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曆史真實的再現

曆史真實的再現

時間:2024-10-30 11:45:04

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紀錄片《長征》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指導,曆經8個月的精心制作,于2016年10月13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全片共8集,包括《英雄史詩》、《路在何方》、《偉大轉折》、《民心所向》、《戰史奇觀》、《跨越極限》、《百納海川》、《永遠長征》。該片播出後,各大網站關于長征的話題量快速上升,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站都進行了重點報道。同時,騰訊、新浪等各大網站的視頻點播總量超過2000萬次,台網合計觀看人數多達2.5億,穩居我國重大曆史題材紀錄片收視率榜首。一、運用豐富的史料

紀錄片《長征》在有限的8集内,堅持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在曆史影像資料極為匮乏的情況下,收集了大量鮮活的關于長征的曆史文獻以及影視資料,從而增強了紀錄片的史學價值。據調查,該片收錄了600多個小時的影像資料,以及700多條長征親曆者和目睹者的采訪,為全片奠定堅實的史實基礎。同時,通過電腦技術的再現,将采訪影像和曆史舊址以及挖掘的曆史細節靈活地運用到片中,為我們打開了曆史真相的大門。每一位觀衆都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和鼓舞,真正做到了有内容、有看點、有思想。

縱觀整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莫過于百位老紅軍集體出鏡的場面,這也是整部影片最具文獻和史料價值的部分。在這些平均年齡近一百歲的老紅軍的采訪資料中,有一半老紅軍戰士的采訪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完成的,而另外一半老紅軍戰士則是現世存在的為數不多的長征親曆者。通過采訪這些老紅軍,最大程度地将他們的精神和事迹挖掘出來,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銘記那些老革命家對國家所作出的貢獻。長征雖已離去,但長征精神曆久彌新。

例如,攝制組首發來到遵義,在實地考察和拍攝過程中認識到老紅軍對于長征這段曆史的重要意義,決定對老紅軍王道金進行采訪。在采訪過程中,他飽含深情地講述了紅軍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往事。“沒有鞋子,我們就赤腳走路,天上是飛機,地下是大炮⋯⋯”他用最樸素的語言,令觀衆為之動容。這些老紅軍的采訪影像,不僅是研究和保存長征這段曆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二、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

紀錄片《長征》以各大電視台和新聞節目采訪紅軍當事人的一手曆史資料為塑造人物的素材,同時,還将人物的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巧妙結合,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革命曆史人物形象。如《長征》中描寫毛澤東捉虱子的情節,毛澤東容不得身上有一個虱子,而周恩來卻不在意身上有很多虱子。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将毛澤東和周恩來兩人的性格差異呈現給觀衆。

《長征》不僅生動地描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睿智和偉大人格,還從普通紅軍的視角出發,生動刻畫了普通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抗戰的英雄氣概。該片描寫了那段烽火歲月中發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這裡面有紅軍謝益先為了救饑餓的母子三人,将自己身上的幹糧袋送給他們,而自己在途中隻用野菜充饑,最終離開人世的故事;有在夾金山一直流傳的“小太陽”的故事;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被寫成《豐碑》的故事,等等。可以說,《長征》作為一部英雄史詩,在對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革命意志、敢于犧牲的高尚品質、關愛民衆團結戰友的赤子深情的揭示中,使人們重溫了革命先輩們的偉大情懷。

三、通過動畫特效增強視覺效果

紀錄片《長征》為真實展現戰争形勢,精心設計了300多條特效動畫,利用傳統叙述手法與新技術的結合,生動再現了那些長征途中經典的曆史事件。通過對湘江戰役、飛奪泸定橋、四渡赤水、爬雪山、三軍會師等重大曆史事件的再現,表現出戰争的複雜形勢和動蕩的戰局,真正達到了用真實還原曆史的視覺效果。以當下的視角去解讀這段感人至深的曆史,清晰地再現了長征的整個曆程,讓整部片子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創新性。例如,該片通過特效動畫真實再現了紅軍為了擺脫困境,在湘江展開血戰。戰士們冒着敵人飛機的狂轟亂炸英勇作戰,江面上,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江水。還有攻打泸定橋時,戰士們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不時掉入萬丈深淵,但他們不曾畏懼,依然頑強地爬向橋的對岸。這種景象的還原,讓無數觀衆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可以說,動畫特效的運用使整部紀錄片的視覺效果震撼人心。

四、宏大的曆史叙事與細節刻畫相結合

一部好的紀錄片,在内容上要尊重曆史,貼近史實,還要重視細節的再現和叙述。《長征》就是這樣一部良心之作。該片以全新的視角賦予了長征精神新的時代意義,宏大的曆史與細節的再現,真正實現了曆史傳承與“紅色”精神的和諧統一。

1.真實再現曆史場景,還原長征艱難險阻紀錄片《長征》立項之初,就從“以體驗還原曆史、以數據驗證奇迹”的創作理念出發,以實地體驗再現真實的曆史場景,力求還原和傳達詳盡的曆史真相。為了真實還原那段艱苦卓絕的曆史,制作方調動了攝制組的全部力量,兵分五路,分别趕赴陝西、四川、貴州等22個省份,沿着當年長征的足迹,驅車五萬餘裡路進行實地拍攝,堪稱一次車輪上的“長征之路”。

可以說,《長征》是衆多涉及長征題材中最具挑戰性、還原性的紀錄片之一。特别是第三路攝制組在通過長征最後一座4800米的大布雪山時,在高海拔的雪山上,即使是最簡單的日常活動都顯得異常艱難,而攝制組還要搬運接近200斤的拍攝器材,每走一步,拍攝人員都會面臨雙腳陷下去的危險。在如此艱苦的拍攝環境中,他們依然沒有退縮。雖然他們的身體在長途跋涉中早已吃不消了,可一路上聽着老一輩人口耳相傳下來的紅軍長征的故事,讓他們始終充滿着激情。紀錄片《長征》通過這些生動和嚴謹的曆史故事,将曆史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帶領觀衆真切感受紅軍所經曆的艱苦曆程,提升了觀衆的觀看體驗。

此外,制作組還特别組織了200多名武警官兵及民兵戰士,從體驗者的角度出發,穿越80年的時光來體驗真實的長征。他們從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生存層面出發,真實地感受到了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他們穿越沼澤、高海拔地區,挑戰自身體能的極限,從精神上深刻感受長征精神帶給自己的堅定信念。

2.聚焦典型元素,以細節展現曆史在以往衆多關于長征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有的以全景式的叙事結構為主,有的聚焦于典型故事呈現。而《長征》則是一部既關聯全景、又立足于長征曆史事件的大型紀錄片。一方面,在整體背景的展現方面叙事清晰。紀錄片《長征》宏偉壯觀,深入再現了紅軍長征的真實曆史,用史詩般的筆觸全景式地刻畫了湘江之戰、強渡烏江、穿越大草原等衆多長征途中的曆史事件。讴歌了紅軍戰士敢于挑戰自我極限,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聚焦于曆史事件的典型元素,利用小的細節來構築大的曆史。紀錄片《長征》将叙事的核心牢牢鎖定在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曆史事件上,通過長征途中所發生的一連串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元素,來體現該片的真實性。例如節目組精心制作的服裝道具,草鞋、幹糧袋、标語等看似普通,卻是還原曆史真相或貫穿全局的關鍵物件。正是因為對這些細節的重視,才更加真實地體現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史學價值。雖然曆史的細微之處常常被人忽視,但正是這些細節元素才能夠帶領我們走進這段曆史,去解讀曆史真相。正所謂是“細微處見真精神,平凡處顯不平凡”。

3.獨特的叙事,展現“結構”的藝術對于紀錄片而言,叙事的技巧以及結構的方式不僅是選擇和處理素材的方法,還是制作者表達自己對生活感受和認知的方式。可以說,叙事結構是制作者賦予素材意義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

紀錄片《長征》采取分集叙事的結構,以長征曆史為主線,以長征精神為靈魂,主題鮮明突出,叙事結構合理。例如,第一集《英雄史詩》與第八集《永遠長征》主要闡述紅軍長征勝利對于中國革命以及中國共産黨的偉大曆史意義和寶貴的曆史經驗,同時,還以國際視角生動闡述了長征精神在新中國建設以及改革時期的傳承和弘揚。第二集《路在何方》到第七集《百川歸海》則以長征曆史為主要内容,講述了長征途中的重大曆史事件和主要戰役,呈現那段經久難忘的曆史。

同時,采訪作為一種叙事手段,如果合理運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紀錄片的叙事性。紀錄片《長征》總片頭以長征親曆者及其後人的相關采訪展開叙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向觀衆展現過去和未來的時代變遷感,從而增強整部片子的表現力,這無疑是該片在叙事上的最大亮點。該片結合背景因素以及事件的動态過程,将采訪融入事件的叙述之中,共同承擔叙事的功能。

五、結語

長征作為革命戰争史上最偉大的史詩,它的成功猶如一座豐碑,光榮地寫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史冊之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紀錄片《長征》作為一部展示中國共産黨人精神的教科書,将長征精神同新的時代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生動闡述了長征精神新的時代意義。

(作者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責編:莎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