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綜藝節目的人文性
1.節目形式:塑人文之形
電視是視覺性的文化表達,隻有節目的展示形式與節目主旨之間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才利于觀衆體會節目所傳達的文化内涵。《朗讀者》就非常注重節目舞台的呈現效果:舞台表現形式充滿人文色彩,舞台背景為宏大的圖書館,主持人身後衆多圖書琳琅滿目,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阿根廷前國家圖書館館長博爾赫斯的那句話:“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應該就是圖書館的模樣。”節目中朗讀者在進行朗讀時,屏幕會展示出朗讀的文字内容,随着朗讀的進行,還會在相關文字标明下劃線,由此代替了枯燥的字幕,書本文化與朗讀文化無形之中便體現出來。
2.節目内容:造人文之骨
《朗讀者》專注于朗讀,更專注于人及其背後的故事。每一期節目都涉及一個主題詞,首期《朗讀者》選擇“遇見”作為主題,以表達《朗讀者》節目和觀衆的遇見。《朗讀者》的朗讀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詩歌、散文、讀本、書信、緻辭,等等。内容出處也是從古至今,從中國到世界各國,不同的朗讀内容,均圍繞同一個主題—“遇見”:遇見人,遇見人背後的故事,遇見生命,遇見人本精神。《朗讀者》所朗讀的内容,凡涉及曆史文化知識的,都會有相關專家進行點評,以助于觀衆對這些知識的深入理解,也讓大家更能體味到朗讀展示出的情感哲思以及朗讀人的真切感受。
3.節目宗旨:創人文之魂
電視作為大衆傳播的重要手段,其具備的一項基本功能便是大衆傳播的社會化功能,因此電視媒體承擔着傳播社會文化的責任。③人文綜藝,改善了文化的存在方式,改變了文化與大衆的融合方式,也引導了大衆文化的發展方向。《朗讀者》關注的是“人”及與人相關的情感經曆。節目從一開始,就将精美的文字同人生故事相結合,努力打造一檔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文化節目,滿足受衆的文化需求。如在節目中,翻譯家許淵沖即使已經九十多歲的高齡,依舊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在談到林徽因的《别丢掉》時,許先生竟熱淚盈眶。正是嘉賓樸實的情感表達與真實的人生經曆構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而讓《朗讀者》成為一檔極具人文氣息的節目:《朗讀者》的本心不在于朗讀,而在于通過朗讀,讓觀衆探索人生、感悟人生,體會到平凡人生中真實的美麗。
二、文化綜藝節目的創新性
1.以線下“朗讀亭”拉近距離
《朗讀者》節目組為了讓大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真正展示朗讀的人文情懷,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等多座城市設立了“朗讀亭”,普通民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字,走進朗讀亭進行朗讀。朗讀亭内部為獨立空間,便于人們情感的真實表達,之後節目組會選擇最暖心的故事參與《朗讀者》節目的錄制。從首都北京到江南杭州,從時尚之都上海到古都西安,朗讀亭每到一座城市,便成為點亮市民文化生活的一盞燈,吸引無數人前來朗讀。在匆忙的腳步中,大家走進朗讀亭,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撫慰心靈。朗讀亭的出現拉近了熒屏内外的距離,将節目與市民生活聯系在一起,将朗讀的人文情懷帶到每一個社會大衆身邊,并使得朗讀成為2017年最熱門的文化活動。
2.以人民群衆為創作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電視節目是為大衆服務的節目,理應以滿足人民群衆的文化需求為宗旨。以《朗讀者》為例,主持人董卿在節目開頭這樣說道:“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朗讀者》彙集了社會各界人物,探索朗讀者背後的故事,體味其百味人生。節目邀請嘉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故事,這可能是一次微小的幫助,可能是初為人母的喜悅,又或者是愛情的甜蜜、家庭的幸福,亦或是對興趣愛好的堅持,這些故事雖然平凡,卻為人們所經曆、所創造,反映的正是人民群衆最真實的生活,以及人們最真切的感受。
3.以情懷打動大衆
《朗讀者》邀請各界人士為朗讀嘉賓,增強了嘉賓的多元性。同時為每一期節目設定“主題詞”,将嘉賓的感受與大衆的情感連接在一起,增強受衆共鳴,拓寬受衆面。朗讀,本是一種較為小衆的文化活動,而《朗讀者》将着眼點放在朗讀的人身上,通過朗讀來展示每個人的故事,通過文字來表達内心的情感。走上《朗讀者》舞台的嘉賓,他們所講述的是一次次真實的人生經曆,或感恩、或愛戀、或祝福、或堅守,每個故事都直擊人的内心。《朗讀者》正是體現了當下最流行的兩個詞—走心、情懷。以情感打動大衆,深入人心;以故事闡述人生,展示情懷。《朗讀者》将文字與故事串聯起來,使文字之美、文學之美、情感之美這三個層次美的體驗為大衆所共同享有。《朗讀者》節目,不僅是走向文學性,更是走向人文性,走向人的情感與人生體驗。
三、文化綜藝節目的價值性
1.快時代向慢時代的回歸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發展使得大衆無暇顧及信息裡面所隐藏的真正有價值的内容,大家看似都是在獲取信息,而真正能夠消化融入的少之又少。《朗讀者》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節目的出現,将大衆帶入一個慢文化的時代。大衆開始逐漸欣賞并贊許節目所傳遞的這種文化美與文藝美,在娛樂化的新媒體時代紛紛停下腳步,靜靜體會文字的魅力。古有秀才吟誦萬千詩章,今有《朗讀者》品味古今名著。《朗讀者》使得大衆開始由“淺閱讀”向“深閱讀”、“碎片閱讀”向“精閱讀”轉變,節目中的朗朗讀書聲及其背後的故事,撫慰的正是大衆焦躁不安、四顧茫然的内心。2.滿足國民文化需求
近年來,我國文藝節目多以娛樂性較強的綜藝節目占據主要市場,雖然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與娛樂性,然而并沒有滿足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為大衆提供娛樂的同時,能否留下更多觸動人心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電視人探索的本質。文化的本質不在于娛樂,而在于内涵,在于精神文明的體現。《朗讀者》的出現,喚醒的正是國民對于高雅文化、精緻文化的追求。群衆的文化需求一直都存在着,缺乏的是具有正确引導性的優秀電視節目。當網絡紅人由“網紅臉”變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女時,當碎片化的閱讀開始轉變為朗朗的讀書聲時,國民文化需求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滿足。人們一直在渴求“詩和遠方”,《朗讀者》等綜藝節目正如一泓清泉,一步步将我們引向“詩和遠方”。
3.展示國民文化自信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一個觀點: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環境中的人,應該對其自身文化存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以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④長期以來,總有些人存在一種文化自卑感,覺得外來文化優于本民族文化。而當《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充滿中國元素的好萊塢影片打開世界市場的大門時,這些人才真正意識到,屬于自己的本民族特色文化才是值得驕傲與自豪的。當前,中央電視台制作播出的一系列文化綜藝節目,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媒體結合,讓傳統文化融入國民生活當中,不僅利于國民真正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是向世界展示我國國民日漸強大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四、結語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節目,真正做到了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做到了啟迪大衆、溫暖心靈。其節目形式與節目内涵,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實展現。大衆的文化餐桌固然要有《奔跑吧》、《歌手》等“大魚大肉”,但也更需要《朗讀者》等“心靈雞湯”。電視文化節目應繼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源泉,從人民群衆中獲得創作靈感,隻有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節目,才是文化節目常青的法寶。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②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微信公衆号):《5億人收看〈中國詩詞大會〉,央視文化綜藝節目再次走紅》。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頁。
④喬建等:《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責編:談媛媛)
2.精心設計的節目架構
《朗讀者》在知識性與娛樂性平衡中表現出色,而這種出色得益于節目架構的精心設計。《朗讀者》采用了雙舞台形式,在演播廳後方開辟了一個相對封閉的采訪套間,每個朗讀的嘉賓都會進入套間接受采訪。這種看似多此一舉的設計,使整個節目節奏不單一,充滿靈動。首先,相對私密的環境讓嘉賓獲得放松,在采訪中能夠敞開心扉,保證取得更好的節目效果。其次,采訪與朗讀延續存在于不同的空間裡,這就使得觀衆産生了某種間離心理,在心理上将嘉賓與朗讀篇章中的“朗讀者”既合二為一,又基于采訪和表演的不同狀态使區分開來,從而獲得一種别具風味的審美享受。最後,采訪間的實時大屏幕直播,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衆獲得一種直接參與的心理體驗,本質上完成了“窺私”心理的滿足,從而對朗讀對象産生了更為深層次的認同。另外,《朗讀者》并非隻關注了嘉賓的表現,演播廳的選擇讓現場觀衆的互動變得精彩紛呈,使節目表現形式多樣。篇目朗讀開始前,各大高校的學者教授的“旁白”解讀增加了節目的可讀性與學術性。在第一期介紹許淵沖先生的串場中,采用了一個舞台劇的形式,讓穿着中國昆曲服飾的演員說英文台詞,而讓莎翁經典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女主角說中文對白,借此展現許淵沖先生“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的成就,節目如此用心的策劃和設計,表現了對許淵沖先生的敬重,也使得《朗讀者》節目綜藝特征得到充分地發揮。
3.全方位的舞台設計和節目包裝
《朗讀者》的舞台設計和節目包裝可圈可點,打破了受衆對于文化類欄目時長較短、背景單調的固有印象。在舞台的選擇上,《朗讀者》的圓形舞台略高于觀衆席,起到了更全面更突出展示朗讀者形象的作用,也能夠有效地引導現場觀衆集中注意力。舞台背景選擇了類似于中世紀歌劇院的布局,二樓做了許多包間,使舞台具有劇院感、年代感,為觀衆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觀看氛圍。燈光的布局中,借鑒了《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同是單人展示節目類型的燈光方案,采訪間的燈光設計和朗讀時的追光設計,營造出不同的審美環境,強化了觀衆的“沉浸式”體驗,提升了整個節目的質感。在節目的片頭設計中,書架上擺放着中外文學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家佳作。清風吹過,印有朗讀者的紙張上,出現了《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高粱》、《子夜》、《家》、《四世同堂》、《論語》、《唐詩三百首》的内容,随後是全國各地人們進入朗讀亭朗讀的情景,給觀衆一種書香拂面的強烈感受。
三、精心傳播
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觸手可及的信息獲取方式與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正在侵蝕着人們閱讀的習慣。當網絡綜藝不斷侵蝕電視綜藝的市場份額,《朗讀者》的出現展示了互聯網時代電視綜藝節目強勁的活力,為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與疊代提供了創新的樣本。
1.靈活多變的節目收看形式
在互聯網傳播的熱潮下,在媒體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的時代趨勢下,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應該熱情擁抱互聯網,不能“談網色變”,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速、病毒式的傳播方式,為電視節目推廣宣傳服務。《朗讀者》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利用網絡宣傳途徑,通過一系列的短視頻在朋友圈裡的大量轉發,形成熱點話題,激發了人們觀看《朗讀者》的欲望。另外,《朗讀者》每個嘉賓朗讀時間均在10分鐘以内,加之采訪不過20分鐘,能夠分割成小視頻分享轉發,且舞台設計單純,節目形式也不繁複雜亂,也不妨礙小屏及數據流量用戶觀看。恰恰是因為《朗讀者》小視頻的口碑營銷,才使得《朗讀者》能夠迅速打開收視市場,獲得現象級的社會反響。
2.新型推廣互動模式
相較于網絡收看一對一的形式,電視媒體是合家歡的收看方式。《朗讀者》以優質的節目内容,打破了網絡媒體的分衆局限,赢得了全年齡段的觀衆收視好感,使被網絡侵占了大量家庭時間的觀衆,再一次舉家坐在電視機前享受家庭集體收視的快樂時光。《朗讀者》互動模式不再是簡單的“搖一搖”、“掃一掃”,其互動模式的層次與方式更加多元,且充滿了家庭成員之間溫情與感恩。此外,《朗讀者》“朗讀亭”線下模塊這種創新的物理“彈幕”,創新了傳統的電視綜藝類節目的推廣互動模式。
四、結語
《朗讀者》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消費主義觀念影響不止的當下,人們依然有着精神文化的強烈需求。《朗讀者》的熱播,順應了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潮流,體現了節目制作者清醒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作為一檔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赢的成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對于培養受衆标舉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禮敬文化經典、推動閱讀回歸、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作者單位:黃岡師範學院新聞中心/責編:王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