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影視劇産業發展迅猛,資本的逐利本性使行業進入“戰國時代”:原創電視劇數量繁榮的同時,“大IP”、“高片酬”、“小鮮肉”、“成品時間過短”、“有高原,沒高峰”等亂象叢生,令不少創作者“痛心疾首”。近日,由浙江東陽星座魔山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青年霍元甲》熱播,為亂象叢生的行業提供了“破題”新方法。
“以真功夫為核心、霍元甲奮鬥曆程為載體,呼喚愛國情懷”的優秀功夫題材電視劇《青年霍元甲》,以全新視角诠釋了青年霍元甲的“逆襲”之旅,以質樸平實的技巧另辟蹊徑,用“真功夫”扛起一部劇,創造了2017年開年大劇收視第一、全網收視破三的佳績。
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淵源以及自身的多重理性文化價值,為該劇的出現并引發強烈社會反響提供了充分依據。劇中,迷蹤拳功夫文化的傳承者霍父,信奉不主動出手、不欺負弱者的武者道義,堅守和秉承的儒家傳統倫理文化價值觀鮮明而突出。這對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仿佛是一種無聲的責問與糾正。
《青年霍元甲》凝結了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強烈期望大國崛起的呼籲和隽永的人文情結,緊扣觀衆心理和文化訴求,引發了大衆對功夫文化的重新審視。該劇“羸弱的霍元甲,站起來!”的定位,與不屈不撓、執着追求的精神内涵不謀而合。當今中國在國際地位雖雄起,可是列強仍虎視眈眈,邊緣政治局勢箭拔弩張。青年霍元甲代表着新一代青春熱血精神的召喚,也是民族的魂魄。該劇既表現了時代精神,又兼顧了文化傳承的使命,以自覺追求藝術性和思想深度為特點和旨歸。
《青年霍元甲》匡正了“功夫”的核心概念,明确“功夫”是指武術、武功本身,而不是表演與特技制作。在實踐中,“新功夫劇”與以往武俠劇本質上的不同,就在于以真實功夫的展現取代前者的“表演”。此外,都曉導演借鑒了香港動作片風格中的建構性剪輯這一重要技巧。根據波德維爾的解釋,建構性剪輯指的是“将一個動作分解成許多碎片,每一碎片都以獨立的鏡頭呈現,然後觀影者從這些細節中,将片段建構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動作片中,建構性剪輯這一看似與表現真實的打鬥相違背的信條被創作者廣泛采納,并以此建立自己的風格,胡金铨便是最典型的代表。時至上世紀70年代末,即使以展示打鬥過程全貌為看點的功夫喜劇,在處理動作場面時,仍在用建構性剪輯這一技巧制造特定的藝術效果。
都曉導演曾經創造收視奇迹的《少林寺傳奇》系列首開先河,突出真功夫為“一劇之本”,回避了宏大的叙事法則,合理地減少了懸疑戲與感情戲。此次《青年霍元甲》将特征鮮明的“新功夫劇”理念再次推向巅峰。有别于當下過分依賴電視化所營造的高科技手段,演員即使不會功夫也能夠在屏幕上呼風喚雨,“新功夫劇”立足于現實,用真功夫挂帥,重點描寫功夫人的力量與意志,以及懲惡揚善的道德風貌,撇開了對宿命的敬畏及對某些神秘自然力的盲目崇拜,以此祛除了武俠題材作品中的奇幻色彩。
在西方國家對動作片的數字特技制作投入日益走高的背景下,都曉導演開創的中國特色“功夫劇”,帶着一種民族文化的體溫,呈現出質樸而雄勁的中華力量;熱血的愛國情懷和現實主義的叙事手法渾然天成,呈現出雄渾凝重、壯麗絢爛的史詩風格,因而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青年霍元甲》的熱播符合當今大衆文化的潮流、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的方針,迎合了厘清方向、守穩底線、把握中心的電視劇行業新思路,填補了當前文化市場對中國武功文化宣揚的缺失,彰顯了務實的功夫劇創作初心。
(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