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需求—滿足”視阈下的 紀錄片微信傳播探析

“需求—滿足”視阈下的 紀錄片微信傳播探析

時間:2024-10-30 11:48:34

近幾年,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改變了受衆觀看視頻的方式,微信正日益成為紀錄片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傳統的大衆傳播媒介,諸如廣播和電視,囿于自身瞬間傳達、被動接受的特點,往往無法成功地将信息傳達至預期受衆。相比之下,微信這一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采用“點對點”的傳播方式,能夠更加準确地找到目标受衆。除此之外,微信具有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影響大等特點,其宣傳功能、新聞傳播功能、輿論監督功能、實用功能和文化積累功能也十分強大。因此,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借助微信平台進行傳播,并獲得深遠的社會效應和影響。①

筆者對近兩年微信朋友圈備受關注的幾部紀錄片,包括《舌尖上的中國》、《人間世》、《先生》、《中國人的活法》、《超級中國》等逐一進行了分析和梳理,認為這些進入微信平台并被大規模接收和轉發的紀錄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分别在不同的層次上滿足了受衆需求。本文通過對紀錄片的“需求—滿足”這一規律進行探析,希望為今後的紀錄片創作發展帶來一點啟示。

一、微信熱轉紀錄片的“需求—滿足”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首先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是歸屬與愛的需求,第四是尊嚴的需求,第五是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的層次越來越高,人們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後會依次提出較高層次的需求②。

第一層次:生理需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尋找祖國各地的美食,集中展現了食物在中國人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作用,讓觀衆見識了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故事,以此構成中國美食特有的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于2012年推出第一季,2014年推出第二季。盡管這部紀錄片在電視媒體上正逐漸淡出,然而微信朋友圈裡卻經常能看到與此相關的讨論和信息轉發。曾經有人批評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美食偏多,認為這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殊不知,胃動力主導下的生理需求是推動人們尋找和發現美食的首要動力,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後還隐藏着豐富而深刻的民族傳統文化内涵,所以微信朋友圈對美食紀錄片的珍愛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

第二層次:安全需求。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安全事件,往往在微信朋友圈備受關注,它和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是緊密相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與醫院打交道,離不開醫患關系這一話題。然而,曾幾何時,醫患之間似乎站在了沖突的兩面,雙方的誤解正在不斷加深加重。2016年10集醫療題材紀錄片《人間世》在上海電視台播出後,迅速成為了微信上熱轉的紀錄片,并引起很大反響。

該片涉及醫院重症搶救、120急救體系、公民器官捐獻、生殖醫學等多個方面,片中不忌言死亡,也不避談失敗,努力在醫患之間尋找平衡的“中位”,③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表達,展現了一個真實的醫療人間世态,讓觀衆理性審視醫療與生命的辯證關系。《人間世》突出強調了醫患之間的信任與理解,講述了在最重要的安全問題—生存與死亡面前,人們所應保持的理智與情感,友愛與無私。人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人間世》這部紀錄片,實質也是在傳播着愛與信任的正能量。

第三層次:歸屬和愛的需求。歸屬感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它主要表現在人們對于與自己接近性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包括心理與地理上的接近。2015年春節期間,一部紀錄片引發了微信朋友圈的衆多關注和轉發,那就是由中央電視台精心制作的《中國人的活法》系列紀錄片。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中國人,和你我一樣對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追求着個人和家庭的夢想。

《中國人的活法》共有9集,講述了各行各業的人們追求夢想的生活工作曆程。以第一集為例,這集名為《開卡車的藝術家》,片中的主人公做過保安、服務員,後來成為一名卡車司機。不管在多麼平凡的崗位上,他始終沒有放棄當藝術家的夢想,最終他夢想成真,參加了丹麥的康納畫展。這部時長60分鐘的紀錄片幾乎沒有解說詞,全部是同期聲和主人公的内心獨白進行組合,給觀衆以真實感,有着直擊人心的沖擊力,也獲得了微友們的高度評價。大家轉發、推薦這部紀錄片,也是在為夢想點贊。而這一點,正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第三層—愛與歸屬感的滿足。第四層次:尊嚴的需求。紀錄片能夠滿足受衆在自尊、尊重、權威與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能得到大家的喜愛。10集紀錄片《先生》雖然出品于2012年,但當時在社會上并未産生太大影響力。2016年,憑借朋友圈的熱轉,《先生》獲得了強烈反響。10集紀錄片《先生》選定的10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馬相伯、張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作為先生的他們也曾身為學生,但理想之火始終不滅。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争年代、還是波瀾壯闊的建設時期,他們宛如燈塔,照亮一方。這部紀錄片試圖以10位先生的思想理論、救國情懷以及人生轉折來借鑒過往、啟示當下,而當初“先生”們的理想主義情懷,正是當下治理精神霧霾的清新劑。通過轉發與評論,微友們也在尋找重構道德的認同。

第五層次: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完成自我實現需要在努力挖掘自身潛力的基礎上,使自己逐漸成為所期望的人物。紀錄片可以幫助觀衆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标嗎?2015年2月,由韓國KBS電視台推出的紀錄片《超級中國》在韓國熱播,同時也紅遍了中國的微信朋友圈。這部紀錄片分為“13億人的力量”、“錢的力量”、“中國治世”、“大陸的力量”、“軟實力”、“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力”、“中國之路”7個專題,從人口、經濟、資源、軍事外交、文化軟實力等角度對中國做了全方位介紹。《超級中國》在韓國的最高收視率一度超過了10%④,在國内也引發熱烈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部紀錄片讓我們通過第三隻眼睛看到了中國人自己的形象,這種衡量比自我認同更為重要。由他人之處獲得自我認同,是滿足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

二、“需求—滿足”理論對紀錄片微信傳播的啟示

紀錄片具有多種社會功能,但社會功能的實現必須通過傳播方能到達觀衆這一端,否則,很可能成為編導的孤芳自賞。借助微信等新興的社交媒體這一傳播新渠道,可以提升紀錄片的傳播面和輻射度,從而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價值。分析紀錄片在微信朋友圈的傳播,可以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首先,傳播内容上:紀錄片須更貼近受衆生活。以上幾部紀錄片,選題較為生活化,同時也承載着曆史的厚重與真摯的情感,是一種更為“公衆化”的選題。像《舌尖上的中國》就是由“小衆化”選題轉向“大衆化”選題,在公衆的生活中提煉引人入勝的主題來創作紀錄片。⑤

其次,傳播方式上:善于制造社會話題。社交媒體更像是熟人社會,這些人往往有着共同的喜好。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凡是能夠觸動其敏感神經的,多是具有共同點的熱門話題。如2016年在朋友圈熱議的英國紀錄片《中國學校》,就很好地制造了一個“中國教育到底好不好”的社會話題,從而成為社會熱點,也帶來了紀錄片的火爆。

第三,傳播策略上:積極做好網絡推手。微信的精髓在于開放和聚合,用戶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是群體大衆傳播的聯結點。這種人際式大衆傳播成功地将個性化信息以大衆傳播的方式進行擴散,成為真正展現自我價值的“自媒體”;同時,又憑借好友關系的保障,個性化信息可以在微信中快速、大規模地傳播,使其具有大衆傳播的效果。因此要有專業人員和機構推動紀錄片的“微傳播”,包括主動撰寫紀錄片的推薦語等,形成多元化的傳播關系鍊。

第四,傳播互動與服務上:提供更強的互動性和服務性。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該紀錄片播出期間,在“舌尖”微信公衆号上,主創人員積極同觀衆互動,每集播出結束還會邀請導演參與互動,為新媒體平台上的參與者答疑解惑。這種互動使得紀錄片的發布與反饋幾乎同時進行,主創人員能夠及時得到觀衆的反饋,從而進一步完善紀錄片的創作。

成熟的紀錄片産業是一個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專業領域,它需要創作、播出、發行以及後續産品開發等多個環節的緊密配合。微信作為新出現的傳播媒介,正在為紀錄片産業的發展貢獻着力量。因其不受播出時間、地點以及播放數量等條件的限制,日益增加的微信使用者和日益普及的微信朋友圈很可能會影響到紀錄片今後的發展。如何在自媒體時代創作出能夠滿足受衆需求的優秀紀錄片,必将成為振興紀錄片産業發展的一個新課題。

注釋:①王雨檬:新媒體戀上了紀錄片,《中國藝術報》,2011年12月30日。

②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8-29頁。

③楊秋、倪祥保:醫門多疾人間有愛—簡評上海醫療紀錄片《人間世》,《電影評介》,2016年第13期。

④新華社記者:韓國紀錄片《超級中國》為何這麼火,《錢江晚報》,2015年2月13日。

⑤姜智彬、高宗亞:媒體融合與碎片化時代下的紀錄片,《廣告大觀》,2012年第10期。

(作者系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副編審、蘇州大學文學院2014博士研究生/責編:談媛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