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曆史戰争題材劇所不同的是,該劇在整體叙事上采取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其通過集中表現兩位漁村子弟遭遇外敵洗劫村落、慷慨從戎、馳騁沙場、保家衛國的成長曆程,藝術化地再現了半個多世紀以前艱苦卓絕的戰争歲月,繼而也在受衆之中産生了強烈的精神震撼。在電視劇行業競争趨勢加劇、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曆史戰争劇也遭遇了社會關注度下降、綜合效益銳減的發展瓶頸。所以,對于該類電視劇的改進迫在眉睫。而《三八線》則依據當前受衆消費需求的實際,以劇情設置為突破口,分别從情節沖突、故事演進、劇情氛圍等環節進行設計更新,以李長順、張金旺兩名漁家子弟參軍殺敵的人生曆程為貫穿全局的劇情主線,借助外敵入侵、家園遭劫來導入背景,漸次展現危險艱辛的戰争環境,以逐次擴大場景的延伸空間,凸顯戰友情誼、民族大義的萌發與成熟。同時,該劇又借助主副雙線疊加推進故事發展,通過多重叙事技巧強化感官體驗,去釋放連貫、緊湊的觀賞驅動力,營造真實、細膩的情境代入感。這就有力彰顯了英雄主義與革命信仰的高度融合,強調了對于正義、和平、道義的堅守與捍衛,繼而集中抒發了悲壯、铿锵的群體感悟,并充分傳達了積極、昂揚的精神誘導。這種通過多樣聚焦“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去呈現“大時代”的風雲變幻的獨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形成了新穎别緻而又富有曆史人文氣息的故事意蘊。
一、情節沖突的層次遞進
1.借助外敵入侵、家園遭劫來導入背景,逐次擴大場景的延伸空間
在曆史戰争劇的叙事邏輯中,電視劇的首集一般都會交待故事發生的起因與其對應的社會背景,較為直觀地去推動劇情的後續發展,同時,也會以強烈的情節沖突,來奠定整部劇作的故事基調。《三八線》同樣采取了平鋪式的叙述方式。在第一集中,其以紀錄片式的宏大視角,交待了朝鮮内戰爆發、美國軍隊悍然參戰,并公然通過派遣軍艦封鎖台灣海峽、企圖阻止中國統一這一故事背景。而随着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朝鮮半島的三八線、喪心病狂地向鴨綠江邊的中國城市開炮,中國軍隊開始了自衛反擊,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也由此展開。此時,該劇又通過鴨綠江邊漁民李長順的父親遭受美軍投彈而緻身亡、自己激動地要尋求駐紮本地的志願軍為父報仇而遭拒,從而将普通人物的命運帶入到滾滾而來的曆史潮流之中。而随着兩位普通的漁家子弟李長順、張金旺,在目睹家園遭到外敵毀壞、毅然決定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殺敵保境之後,該劇的首集也完成了對于整部劇集的背景導入、基調奠定以及情節觸發,并借助普通人物被帶入宏大的曆史潮流,從世界局勢到半島風雲、從邊境漁村再到異國戰場,整部劇作的場景空間逐步得到了延伸與擴展,繼而也為觀衆呈現了一幅徐徐展開的峥嵘激蕩而又令人無限神往的曆史畫卷。
2.漸次展現艱辛的戰争環境,凸顯戰友情誼、民族大義的萌發與成熟
在完成對于劇作的背景導入與情節觸發之後,該劇較快地将劇情推入到緊貼劇作主題的戰争環境之中。為了在視覺感官與美學接受層面上形成對比,在該劇的第2集、第3集,側重展現李長順與張金旺接受新兵訓練,性格暴躁、耿直的李長順卻多次與一同訓練的班長發生沖突,一度使得故事顯得緊張。而嚴格、刻苦的封閉式訓練、指導員的諄諄教誨、班長的坦誠和解,使得李長順開始意識到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由此開始真正融入到志願軍大家庭之中。這也為其之後趕赴戰場、曆經戰争考驗作了鋪墊。從第4集開始,李長順與張金旺先後參加了實際作戰,前者因為不服上級命令、擅自沖鋒陷陣而導緻整個連隊作戰計劃受到影響,後者則通過請纓、作為物資運輸兵趕赴前線,親身目睹了戰争所帶來的滿目瘡痍的半島現狀。在連隊指導員的耐心講解與勸導之下,李長順開始明白了面對殘酷的戰争、與戰友們團結一緻協同作戰的重要性。而張金旺則對美軍的暴行深惡痛絕,再次堅定了自己殺敵保國的決心。同時,自小形成的兄弟情誼,對于保家衛國理想的共同追求,也讓李長順與張金旺開始更為惦念彼此、渴求能夠共同并肩作戰。所以,在危險、艱辛的戰争環境之下,該劇通過一系列具有強烈沖突性的情節的鋪陳與襯托,去表現“小人物”的自我成長,從而使得戰友情誼、民族大義更顯慷慨與感人。
二、故事演進的交叉多變
1.借助主副雙線疊加推進故事發展,釋放連貫、緊湊的觀賞驅動力
作為一部總集數達38集的長篇曆史戰争劇,《三八線》以宏闊而豐富的視角展現了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背景下的戰争風雲、世界潮流以及人生百态。所以,在故事線索的鋪陳與延伸上,其則采用了多條副線推動主線發展的表現手法。在集中凸顯李長順與張金旺參軍保國這一主線之外,又引出了諸多涉及到戰友情誼、人生信仰、個人情感等等多條副線,這就提升了故事的懸念性。從第11集開始,該劇開始進入敵我戰争全面展開、交戰頗為激烈、對峙逐漸膠着的時段,李長順、張金旺在各自的連隊中,也分别參與了與敵軍的正面作戰。然而由于敵軍在火力、地形上占據優勢,一度使得我軍陷入人員傷亡、無法推進的艱難困境。而同時,該劇又通過表現随軍護士王常芳奔走于戰壕與前線救治傷員,李長青、朝鮮族姑娘李珍英冒死為志願軍投送情報等女性角色的動人行為,去緩和相對悲怆、沉郁、遲滞的故事氛圍與節奏。随着前線傳來捷報、加之後方援軍及時趕到,使得我軍士氣迅速得以提振,遂進入突圍、反擊階段。該劇通過表現李長順與張金旺各自跟随隊伍行走在蒼莽平原上、王常芳等人繼續不辭勞苦地救治傷員,來形成對比與反差,給予了受衆頗為強烈的情緒震動。
2.通過多重叙事技巧強化感官體驗,營造真實、細膩的情境代入感
多種叙事技巧的靈活添加、着力提升視聽感官效果是該劇在故事表現力上的一大特色。而鑒于曆史戰争劇主題的嚴肅性,該劇并未刻意通過懸念、揭秘等形式來營造劇情神秘感,而是集中選取了鋪墊、暗示以及對比等三種比較常見的叙事表現手法,将之進行交叉結合,以加快故事的推進節奏,形成跳躍、淩厲之感。同時,在場景構圖的表現上,靈活運用了俯拍、仰拍以及平拍等多種交叉手法。如以長鏡頭平拍前推去聚焦志願軍長途跋涉、李長順自告奮勇潛至敵軍碉堡附近,俯視視角展現其引爆炸藥包摧毀敵人工事。以短鏡頭後拉來體現張金旺出其不意地狙擊敵方炮手,慢鏡頭仰拍表現其為脫險的戰友呐喊等。整劇畫面調度顯得緊湊、明快、流暢,對于靜态、動态場景的把控頗為精準,從而也充分營造了身臨其境、環環相扣的代入感。
三、劇情氛圍的激越回響
1.彰顯英雄主義與革命信仰的高度融合,抒發悲壯、铿锵的群體感悟
不同于同類型曆史戰争劇以“正義戰勝邪惡”、“以戰争換取和平”為主要訴求的思想主題,《三八線》通過表現兩位普通“小人物”來探索人物的情感與精神。兩位男主角在接受戰争洗禮之後,不再狹隘地隻為“報仇”,而是将視角擴展至理性看待戰争、萌發民族與國家意識、激發自身的英雄主義以及形成革命信仰的精神蛻變,成功地擴大了劇作的思想内涵空間,使得該劇在思想性、藝術性上卓爾不群。
2.強調對于正義、和平、道義的堅守與捍衛,傳達積極、昂揚的精神誘導
與國内早期的曆史戰争劇相對單一、固定的劇作主題相比,近年以來,該類電視劇都在思想主旨的現實訴求上有了顯著的挖掘與拓展。《三八線》摒棄了之前相對狹隘的政治意識形态框架與比較極端的對抗主義認知立場,開始以更為客觀、公允的審視态度與冷靜的思考視角,去構建堅持正義、和平與基本道義,引導民衆自省戰争等更具現實意義的主題體系。如在該劇的結尾,将場景設定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60年之後的2014年3月的中韓交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儀式上,已經垂暮的李長順與衆多老兵并列站立、思緒萬千。随着雙方正式交接烈士遺骸、雄渾的軍樂奏響、李長順等一衆老兵集體敬禮并行注目禮,劇作所傳達的崇尚正義、堅持信仰、守衛和平等的博大主題此時磅礴而出,其社會反思性、精神誘導性也更顯清晰與震撼。
(作者單位:上饒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