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視劇現實主義品格的媒介優勢
受到“文以載道”理念和“興觀群怨”詩教的影響,關注和介入現實是我國文藝的一貫傳統。盡管現實主義的概念本身取自西方文藝理論,但現實主義在我國有悠久和深厚的傳統。在漫長的古典歲月中,詩與文作為傳統文藝核心形式擎起現實主義旗幟,留下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宣言。曆朝曆代反對纖巧绮糜、泥古僵化風氣的批評之聲不絕。及至新文化運動後,在“啟蒙與救亡”的迫切現實需要下,叙事藝術直接表述現實的文體優勢展現出來,小說成為20世紀中國文藝最重要的文學類型,被超常賦予介入現實的社會功能。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創作思想指導下,小說占據着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實主義的文藝主陣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電視機開始在城市中普及,并快速向農村延伸。比起小說以文字符号為中介的私人閱讀,電視劇具有認知門檻低、收看便捷、可多人同步收看等傳播優勢。與小說相比,依托電視媒介電視劇具有承載現實主義的天然優勢,一躍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叙事文藝形式。首先,電視劇更能直觀呈現人物和事件。“電視就其根本而言是現實主義的媒體⋯⋯電視被看成反映世界的一個窗口或者反射我們自身現實的一面鏡子”。①其次,電視高度融入現實生活環境。電視劇的聲音和畫面能成為日常生活的背景和談資。再次,電視觀看能夠組織家庭行為,鼓勵家庭成員集體觀看。同時從小說自身的發展看,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現實主義創作受到了巨大沖擊。1980年前後,當代西方的批評方法陸續被引入并迅速應用到創作實踐中,小說開始了形式自覺,作家普遍追尋自我獨特性。“‘表現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藝術觀念發生整體性位移,文學創作的‘現代性’特征愈加鮮明”。②與其在現實主義領域和更為直觀的媒介競争,不如充分發揮文字主觀想象的優勢,探索小說在語言風格、表現形式及表現對象的多種可能性,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商業消費浪潮及其他新興文藝形式的夾擊下,小說退守自身的姿态更加明顯。
20世紀80年代,電視的普及不僅沖擊小說,也影響到電影創作。電影盡管也是直觀呈現人物和事件,但是電視能夠直接融入日常生活環境,具有收看的便捷性。電視連續劇憑借長度優勢能夠遊刃有餘的從容展現現實,并且電視劇收看是免費的。1995年,好萊塢分賬大片《阿甘正傳》《獅子王》等進入我國,将人們重新帶回電影院,直接引發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加速發展。随後中國電影市場回暖,到2015年票房突破440億,穩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複興初戰告捷。檢視中國電影的複蘇,直接受到美國商業電影的影響,中國電影形成由商業電影絕對主導,主旋律和藝術電影弱勢共存的格局。中國商業電影興起與現實主義創作在電影創作中的式微形成了鮮明對比。首先,中國電影複興從每年配額引進好萊塢大片開始,這些影片從精神功能、創作題材到表現手法等多方面都呈現出與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不同的特征;其次,類型化成為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主動選擇。中國電影對于類型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情節和風格的模式化,常用類型肢解現實。再次,受好萊塢大片影響,中國商業電影追求奇觀化視覺效果。奇幻、玄幻、冒險、動作等非現實主義題材得到中國商業電影的青睐。發掘大銀幕在視聽觸方面的感官潛力而不是開掘現實深度和廣度成為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商業電影的核心追求。最後,娛樂化而非燭照現實的人文情懷作為中國商業電影的主要價值追求,導緻其更在乎的是好玩的故事而不是典型化的故事。
二、電視劇堅守現實主義的媒介責任
電視劇與網絡劇的融合與競争是當前電視領域的核心事件之一。在節目多屏傳播的時代,由于播出渠道不同,電視劇和網絡劇更重要的差異在于媒介屬性不同造成的定位差異。電視是傳統大衆傳播媒介,傳播重心更靠近傳播者一端,電視劇的傳播者是作為國家媒體的電視台,因此電視劇有更強的責任意識和精英意識。網絡特别是移動網絡更靠近受衆一端,是受衆驅動的媒介,具有私媒體、群媒體和青媒體的屬性,即私密化、社交化和年輕化。因此網絡劇在尺度拿捏、審美追求、類型選擇等方面會更注重迎合青少年受衆需求。定位的差異直接帶來媒介責任的不同。
1.電視劇堅守現實主義的審美責任
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要求表現典型環境裡的典型人物。“典型”就意味着審美責任。既要洞察時代發展規律和人情百态,還能提煉出包含本質和共性特征的真實環境和生動人物,再恰當運用影像化手段表現。顯然,“典型化”過程必然為精英的審美能力和責任主導。電視劇由傳播者主導的媒介特性是其精英審美能力和責任的基本保證。國家廣播電視行政部門作為管理主體對電視劇創作進行政策引導和扶持,并作為審查主體對電視劇立項和播出嚴格把關;代表地域形象的電視台作為播出主體必然認真選擇安排電視劇播出。網絡劇主要由受衆驅動,受衆口味影響和制約網絡劇生産和播出,審美責任主體很難落實。從國外網絡劇發展看,網絡劇創作呈現無主化特征,常常由受衆集體參與編劇;重視用戶體驗的商業視頻網站作為審查和播出雙重主體主動把關意識不強;同時,為了配合受衆零散時間消遣式觀看習慣,網絡劇審美外觀多呈碎片化、微觀化和平面化特征,拒絕深度和完整的創作姿态與現實主義典型化的要求南轅北轍;網絡劇審美取向嚴重依賴青少年受衆口味,穿越架空、懸疑燒腦、二次元超能力、偶像與絲等非現實主義内容更容易受到青睐。未來網絡劇應在堅持法律道德底線前提下,鼓勵草根原創和大膽試驗,實現創作主題、美學風格、表現手法、品位層次多元化,從而以自身獨特的審美品格在與電視劇的融合競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電視劇堅守現實主義的社會責任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直面現實生活、表達現實訴求、具有社會擔當的現實主義作品都為受衆需要并得到廣泛認可。近年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的劇目大部分是現實主義電視劇,如《媳婦的美好時代》《馬向陽下鄉記》《平凡的世界》《歡樂頌》等等。由于媒介屬性不同,相比網絡劇,電視劇更有堅守現實主義的社會責任。從受衆角度看,網絡劇受衆年齡偏輕,因此奇幻、仙俠、玄幻、青春偶像等非現實主義類型受到更多追捧;電視劇的受衆年齡分布更廣,整體閱曆更豐富,對現實主義作品需求更強。從文藝功能看,由于媒介間屬性的差異,網絡劇由于網絡私媒體和青媒體特性偏重娛樂功能,電視劇則要更強調求真求善的價值引領責任。電視劇高揚現實主義精神,揭露社會矛盾、反映社會問題不是為了情緒發洩和炒作吸睛,而是為了正視和解決矛盾;表現生活與人性之美,不是粉飾和架空現實,而是溫暖社會傳遞前行的能量。就目前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題材網絡劇看,在現實主義追求上,網絡劇更看重現實的新鮮度、現實表達的個人立場和社會現象泛泛呈現;而受到觀衆充分肯定的大量電視劇則更注重現實的廣度、深度和新鮮度在作品中的立體體現,更看重國家和公共立場,更着力追問現象之後的本質。
三、電視劇對現實主義傳統繼承與創新
依托電視這一高普及率的直觀視聽媒介,電視劇具有繼承和發揚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媒介優勢;從現實題材電視劇年播出比例長年超過50%的實績看,電視劇具有現實主義數量優勢;從2013年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設立“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專項資金”,評選原則體現鮮明政策導向,重點向現實題材和公益題材傾斜,憑借政府對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引導和扶持,電視劇具有現實主義的政策優勢。自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中國電視劇還形成了現實主義内容優勢。“我國電視劇之所以取得這樣大的發展成就,⋯⋯立足本土文化,為老百姓提供健康娛樂。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現實生活和承載主流價值”。③中國電視劇盡管精神追求、題材選擇和表現手法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但是現實主義一直是重要創作紅線,成功摸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發展道路,積累起現實主義創作民族經驗。
1.緊貼我國國情民意,現實題材分類多樣并不斷發展
中國電視劇的題材分類沒有照搬美國成熟模式,而是根據曆史和現實國情及觀衆的接受習慣,在20世紀80年代就确立了重大革命曆史、都市、鄉村、軍事、曆史、知青、公安及人物志幾個題材大類。其中現實主義題材廣泛覆蓋都市、鄉村、知青、公安、人物志和軍事題材中的絕大部分。湧現出了《赤橙藍綠青藍紫》《籬笆女人和狗》《便衣警察》《蹉跎歲月》等現實題材代表作品。20世紀90年代以後,改革步伐和社會轉型加快,社會實踐領域迅速拓寬,新興事物和觀念層出不窮,現實題材電視劇緊跟時代要求,既有題材不斷交叉和細分,新題材不斷湧現。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都市生活空間、形态和内涵不斷變換,都市題材細分出青春言情、家庭婚姻、職場拼搏、直擊改革和涉外生活幾個主要亞類型;公安題材細分出反腐、警察倫理和刑偵幾個亞類型;鄉村題材細分為家庭生活、改革及打工族等亞類型;軍事題材開辟了反映當代軍人風貌的新領域,《士兵突擊》《火藍刀鋒》是優秀代表。本土方言劇和兒童劇兩個新類型也加入到現實主義題材陣營中。現實主義題材是當前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主要題材。
2.以“家庭”為切入點透視解讀時代風雲和人情世态
家國一體的儒家倫理觀早已内化為民族的情感無意識,家庭不是單純的社會組織單元,更是中國人的情感皈依。受此影響,我國現實題材電視劇往往采取以小家庭的悲歡離合透視時代風雲和人情世态的創作手法,對曆史、社會進行倫理化呈現,這既吻合民族審美心理,也能得到“以小見大”傳統叙事技巧的支撐。《渴望》正式開啟了曆史倫理化書寫的現實主義模式。故事講述從20世紀60年代初直到電視劇拍攝時的90年代初幾十年間幾戶家庭間的情感糾葛,用家庭傳記梳理宏大的建國史,以人倫之愛撫慰民族創傷記憶,釋放曆史焦慮。之後《金婚》《父母愛情》《溫州一家人》等作品延續了這一作法。《媳婦的美好時代》《老大的幸福》《守婚如玉》等電視劇不是從曆史縱軸線上,而是采用現實橫軸,從婆媳、夫妻、兄弟姐妹等不同角度聚焦當前複雜社會現實、社會心态及人際矛盾在家庭關系中的折射,盡管過程艱辛曲折,主人公始終用善良、熱忱和樂觀面對矛盾、争取幸福,為時代和觀衆留下美好的啟迪。
3.以“現象”和“事件”為主題快速回應社會發展新趨向
社會發展新趨向能快速地在電視劇裡得到表現,這既是中國電視劇現實主義的特色,也是中國電視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重要體現。中國現實主義電視劇能夠成為生動記錄中國發展道路的影像日志,這與美國電視劇主要圍繞既定類型進行生産的方式截然不同。“在當代中國的大曆史當中,(電視劇)扮演着風标、晴雨表和記憶标識的角色,這個特征,一直延續到今天”。④1991年《外來妹》、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1994年《情滿珠江》、1995年《洋行裡的中國小姐》都曾轟動一時,這些劇目分别回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南下打工熱、出國熱、改革創業熱、白領階層興起,從鄉村到城市,從大陸到境外,曲折與交鋒、機遇與失落,夢想與迷茫,四部劇目連串起來可以大緻描繪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壯闊與激蕩。新世紀以後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繼續回應社會新的發展趨向,2015年《二胎時代》正是對2014年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實行單獨二胎政策的回應。2016年《女不強大天不容》是對當下傳統媒體艱難轉型的現實思索。
4.以“問題”和“話題”為核心展現當代生活複雜與困惑
“問題劇”和“話題劇”是中國電視劇現實主義的又一重要創新,問題”和“話題”是社會前進中的輿論回聲、船後餘波,既是社會熱點,也是淚點和痛點,能引起受衆廣泛關注和認可。這類電視劇焦點小而集中,往往能切中時弊,體現了現實主義人文關懷。2008年《奮鬥》在當時日益夢幻化的青春劇創作風氣下,另立潮頭聚焦80後青年人充滿現實觸感的情感和事業經曆與困惑;2009年《蝸居》引發社會熱議,電視劇涉及百姓普遍關心的高房價問題,也沒回避現實存在的“小三”問題。從近年的創作看,《虎媽貓爸》在教育日益受重視的背景下聚焦子女教育方式方法問題。《老有所依》在銀發社會到來之際聚焦養老問題,2016年《歡樂頌》依據當前社會分層的客觀現實和青年審美趣味,選取了五個背景、經曆和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主角,講述她們不同的奮鬥曆程和人生哲學,播出後即成為社會熱門話題。
四、結語
當前電視劇現實主義創作與其他叙事藝術形式一樣面臨全方位挑戰。現實主義創作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存在錯位,由于創作者在才、膽、識、力等不同方面的欠缺,導緻現實主義開掘的深度、廣度和精準度不足。傳統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精神、題材與創作方法的三統一,而當前三統一的合理性卻不斷受到質疑。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精神與題材三者能不能各自單獨構成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創新發展等問題引起廣泛争論。有溫度和力度的現實主義作品總是為時代和受衆需要,與其他叙事文藝形式相比,電視劇在現實主義創作上具有媒介優勢、數量優勢和政策優勢,承擔着現實主義的審美責任和社會責任,多年摸索也積累和總結出符合民族審美心理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挑戰與機遇并存,電視劇現實主義創作應不斷調節時代準芯,在新的創作趨勢、競争态勢和媒介形勢下不斷充實和磨砺現實主義品格。
基金項目:2016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融媒體環境下文藝跨媒介傳播研究”(2016QNCB61)
注釋:
①[美]約翰·菲斯克著,祁阿紅、張鲲譯:《電視文化》,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2頁。
②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頁。
③唐志平:反映現實生活承載主流價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訪談,《當代電視》,2014第2期,第5頁。
④宋強、郭宏:《電視往事—中國電視劇五十年紀實》,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
(作者單位: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責編:王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