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本草有靈 中華有情

本草有靈 中華有情

時間:2024-10-30 10:52:39

2015年10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發給了中國中醫藥學家屠呦呦,而她領獎時的主題演講也讓全世界的人們認識了中國中醫藥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就在全世界聚焦中醫藥的神奇魅力之時,首檔中醫藥文化系列紀錄片《本草中國》播出。該片不僅将艱深晦澀的傳統中醫藥原理娓娓道來,更深沉有力地傳遞出中醫藥人的匠心精神,在引起國内觀衆深深共鳴的同時,也以視聽盛宴的方式再次向全世界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與自然相約

對于外國人甚至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對傳統中醫藥的認識可能隻停留在中藥店裡那一粒粒名稱生僻的黑色藥丸上,而對于這些已經過複雜加工的成品藥丸的來源,卻知之甚少。廣袤的土地、迥異的氣候,賦予了中華大地豐富複雜的自然環境。而傳統中醫藥學的本草根源,就孕育在這豐厚萬變的自然之境中。無論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蒼涼的戈壁沙漠,還是茂密的原始叢林、濕潤的水鄉菏澤,每一味本草,都有其生長的最佳境遇,傳統中醫藥謂之“道地”。紀錄片《本草中國》的攝制組首先追根溯源,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深入中華各地,探訪傳統中藥“道地藥材”的原貌和生态。不論是大衆熟知的還是比較陌生的,這些藥材地道的生長環境和人文風貌都一一鮮活地呈現在《本草中國》的鏡頭中。

豐饒的自然之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中華本草,而對于這些自然賜予的珍貴植物,千百年來中國人正是本着對其生長規律的智慧認識、對這些本草精華近乎虔誠的尊重和呵護,才開啟并延續了中醫藥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守護之旅。每一味本草除了都有最适宜它生長的地理環境即“道地産區”之外,也有其獨特的生長周期和最佳的采摘時節。《本草中國》第一集“時間”以一部朗朗上口的古老歌謠開篇,“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道出了自然界的時間流轉與本草相依相存的密切關系。世間萬物皆有其時,同一種藥材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時辰采摘,藥效大為不同,這是現代科學儀器都無法精準探測出的自然秘密,而這一秘密卻被幾千年來以農耕為主、善于自然勞作的中國人所發現、掌握并且世代相傳。

與自然相約,并不僅僅意味着中國人能夠發現并尊重本草的生長規律,使其被最大化合理化地運用,《本草中國》的創作者還展示了中國人呵護本草敬畏自然的本真一面,而這或許才是中華本草能夠世代相傳的真正原因。四川德津是中草藥“天麻”的産區,每年立冬至次年清明前是采摘天麻的最佳時節。在進山采摘之前,這裡的人們按照慣例都舉行一個名為“吼山”的儀式。在這些土家族的麻農們看來,天麻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植物,他們在山腳下一字排開,不約而同地望向山頂,目光堅定深沉,齊聲喊着:“嘿嘿!挖天麻咯!”聲調高亢而悠遠。盡管現在這裡的人們已經通過現代技術掌握了種植天麻的要領,但他們依然沿襲這種古老而傳統的儀式來表達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

二、匠心之精神

從自然之境中采汲本草的精華僅僅是傳統博大中醫藥體系的起點,而根據每味本草的特性發明最适合的技藝和工序,将它們分門别類地加工成形态各異的成品,從而方便保存并發揮本草最大價值,更是傳統中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謂之:“道地藥材,地道炮制。”在以手工業為主的曆朝曆代的更疊中,各個地域的藥工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自成體系的炮制流派。随着現代工業的發展,這些曾經輝煌的中藥手工炮制方法逐漸衰落,有的甚至失傳。《本草中國》的創作者充分發揮紀錄片“記錄”的特性,選取當下頗具代表性的中藥制作技藝傳人,用鏡頭詳盡記錄這些已經承傳了千百年的複雜精細微妙多樣的中藥古法炮制技藝。在記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陳述鋪排,而是以充滿儀式感的藝術化方式呈現,為繁雜精細的中華本草古法炮制技藝增添了藝術的美感。

事實上,中華本草地道的古法炮制方法千百年傳承的不隻是技藝,更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在這部紀錄片中,盡管每一種中藥古法炮制的記錄都是從技藝展示及傳承的角度展開,但通過一幅幅充滿儀式感的畫面、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解說詞,創作者表達和傳遞出來的是每一項技藝背後所凝聚的每一份熱忱和堅韌,亦有每一份相守的清冷和寂寞。“建昌幫”附子水火并用去毒法中,劉香保師徒在南昌寒冷冬夜共守一方窄小竈台的情景令人動容;何首烏、地黃、阿膠等古法炮制中費時費力的九蒸九曬,考驗的不僅是技藝的老到和純熟,更是品質和意志的磨練。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藥店的藥劑師盧廣榮師傅鑒定天然牛黃這味珍貴中藥的方法就是赤手空拳,僅憑眼觀、手掂、口嘗的方式就可以毫無差池地篩選。廣東陳李氏陳皮名揚香江,而秘籍其實并無高深技法,靠的就是長久專注的慢火熏烤。

中醫藥人對生命的呵護,不僅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更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第七集“新生”中,創作者通過采訪屠呦呦以及她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團隊,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末治瘧良藥青蒿素發明的過程。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保存在中科院中藥研究所檔案室的史料來看,屠呦呦的研究團隊試驗了幾百種中藥的提取物,在經曆無數次失敗後,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不斷調整修改方案,在博大豐厚的醫藥典籍的啟示下,終于發現了低溫環境下提取的青蒿素具有對抗虐原蟲的顯著療效,為世界醫學和人類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很多傳統的中醫藥人來說,“匠心”實質上就是“良心”。無論是拯救生命的回春之藥,還是防患于未然的保健之品,古法手工炮制的藥工們講求和信奉的是“誠信”。已有140餘年曆史的杭州“胡慶餘堂”至今仍在秉承的店訓就是“戒欺”,這既是向世人展示老字号的信念,更是時刻提醒中醫藥人不斷自省。的确,執著的堅守、真誠的付出,正是一代代中醫藥人生命精神的寫照。“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10個字不但是同仁堂老藥師盧廣榮踐行60年的工作信條,更是無數中醫藥人堅守的文化品格。

三、順勢而為之

本草中藥凝聚着中國人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和呵護,從采收到加工,每一個環節無不包含和體現着中國人“天人合一、順勢而為”的生命觀與世界觀。對中國人來說,順勢而為首先要順應本草自然的生長規律而有效利用之。他們懂得在最适宜的地域和時節采摘最地道的本草,認識并總結出每一味本草不同部位的藥用價值。即使是同一味本草,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藥用價值,這被稱為“生熟異治”的現象。比如何首烏這味藥材,生何首烏用酒浸泡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而經過炮制後的熟何首烏,就具有了補益精血和黑發的作用。更神奇的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還發現了不同藥材或君臣佐使、或相生相克的配伍秘訣,升華出一道道造福人類的良方。比如,“牛膝”和“杜仲”是兩味生長區域相隔千裡的藥材,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味藥同時加入藥方,就能起到強筋健骨的加倍功效。

其次,順勢而為并不意味着一成不變。中醫藥的智慧高度還在于千百年來一代代中醫藥人對本草的創造性轉化。這種創造性轉化還集中體現在《本草中國》這部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炮制藥材的方法和技藝上。一些中草藥在融入智慧加工後就會轉化升華出意想不到的價值。比如,本性劇毒的中藥“附子”,在反複浸泡、文火煨熟、隔水蒸制之後,在藥性上就能達到新的境界,成為治病的良藥。再比如,本是礦物質并含有一定毒性的雄黃,經過在水中不停地磨研之後,也成為了祛痰定驚的良藥。

時代的列車轟然向前,在整個國家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醫藥的工業化生産是必然選擇。這包括本草的人工大規模種植、批量的工業化加工,還有專業化市場化的銷售等等。事實上,創作者對許多中藥的傳統炮制技藝的式微盡管流露出明顯的惋惜之情,但同時也正視了傳統中醫藥工業化的必然趨勢和積極意義。因為,工業化首先是對人力物力的極大節約;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又使得過去彌足珍貴的野生藥材得以在現代社會大規模人工種植、流水線上工業化加工,既實現了生産高效,還可以造福更多的生命。《本草中國》第八集“沉浮”從老藥工歐少林的視角道出百年老字号“位元堂”的興衰起伏,它的輾轉變遷,顯示出傳統中草藥在工業化進程中曆久彌新的活力。

在21世紀全球化的語境中,以中醫藥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将中醫藥傳播到更多國家,以使更多不同族群的人們受益,是傳統中醫藥在新的世界文化語境下的“順勢而為”。關于這一點,《本草中國》第七集“新生”中記錄的中藥老字号“餘仁生”百年來的創新之路就給予了不少啟示。“餘仁生”位于中西文化交彙之處的新加坡唐人街上,也曾經曆過低谷期的這家老字号,在家族第四代餘義明新的經營理念的指引下博得了很多中外顧客的青睐。留學海外知名大學的餘義明認為,西方逐漸興起的自然療法為本就來自自然的中醫藥帶來生機。通過實施中醫藥“藥食同源”的養生療法,“餘仁生”打開了西方世界的大門。

“人道有情,救疾苦于人間。”這是傳統中醫藥千百年來立足并傳承的理念,凝聚着一代代中醫藥人的熱忱、智慧、良知。《本草中國》将這種理念聲情并茂地傳達出來,盡管個别片段有重複,一些反複渲染的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也削弱了紀錄片表現真實的力量,但其仍不失為一部深入探訪、飽含文化情懷的上佳之作。(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責編:莎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