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于2017年8月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該片圍繞“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要戰略展開,總結了十八大以來我黨法治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并對建成現代化法治國家的美好前景進行了展望。作為一部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作品,建立完備的理論體系尤為重要,因此,創作者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角度入手,将法治與社會道德、現實國情、未來發展分别建立起了緊密的邏輯關聯。本文将根據《法治中國》中所列舉的事例,來分析法治理論從闡明到傳導的過程,以此證明理論聯系實際、構建思想體系在專題片中的重要性。
一、法治與道德—相輔相成,維護社會和諧
在維護公平正義上,法治和道德二者缺一不可,而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是《法治中國》的一個重要論點。
由于依法治國主要包含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該片對于法治理論體系的建立也由此展開,嚴格遵循客觀規律,深度研究理論内容,以符合國人邏輯習慣的叙事方式從宏觀視角出發,逐步深入展現法律條例的細節。其中,司法腐敗問題、權責劃分問題引起了中央的足夠重視,《環境保護法》的修訂恰好與随後十九大所提出的“綠水青山”這一熱點相呼應,最引人注意的當屬《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這不僅是因為《行政訴訟法》出台二十四年以來首次修訂,更是因為它切實解決了如民告官難、立案難等問題,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服務,解決老百姓棘手的身邊事。這一系列實例讓觀衆看到了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成果,在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了社會道德素養。
作為社會意識形态的組成部分,道德在法治生活中占據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法治中國》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它們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助力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依法行政》一集中,貴州大關鎮上的政務公開監督員羅昌友完美诠釋了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讓二者緊緊凝結成一個整體,當他發現鎮上年逾九旬的李玉芬老人沒有領到高齡補助時,便及時地向當地政府報告了這一工作失誤,将李玉芬老人的名字補寫在名單内,并幫其領取了一年的補助金。正如他在片中所說:“你既然幫助政府做這種監督,你就要盡到監督的職責,你不要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公衆責任感是政府在執法過程中最有力的監督,正是這份責任喚起了民衆心中的道德感,從而讓法律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無論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的專業解讀,還是專題片所選取的身邊事例,都足以說明法治與道德之間的緊密關系,現實的感召總能給予人無窮的力量,《法治中國》無疑是全民提高道德修養、學法守法的号召者。
二、法治與國情—立足現實,關注民生問題
《法治中國》在開篇便提出整部作品的中心問題—如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黨在十八大後提出的“四個全面”之一,“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決策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它三個“全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着緊密的聯系。法律是公共治安的根本保障,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與民衆的生活休戚相關,換言之,無論是立法還是執法、司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民權益、經濟穩定發展,最終達到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标。将“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整部專題片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符合當下國情的表現,片中多次出現的紅頭文件更是确保了理論的權威性。此外,這種開宗明義的方式也為專題片提供了一個明确的立論點,有利于後續内容從各個方面入手,抓重點、抓根本,提煉出實例背後的本質觀點。
除了明确中心問題外,該片還多次強調了“不能關起門來搞法治”,這句巧妙的比喻再次證明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向觀衆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我國的法治建設必須适應國情。就這點而言,《法治中國》采用了理論與實例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先講述群衆身邊的故事,再引申到具體的法律條例上,切實論證了我國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多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國家從“單獨二孩”到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經曆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生動具體地展現新一代父母的生活,該片特意采訪了北京的孫雪梅夫婦,孫雪梅是一位剛剛生下“二寶”的媽媽,一家人和睦的生活以及女兒不再孤單的童年,讓觀衆在熒屏前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這直接體現出電視專題片的特點與優越性,它發揮了影像畫面的優勢,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幕場景賦予了國家政策超越文字的感染力。
該片不僅實現了電視語言多樣化,還有着極為豐富的視角,所展示的事例涵蓋了中央與地方部門,遍及每一個縣城、每一個鄉村,這樣全方位無死角的覆蓋面恰好呼應了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全面”二字,再次強調了主題。例如片中所列舉的湖北襄陽古城牆事件,在全面實行地方立法之前,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普遍比較薄弱,斑駁的城牆上随處可見人為破壞的痕迹,而政府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監督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文物破壞的惡性循環。随着地方立法權的不斷完善,襄陽市制定的古城牆保護條例一出台,就徹底改觀了該文化遺産的面貌,喚起了民衆保護家園的熱忱之心。這一事例足以說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與優越性,我國幅員遼闊,自古以來就存在着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将立法權從中央下放至地方,讓每個省市的政府部門實現法治上的“量身定做”,是法治與當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典範。
事例豐富是《法治中國》這部專題片的重要特點,它詳細講述了中央文件從頒布到落實的全過程,強調了腳踏實地、為民做實事的重要性,讓觀衆獲得了強烈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從城市的高樓大廈到鄉村的山野田間,每一寸國土都需要法律的維護,将法治與實際國情結合起來,體現了國家辦實事的決心,更與“全面依法治國”的徹底性相符合。
三、法治與未來—高瞻遠矚,共建小康社會
《法治中國》共六集,按照内容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集《奉法者強》從宏觀角度出發對近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成就做出了總結,強調了“依法治國”這項決策的重要性,它可以看做是整部片子的總抓手。第二集至第五集分别從民主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等三個方面展開叙述,突出了“全面”二字,證明了實現依法治國并非隻是依靠單方面的努力,而需要黨、政府、人民群衆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努力奮進的整體,共同為我國的法治建設事業添磚加瓦。這一部分的每一集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大智立法》強調了人大在立法中做出的種種貢獻、《依法行政》強調了政府的職責等,這樣的叙事方式有利于觀衆分清政府各部門的職能,正确劃分權責體系,隻有做到了知法懂法,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法律素養。第三部分是第六集《全民守法》,它讓不同文化層次的觀衆都能明确個人在推進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全民守法需要每一位中國人身體力行,積極學習法律知識,不斷提升個人法律素養,身處“互聯網+”的新時代,該片用專題片的形式,打開了全民積極學法、守法的便捷渠道。
《法治中國》擁有國家高度的權威觀點,更具備新時期昂揚自信的氣度,充分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其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的法治建設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展望了未來,給予大衆無限的期望。
專題片《法治中國》之所以能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根本原因在于該片在叙事上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将書面化的法律用語與政策内容轉變為一種影像、解說、實例相結合的新形式,讓該片做到了節奏緊湊與内容詳實,值得同類政論專題片借鑒。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