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年代背景為禮儀服飾提供依據
《琅琊榜》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原著是一部架空曆史的作品,在改編成電視劇時被賦予了曆史背景—劇中故事起始于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南梁大通年間。大通是南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年号,蕭衍是南梁的開國皇帝,劇中的梁帝蕭選與他有相似之處。比如,曆史記載蕭衍是篡位登基,有一位名将陳慶之率領部從為他橫掃千軍;在《琅琊榜》中,蕭選也是奪位登基,同樣有得力幹将林燮為他效力。但二者也有不同之處,比如與林燮不同的是,陳慶之并未遭梁武帝誤解,也未被奸人所害。至于梅長蘇這個“麒麟才子”形象的設定,在其身上能找到跨宋、齊、梁三朝的博物學家陶弘景的影子。與“江湖人物”梅長蘇以客卿的身份為梁朝皇室出謀劃策相似,陶弘景與梁武帝交往甚密,後者常向其咨詢國家大事,故而時人稱陶弘景為“華陽隐居”的“山中宰相”。不同之處在于,劇中的梅長蘇不擅武藝,而曆史上的陶弘景“便馬善射”。簡而言之,雖然有真實的曆史背景,但電視劇《琅琊榜》無論人物還是故事設定都存在大量的虛構。
古代題材電視劇如果沒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劇中的禮儀和服飾設計就沒有了依據。因此,《琅琊榜》有了可參照的年代背景,便可在禮儀和服飾等方面參照當時的曆史和文化傳統進行創作。隻有将與曆史所對應的傳統文化細節融入劇中,才能把觀衆帶入故事情景當中。正如擔任《琅琊榜》禮儀指導的張曉龍所說,一部戲要抓住觀衆很難,但讓觀衆因為一個小細節的疏忽而跳出來卻非常容易,因此在細節上盡量尊重曆史尤為重要。②
二、以禮儀塑造人物、折服觀衆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甯。”(《荀子·修身》)古人如此看重的禮儀,無疑應是古代題材影視作品靈魂的一部分。對日常禮儀的展現是《琅琊榜》精彩情節之中的點睛之筆,不但使人物和畫面更加立體化,更引發觀衆對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共鳴。
該劇在禮儀呈現方面的嚴謹為觀衆稱道。劇中人物在見面時都視場合而行相應的禮,不少觀衆正是通過觀劇方知拱手禮原來男女有别。而劇組的用心遠遠不止于此,張曉龍在指導演員的禮儀時,注重将角色性格和背景的刻畫融入舉止當中。在他眼中,禮儀不是一部作品的點綴,而是側面反映人物内心活動和文化涵養的明鏡。③比如,在梅長蘇這個角色的塑造上就結合了君子“九容”,用儀表體現主角的人物特征。九容包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在主演胡歌的演繹下,觀衆所看到的梅長蘇舉手投足和眉眼神色間都透着君子的浩然正氣。再以妃嫔行禮為例,以醫女身份入宮的靜妃性格溫婉,行禮時舉止端莊;越貴妃頗有心計,她的行禮則顯得嬌俏妩媚。
除了對日常行禮嚴加推敲之外,《琅琊榜》對重大儀式中的禮儀展現也細緻入微。劇中太皇太後葬禮上的一些細節,引起了觀衆對古時葬喪禮儀風俗的好奇。在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的皇家葬禮的确非常隆重。在秦漢時期,皇室貴族在先秦“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之上又發展出更加繁複的葬禮制度,南北朝時期的葬喪習俗也基本沿用這套制度。④劇中梁帝和衆皇親在葬前之禮上跪地擊掌的鏡頭尤為震撼,這體現的是先秦儒家經典《周禮》所記載的“九拜”中的“振動”,即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經由太皇太後的喪事,《琅琊榜》對古時的居喪之禮也有多重展示,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秦漢的居喪之禮講求在還未下葬時要“居服舍”,南北朝時期也繼續提倡;由于這一曆史時期的喪禮制度嚴格,因此有許多人弄虛作假。如在劇中,衆皇子為太皇太後守靈期間本應禁食,但東宮太子和譽王二人卻偷偷吃了藏在袖中的點心。相比之下,靖王堅持不食,隐藏真實身份的梅長蘇也在蘇宅默默戒齋。在中國古代,晚輩如被發現有違背居喪之禮的行為,會被視為逆禮,甚至會因此受到處罰。劇中,太子在喪期于殿内莺歌燕舞,犯了大忌,這也是他不久後被廢黜的直接原因之一。
當然,《琅琊榜》對于禮儀風俗的展現并不追求完全的“曆史正确”。張曉龍指出,他的工作是在尊重曆史的前提下進行創作,并非完全還原曆史真相。⑤主創們希望通過作品表現中華禮儀之美,以吸引更多有内涵、懂得欣賞、渴望了解傳統文化的觀衆,讓人們在觀劇的同時能夠有所收獲。在這一點上,《琅琊榜》确實也做到了。
三、以正衣冠展現服章之美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在古人眼中,中國的禮儀和服飾共同組成了“華夏”二字,可見衣冠較之禮儀具有旗鼓相當的地位。古代漢族的衣帽不僅樣式種類繁多,穿戴方法亦非常講究。如今不少年輕人開始關注漢服,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穿法和演變,甚至很多古代題材的電視作品中也常出現戲服穿法不對或戲服紋樣不符合年代特征等舛誤。《琅琊榜》制片人侯鴻亮認為,既然要傳遞傳統文化,就要讓觀衆看到想象中古人的樣子,在服飾道具方面要嚴謹。⑥例如《琅琊榜》中所有人物的服裝都無一例外地前襟向右,根據身份不同有所區别的玉飾也都依照“男左女右”的原則分别佩戴在角色身前,而非身側。除此之外,南梁所屬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強調“等級鮮明”和“衣飾奢麗”,為了展現這些特點,劇組也是下足了功夫。
在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身份不同,皇室貴族佩冠、冕、弁,百姓則戴帻,而其中貴族的官帽又依等級分化為多種。以劇中梅長蘇的手下為例,黎綱、甄平和童路同屬江左盟,但黎甄二人是赤焰舊人,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童路則是平民。因此黎綱和甄平都戴發冠,而童路戴巾帻。除此之外,劇中人物的發冠因身份和年齡的不同而分别采用了不同材質和樣式。同為皇子,太子被廢黜前所戴發冠和譽王着便服時搭配的發冠都鑲有翡翠或配有祖母綠,盡顯華貴;相比之下,靖王多數時間所戴的銅質發冠雖然制作頗為精美,但除去一顆石珠外并無其他裝飾,佩戴者的清廉得以凸顯。到了南北朝,官吏的冠也逐漸被巾帽取代,士庶的烏紗帽在這個時期出現。⑦劇中,高公公戴的漆紗籠冠,是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帽式;戶部尚書沈追的官帽蒙有烏紗,帽式是秦漢沿用下來的梁冠。
在《琅琊榜》中,不但男性角色的冠和帻能夠體現其身份地位、暗示個性作風,女性角色的發飾也是根據人物身份精心設計。南北朝時期漢族的婦女飾物已十分多樣,并因與外部頻繁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響。劇中,霓凰是雲南王府的郡主,她的頭飾多為銀質,與石珠、玉珠搭配,具有南方民族特色。皇後和越貴妃地位尊貴,頭飾由金制成,奢華非常。靜嫔在被封為貴妃之前,因為地位較前二者相對低微,其發飾精美而不奢,有時僅以碧玉翡翠裝飾頭發,襯托出其清雅脫俗。
魏晉時期道學和玄學盛行,人們在服飾上崇尚仙風道骨,愛好寬松的大袖寬衫。《琅琊榜》中的漢服雖然沒有完全還原南北朝風行的樣式,但寬大舒适的設計理念被融入其中。那一時期的服飾增強了尊卑有别的特征,不同等級的人所着服飾在制作、面料、綴飾和顔色等方面都有嚴格區分。一般服裝顔色越深,着衣人的地位越高,隻有皇帝的服裝可以是純黑色。因此在劇中,除梁帝着黑龍袍外,其餘貴族的服裝都采用了其他顔色。梅長蘇最初以“草民”身份進京,身穿棉麻布料的白衣,與宮中皇親衆臣用綢緞制成的錦衣華服形成鮮明對比。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文藝工作者“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⑧的責任所在。電視劇《琅琊榜》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成為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成功範例。古代題材電視劇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着天然優勢,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個細節、鑄造每一部作品,應該成為更多古代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追求。
注釋:
①王志豔:《“中國版權金獎”樹立行業典型版權産業前景廣闊》,http://news.xinhuanet/politics/201612/07/c_129394223.htm。
②趙楠楠:張曉龍《琅琊榜》禮儀指導外還有制片夢,《京華時報》,2016年3月14日。
③⑤卞文超:張曉龍:創造了一個新的“工種”,《大衆日報》,2016年1月8日。
④⑦周耀明、萬建中、陳華文:《漢族風俗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漢族風俗(第二卷)》,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280頁。
⑥趙楠楠:屬于處女座的劇是如何煉成的,《京華時報》,2015年10月26日。
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作者單位: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責編:談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