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記錄的,不僅僅是傳統

記錄的,不僅僅是傳統

時間:2024-10-30 01:41:11

黃碧紅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在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和特色。這些習俗和特色,是一個區域文化的縮影,更是一種精神的内核。在浙江溫州地區,端午節被視為一年中僅次于春節的大節日。過端午節,第一大事是拜神,第二是劃龍舟,第三則是包粽子。紀錄片《端午溫州》對這一節日的事象進行了詳細的展現。這部曾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大獎“山花獎”的民俗專題片,以自身濃厚的區域特色,為民俗紀錄片的拍攝注入了一股新的創意。

一、豐富的地域文化

從語言習慣上看。該片開頭便是一段童謠:“天光早,劃龍船/一陣風,一陣霧/塘河通啦天河去/蛋一個,粽一隻/王母娘娘和我過重午⋯⋯”稚氣的聲音傳遞出節日的熱鬧與快樂。除濃郁鄉音外,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諸多的戲曲詩文了。“思遠樓前路,兩兩龍舟争競渡,奈珠簾、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歸去”,一曲瓯劇《賀新郎》,讓人一下子穿越幾百年的時空,不僅領略到前人的端午情懷,也把幾千年鄉域的情感串聯在一起。被稱為中國詩人節的端午,自然也少不了曆代文人墨客的吟詠,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适的《後端午行》便是其中的一首:“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争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喜公與民還舊觀,樓前一笑滄波遠。日昏停棹各自歸,黃瓜苦菜誇肥甘”。另外,詩人們對于溫州特有的端午水上台閣也有精彩的描繪,如“午日江城競渡時,倚樓畫閣望迷離,半天忽動秋千影,龍女騰空作水嬉”等,詩人們一邊放舟江河,一邊吟詠自己浪漫儒雅的靈性生活。正是這些生動的語言特色,讓這部紀錄片充滿了鄉域韻味。

從行為習俗上看。一位溫州華僑,不論每年身在何方,再忙再累,每逢端午也一定會回家過節,吃楊梅,吃粽子。他說,“楊梅和端午節是在一起的。”平淡的話語背後彰顯的是濃厚的鄉土之戀、故土之情。對于當地的老人們來說,他們視這一節日為生活中的大事,一大早上山割艾草、菖蒲,并拿回家插在門上,會畫畫者還要親手畫一幅鐘馗畫像,貼在自家門上鎮邪驅魔。在片中,男女老少圍坐在桌旁,煮雞蛋、包粽子、插艾草、剪窗花、抹諸竅、挂彩線,精緻的畫面将這些習俗詳細地展示給觀衆。

端午節日中,最能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是賽龍舟。由于區域的獨特,各地的民俗帶有自身的特點,溫州的龍舟競渡也和其他地方的有着很大區别,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程式。端午劃龍船活動一般在四月初一子時,叫做“開殿門”,村民們将“香官”從廟裡神龛中請出來祭拜。此外,離端午還有一個多月,人們開始準備節前的工作,包括借廟号的名四處籌資、修補龍船或新造龍船、拜太平經等。端午前九天,則是龍舟進河,也稱上水。按照傳統習俗,隊員們要在主河道上悄悄劃三趟,這三趟不能發出聲音,俗稱啞巴龍,表示對河神等神靈的禮敬。龍舟上水一路劃來,參龍先生一路忙着吟唱,沿途有喜事的人家,都會得到參龍先生的祝福,他們有的是娶親、造新房,有的是頭胎生男,在古代還有中了舉的。這些人家都要設祭點,龍船來時,鞭炮四起,參龍先生就唱曲祝賀,祈求平安富裕,劃手們也會一起喝彩鼓勁;送了香金後,還将紅布系于龍頸,叫做“挂紅”,以求來年更興旺。端午前六天,舉行龍舟大賽,台閣、五色龍、龍鳳舟,在河面上飄搖而過,風姿綽約,大有袅袅直上銀河之勢,給這個陽剛有餘的激情賽增添了柔和之美。龍舟結束的儀式叫收香,劃龍船結束叫“散河”或“洗巷”、“解纜”等,要把龍船翻轉,次日翻正後,擡到廟中保存,再來祭香官神。最後一趟龍舟上岸前,按照習俗,劃手們紛紛脫下上衣,意味着今年就不再劃龍舟了。端午後的第四天,要進行龍舟活動的最後一道程序,叫做解纜酒。大家聚集在廟宇或其他公共場所舉行酒宴來慶賀,并公布今年整個龍舟活動的賬目。整個流程,介紹詳細、畫面精良,對民間習俗的表現堪稱典範,讓觀衆了解到許多民俗知識,為介紹其他民俗節日的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範本。

精細的手工制作、生龍活虎的隊員和色彩斑斓、栩栩欲生的龍舟疊在一起,凸顯了端午節文化的精髓,它不僅使百姓強身健體,還可以使民衆團結一緻,奮勇向前。對龍的崇拜各地都有,雖言語不同,其情感一緻;習俗各異,但其傳承相通;體現了中國人的龍崇拜,是一種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一家人、一座城,其樂融融;一杯酒、一腔情,世代相傳。

二、隽永的畫面詩意

作為電視紀錄片,《端午溫州》視聽兼備,在向觀衆提供娛樂的同時,也潛隐着審美的功能與情趣。除了通過語言、音樂等強化其藝術性外,該片還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通過畫面,以記叙的手段創造一種美的意境。作為一部民俗題材的電視紀錄片,該片自然是以描摹民俗活動為主,但它在記錄民俗事象的同時,也借機描寫了溫州幽閉的地理環境及瓯越文化浸染下的生活方式與文明形态;從審美的角度,多層次、全景式地展現了溫州人文景觀之美。在講述溫州地區的端午風俗時,所拍攝的畫面深深地烙上了江南的神韻:古老的村落、江南式的庭院建築、飄落的柳絮、波光粼粼的湖面、鮮紅的楊梅、整潔的石子路等,這一個個江南獨有的意象畫面,體現了濃郁的地域特色,也代表了南方溫婉柔和、平淡自然、含蓄内斂的審美傾向。以這些靜态的畫面作為端午文化的背景,與端午活動熱烈場景的動态畫面交觸在一起,相得益彰,使人産生一種和諧的動靜之美。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鏡頭,讓觀衆領略了溫州端午文化的演變及其生機勃勃的魅力。

除了極具特色的地方意象畫面外,片中也有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傳統,如吃粽子、吃雞蛋、插艾草、劃龍舟、拜祭先祖、家庭團圓、驅邪保平安等,這些活動共同的精神内核就是重視家庭、尊重先人。這也和中華民族其他節日如春節、清明、中秋等一緻,家人團聚在一起,祭拜先祖,祈願平安幸福。

三、豐富的知識傳承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豐富的内容知識,主要包括端午節的起源、過程以及相關的活動。這些具體的細節介紹,為年輕人做了很好的傳統知識普及。

首先,對端午節的起源做了充分的說明。本片先是詳細介紹了端午節起源于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女、屈原等傳說,而後經過仔細比較,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即始于越吳人為生存而與水患水怪抗争,後來升華為對生命尊嚴的敬仰。應證聞一多先生所認為的:作為民間節日的端午,其起源應為春秋時期的越吳之地,後來溯江而上蔓延到荊楚流域,再北上到中原。這種考證,能增進當代人對于節日來源的了解,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其中的内涵。

其次,對端午節的相關細節做了詳細的介紹。端午習俗整體的流程,都在片中得到體現。尤其在攝制過程中,通過各個點真實記錄了民間已存的各種現象。例如,記錄了溫州農民王學钊在端午節的早上貼好鐘馗像後,就急匆匆上附近的大羅山采摘煮蛋時染色用的植物以及艾草、菖蒲等,回家後将這些植物交給老伴用來煮蛋、煮粽子等畫面。片中對傳統的煮粽子方法也進行了詳細記錄:先用早稻稈或豆稈燒成灰,然後用煮粽子的熱水沖成灰湯,将包好的粽子放在灰湯中浸泡後,再放在镬内煮沸,俗稱“灰湯粽”,粽香耐藏,易于消化。這種說明書般的詳細介紹,很容易使人理解,對傳統飲食方法的傳承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後,對端午節相關細節的内涵做了詳細說明。當下,鮮有人知曉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等習俗背後的意義所在。該片通過詳細說明,使人們了解了端午節各種習俗的來龍去脈。如,吃粽子起源于祭奠屈原,後引申為對祖先的敬重,明《弘治溫州府志》上說:“先一日用箬葉裹米為粽,俟此日祭先”;明姜準所著的《歧海瑣談》也說:“端午,懸蒲艾于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其他諸如貼鐘馗像是為了鎮魔驅邪,劃龍舟代表對龍圖騰的崇拜,系五彩線、香囊等是為了避免兵器和鬼怪傷害,還可以避免瘟疫。端午節習俗的文化内涵随着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化,如劃龍舟,在溫州是一種具有濃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集體性的體育運動,在當下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堅毅不屈的精神。

(作者單位:溫州電視劇制作中心/責編:馬莉莎)

紀錄片《端午溫州》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