一個朋友圈,也能将“定制式服務”做得有聲有色。

在探索媒體融合的進程中,泉州廣播電視台根植本土,堅守民生新聞品牌《新聞廣角》,通過平台聚焦,集合線上線下資源,凝成發力點,以一域帶全局,推動全媒體生态戰略布局。如今,《新聞廣角》官博、官微均位居福建省媒體微博、微信前列,聚集粉絲合計超過45萬人次,衍生出“鄉鎮籃球賽”民間體育品牌、“溯源晉江”地方文化品牌、“周末去哪兒”休閑互動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聚焦,讓《新聞廣角》從單純的電視符号蝶變為福建最具影響力的全媒體品牌之一。

聚焦,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進而獲取他人的注意力,而注意力正是“互聯網+”時代最珍貴的資源之一,其路徑在于“專”:首先是“專注”,專注某一領域,專注某一平台,專注某一産品,專注才能做到極緻;其次是“專長”,結合自身優勢和實際情況來确定思路,揚自家之長,博衆家之長,整合有效資源,形成強勢品牌;最後化為“專屬”—屬于自己的領地和一片天。

三、“切割”的意義

“互聯網”的意義在于連接,通過連接将供給側和需求側拉到同一水平線上,不再需要跨越各種維度的溝通,其帶來的是一種“減法”邏輯,即縮短時間、消除邊界、減少障礙、降低成本,通過靈活的管理機制,塑造“輕騎兵”式的團隊,以快速适應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然而,受現行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制約,許多傳統媒體并沒有真正将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媒體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内容、流程、技術、平台、人才、管理、經營等多種因素的改造,而且觸及體制機制和利益調整等深層次問題的變革,可謂千頭萬緒。如何理順其中紛繁複雜的關系,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善用“減法”,做“切割”—抓住主要矛盾,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切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切除組織管理中不必要的冗餘和成本,淘汰落後産能、簡化流程;二是區分不同的業務闆塊,并設計相應的運營制度,以匹配全新的媒體生态。

首先是屬性的“切割”。傳統媒體多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屬性,媒體融合既是政治性任務,也是市場拓展的必由之路。在融合的過程中,主流媒體的宣傳功能和公益屬性不可動搖,需要适當的管控和制約,市場的瞬息萬變又需要管理層面的充分放權。在當前形勢下,應嚴格區分媒體的事業屬性和企業屬性部分,嚴格區分政治性任務和商業化行為,分類定位、分類運行。隻有“切割”,才能使媒體從體制的束縛擺脫出來。在“切割”的過程中,能劃歸市場的盡量劃歸市場,經過市場的不斷“洗禮”,媒體融合方能可持續進行。

其次是層級的“削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更是将“快”演繹到了極緻,而在傳統的“倒金字塔”管理結構中,信息逐級傳遞,難以滿足“快速”的基本要求。當你的項目生成需要經過層層審批,當你的新媒體團隊申請一筆經費需要走多個流程、蓋多個印章的時候,時機可能已經失去。隻有“消減”層級,導入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建立快速反應、靈活機動的管理模式,才能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

再次是人員的“減負”。“互聯網+”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以适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全媒體記者”應運而生。然而,許多媒體機構對“全媒體記者”的認識成了“身兼數職”:既是記者,又是編導,還是現場主持,既要完成現場報道,同時還要向不同媒介分發相應的稿件,如此壓力下,“三頭六臂”也扛不住。激烈的競争環境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隻是強化互聯網思維和“加壓”的同時,也須“減負”,即通過更明晰的職能劃分,讓專業的人在專業的領域内做擅長的事,以此調動人的積極性。而生産效率的提高更多來源于系統的改造,包括流程的簡化、成本的節約和損耗的降低。人民日報社建立“中央廚房”,實行“一個産品,多個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發布”,正是基于這樣的設計。

最後應該設計“退出機制”。“互聯網+”意味着高度的市場化,勢必帶來更高的産品淘汰率,媒體産品能否赢利則是評判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标準。目前,媒體融合的變革尚沒有成功的模式可負責,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隻有通過不斷地借鑒、調整,才能實現模式創新,建立赢利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即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也要有向不成功産品和平台做“切割”的果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初創之時,即制定好退出機制,約定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産品宣告失敗。”②

誠如馬化騰所言,“互聯網+”要先做“減法”,才能加進新東西。“加”是延伸和擴張,“減”則是取舍和優化,通過“減法”掃清障礙、理順脈絡,媒體融合才能“加”出效率,“加”出效果,“加”出效益。

注釋:

①賴禮建、何娟:互聯網“+”與“-”,《當代電視》,2015年第6期。

②王新玲:傳統媒體進軍移動互聯網六大誤區,《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7月8日第7版。

(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台/責編:劉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