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誠心、匠心成就好作品

誠心、匠心成就好作品

時間:2024-10-30 10:54:40

2016年,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湖北廣播電視台聯合制作了十四集系列人文紀錄片《荊楚社科名家》,紀錄了十三位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的大家風範。我們承擔了第九集《夏振坤:一切為了中國的現代化》的編導任務,回顧創作過程及台前幕後的細節,至今仍然心潮澎湃。夏振坤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他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在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諸領域均有突破和建樹。夏老把個人的學術追求與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始終秉持一切為了中國的現代化的治學目标。拍攝該片時,夏老已是89歲高齡,可他還在思考、寫作。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懷着深深的敬意努力呈現夏老的家國情懷,展示他多彩的人生經曆,力求在屏幕上還原與一位生活中同樣血肉豐滿、興趣廣泛、真實可信、親切感人的夏老。

一、采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016年4月,接到選題後,我做了大量的文案,并拟好采訪提綱、拍攝計劃。但負責聯絡的同事說,夏老不願接受采訪,表示已經退休多年,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我沒有放棄,找來夏老電話,多次和他溝通,并把系列片中之前已經完成的其他荊楚社科名家的片子寄給他看,告訴他,節目基調是平實客觀的,側重人文、曆史的觀照。

5月的最後一天,夏老終于同意接受采訪,可隻給半個小時的時間。懷着一份忐忑,我們攝制組如約來到夏老家(我們帶了設備,但不敢帶進夏老的家)。在客廳坐下後,我們和夏老開懷暢聊。因為事前閱讀過大量關于夏老的資料,也搜集了許多著名學者及媒體對他的評價,甚至對他的著作進行了核心觀點摘要。當夏老聽到我們居然熟稔他著作中的精彩段落,說得出錢學森等人對他的評價時,非常激動,一下打開話匣子,興趣盎然說起他的學術觀點、文革中受到批判時的困惑、在勞動改造期間怎樣逃進棉花地裡看書等。一轉眼,兩個小時過去了。夏老并沒有要結束談話的意思,他走進書房,拿出當年的珍貴信件、他的書法作品集、鋼筆畫畫冊送給我們。一看氣氛這麼好,我乘機提出采訪拍攝的請求,夏老爽快地答應了,還風趣地問:你們的機器呢?沒機器我們怎麼拍?我們趕緊回答:“機器在車裡,沒征得您的同意我們不敢拿呀。”夏老爽快地笑起來,那笑聲,至今還回蕩在我的腦海裡。

近4個小時的采訪,拉近了我們與夏老的情感,進一步理清了夏老的學術經曆和研究方向,為下一階段的拍攝奠定了基礎。通過這次采訪,我的體會是,編導一定要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念,在接觸采訪對象前要做足準備工作,如果沒有锲而不舍的聯絡,沒有深入研讀采訪對象的著作,沒有發自内心的尊重,拍攝不可能順利。

二、拍攝:挖掘細節,跟蹤拍攝

細節是人物紀錄片的亮點。真實的細節能夠再現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每次采訪拍攝中,我們都特别注重發現和挖掘細節。

1.情感的引爆點:夏老和夫人的愛情。再次聯系夏老,已是一周後,得知夏老夫婦即将去北戴河療養。我們決定趕在夏老夫婦出發前,完成家中場景的拍攝。這次主要拍攝夏老寫字、畫畫、看書等鏡頭。讓人驚喜的是,之前一直不願意面對我們鏡頭的夏老夫人萬老師,不僅接受了采訪,還講述了夏老和她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使我們得以拍攝出鮮活的畫面。

上次的拍攝讓我們了解了夏振坤的學術方向和學術成就,這一次的拍攝就讓我們了解和記錄到一個學者的情感。這樣一來,這個人物就立體豐滿、有血有肉有魂了。

2.細節的呈現:紀錄片開場的确定。7月初,夏老這集的文稿出來後,編導團隊覺得開篇就進入“中部崛起”内容有點生硬和突兀,顯得大而空。思考之後,我提出來:能不能從夏老玩微信的細節開場,因為有關拍攝事宜,我一直是和夏老用微信溝通的。雖然現在老年人用微信不稀奇,可一位89歲的老人玩微信還是挺新潮的。編導團隊非常贊同這個提議,認為這真正體現了夏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通過這兩次深入采訪,我體會到紀錄片制作挖掘細節的重要。編導在采訪過程中如果注意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的情感互動,激發采訪對象内心的聲音,就能捕捉到最有價值、最能體現真情實感的重要細節。

三、結構:傳奇經曆,紅線串珠

夏老的學術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28年到1952年,夏老經曆了多災多難的舊中國和新中國的誕生,在大學裡逐漸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二是1953年到1983年,夏老研究生畢業到文革結束,他雖多次被下放農村,但仍提出了“三維農業”結構模式和12類具體的農業發展模式;三是1984年至1996年,夏老面臨工作的選擇,在湖北省科委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之間,他選擇了相對清貧,但可以安心做學問的社科院,曆任副院長、院長之職,這期間,他将發展經濟學作為學術研究的重點。

夏老學術人生的三個重要階段折射出我國當代社會的曆史進程,也成為我們構建全片的重要線索和結構性框架。

第一階段是夏老學術選擇的現實根源。我們選取了幾個重要節點(夏老的出生、中學、大學、入黨、戀愛),概述了夏老第一個重要人生階段。用夏老的話說就是,“我來自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出身貧寒,童年喪父,飽嘗國破家亡、颠沛流離之苦。我自幼就萌生了救國興邦的強烈企望。”

第二階段是夏老構建農業經濟理論的關鍵時期。我們重點選取了夏老的下放生活和農場實踐,因為這兩個重要經曆為他重構和創新農業發展理論提供了現實依據,他提出的“三維農業”結構模式和12類具體的農業發展模式,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提出的“農工商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等觀點,直到今天對于中國農村的發展仍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夏老豁達樂觀,對長達8年的下放生活,他輕描淡寫,甚至津津樂道于他在田間地頭看書以及和農民朋友純樸的交往。我們在紀錄片中概述了夏老及其家人所經曆的磨難,重點選取了夏老面對鏡頭描述這段經曆時的感慨和對農民對農村的深厚情感,揭示下放生活和農場實踐使得他對農村的落後和貧窮有了更新的認識。

1967年,夏老一家結束下放生涯後,來到華中農學院教學農場工作近16年。在負責農場工作期間,他将自己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付諸行動,把華中農學院的教學農場做到全國同行業第一,赢利20多萬。重要事件和重點細節的選取,在書寫夏老的傳奇人生和結構紀錄片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支撐作用。

第三階段是夏老在湖北省社科院專心從事學術工作的黃金歲月。1986年,夏老推動張培剛先生1945年用英文寫的《農業與工業化》出了中文版,從此開始轉向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在這一階段,我們選擇了幾個重要的細節表現其學術成就和個性魅力。夏老在農業經濟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引起社會關注,80年代初,農業部部長何康親自登門拜訪,并向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舉薦他,開啟了夏老學術生涯的又一扇門。1986年,作為湖北省财經領導小組成員,他在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首倡“中部崛起”主張,如今“中部崛起”已經從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在推動出版張培剛先生的著作過程中,他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和使命擔當,相繼出版了《發展經濟學概論》《時代潮流中的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多位視角》等發展經濟學著作。1999年,湖北日報曾整篇報道過湖北研究發展經濟學的三位重量級學者—華中科技大學的張培剛、武漢大學的譚崇台和湖北省社科院的夏振坤,認為張培剛是發展經濟學的創立者,譚崇台是播種者,夏振坤則是創新人,稱他們為“湖北三劍客”。說起這段曆史,夏老顯得很興奮,但也非常謙虛,他說,他們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而自己隻是個“雜家”。這些重要的細節都成為結構紀錄片、塑造夏老形象的重要閃光點。

夏老學術人生的這三個最重要階段,勾連起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凸顯了該片人物命運與時代潮流相結合的邏輯結構,其中“紅線串珠”的結構模式使得全片結構緊湊、亮點突出、人物立體。

四、影像:聲畫結合,彰顯情懷

我們試圖通過聲畫系統呈現一個卸下“名家”光環、平和質樸卻令人肅然起敬的夏老。為還原夏老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我們在開篇選擇了他和夫人一邊看微信,一邊讨論怎麼洗葡萄的細節,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一下子拉近了一個名人與觀衆的距離。為表現其被下放農村仍堅持學習的勁頭,我們專門去舊貨市場買來了如當年的草帽、農具,在正午的陽光下,以光影的造型、酷熱的氛圍再現其困境中奮發學習的精神。在表現其學術成就時,為了将看起來艱深難解的專業術語便于理解,夏老把“三維農業模式”畫出來,邊畫邊講。經過和攝像反複溝通,我們拍了三次,一次是畫,一次是說,一次是邊畫邊說,這樣一來大、中、特景全有了。既刻畫了人物,也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吸引力。

北戴河拍攝的海邊一組夕陽西下的鏡頭,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畫面不僅唯美,還反映出夏老夫婦風雨60多年的夫妻情。為了這組鏡頭,我們在火車上就開始設計方案,到了後,我們天天去海邊選點。最終選擇好拍攝的時間、地點。畫面中,夕陽餘晖映照着兩位牽手前行的老人,情境十分感人。“沙湖一見慕生平,風雨無猜并髻行,曆盡劫波方惜愛,黃昏相伴更多情。”這是夏老紀念鑽石婚時送給老伴的一首詩,此情此景,配上這首詩,全片的情緒達到高潮。

拍攝夏老這集紀錄片的過程就是“與一種崇高不期而遇”的機緣,在這個過程中,夏振坤先生的故事和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我們不僅收獲了專業上的成果,更提升了心靈境界,思想得到了洗禮。

(作者龔群單位:湖北大學宣傳部;王昱然單位:湖北廣播電視台/責編:王軍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