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間與空間叙事
1.對空間概念的三維辯證認識
後現代地理學家愛德華·索亞對“空間”概念提出三維辯證的認識,即将“空間”分為了三種層次“空間”。第一空間:即真實的、客觀、物質空間。在對空間概念的第一層劃分之中,空間是一個具體可感的範圍,同時又有一定的空間造型感的客觀存在,它為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第二空間:它不再是停留在一種客觀化的物質實踐,而是基于第一空間生發出的一種主觀的思想性或觀念性的“現實”,這些“現實”不是客觀的行動,而是帶有主觀的想象和認知的“現實”,是主觀化空間;第三空間:既是生活空間又是想象空間,具有空間性、社會性、曆史性。
2.空間叙事内涵:用空間組織叙事結構
在空間叙事中,空間構架起來了一部叙事文本的叙事結構。也就是說,首先,創作者有意識地安排和布局不同的場景空間,然後再安排一部叙事文本的講述,創作者将空間作為叙事的重要原則,以空間來進行謀篇布局。
人文類紀錄片作為一種視聽覺藝術,它不但是創作者紀錄社會真實生活場景的工具,也是在其中表達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中介,故事展開的時空背景在空間中鋪展開來,空間被當成一個有機的部分參與到對人文類紀錄片的故事的講述,構架一幅波瀾壯闊的人與社會的景觀圖。
二、人文類紀錄片的空間叙事功能
《一本書一座城》的空間叙事實現了如下功能:再現特定場域下的特定文化主旨;通過空間的變化,揭示特定環境下人物身份的變奏;揭示空間衍生社會權力結構、思想觀念與文化樣式。
1.空間作為叙事元素,再現特定場域下的特定文化
紀錄片在拍攝時,由于真實是紀錄片最大的特性,所以紀錄片拍攝時隻能夠選取那些真實、客觀的空間場景進行拍攝。首先,不同的地域空間呈現出不同表征的自然地理風貌。這些不同自然地理風貌表征的空間,提供了紀錄片當中一切的故事情節的展開與人物形象的塑造場景空間,且能夠對展現特定地域的特定氛圍起到幫助性作用;其次,特定地域空間下,有着不同的人的行為舉止和社會活動,因此,創造出來了特定的文化曆史。
《一本書一座城》以一本書為契機,主持人帶着先前對城市印象式、浪漫化的想象來到書中所描繪的現實世界之中。與文字帶給人那種間接的印象式、浪漫化的經驗認識不同,主持人是漫步于真實的城市空間之中,與真實空間之中的人物擦肩而過。從中國的杭州、上海、台北,再到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從東方到西方的空間位移,創作者每到一處都拍攝下最能夠代表一座城的特定空間,通過這些空間折射出來的是特定區域誕生的特定文化。
2.空間的變化,揭示特定環境下人物身份的變奏
在空間叙事中,紀錄片依據空間講述故事,不同的空間下,帶有不同身份地位、人物性格特征的人在空間中被“生産”、“孕育”。空間和主體性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意思。在《一本書一座城》中,人是主體,一部好的人文紀錄片肯定是講了一個關于人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些有個性,并且随着時間和空間的流逝,人物身份和心理特征都發生明顯變化的人。在空間叙事中,空間變化,人也開始變得生動了起來,講述的這些關于人的故事,讓一座城市不再停留在表面,而去深入記錄和表現生活在城市之中有情感的人,才使得城市有了溫度。空間在此時也恰似一個通道,它勾連起來的是一個人的命運浮沉和一座城的曆史變遷。
在講述杭州的一集中,成功塑造了這樣的一些人物,他們在不同的城市空間之中穿梭,他們是他們生活的特定空間的主人公,他們有着對這個城市的不同言說,身份、背景、閱曆,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他們與這座城市形成融洽的關系,反而每個人都找到了歸宿感。即使他們被城市的不同空間“改造”過,似乎他們又享受着自身身份、人格與城市母體的一同變化。節目中,保俶塔邊的一間書吧,書吧的主人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給我們講述了一段關于愛情與承諾的故事。雖然先生現在已經不能和妻子在同一片屋檐下生活,多少顯得凄涼,但是這間情感書吧的建立,卻神秘的打通了陰陽相隔的一對夫妻,成為了逝者與生者精神共振、情感維系的空間地帶。
3.空間衍生社會權力結構、思想觀念與文化樣式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觀念,榮格認為對無意識不能僅從簡單的生物學角度來認知,而應将這種個人無意識上升到更廣闊的集體無意識的層次上來去認知,無意識不僅是個體因遭受到壓抑而被遺忘的心理内容,個人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社會中的人。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它往往是與過去的曾經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具體地說,這種往昔,就是在生物進化過程當中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曆史因素。它藏在人類内心的最深處,同時它超越了所有的文化和意識,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集體無意識。在特定空間下的“集體無意識”的表述,具體表現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權力結構、不同文化層次觀念。揭示這些社會的權力結構以及文化觀念,正是人文類紀錄片凸顯其人文内涵以及人文價值構建的題中之義。在人文類紀錄片當中,核心是“人”,一切的文化皆是由人創造的。人在空間中的活動,一方面從事着一整套的社會生産關系、權力結構的構架,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受制于特定“集體無意識”觀念的影響。在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之關于“上海”金宇澄《繁花》一書中,工人階級的子女小毛、資本家的後代阿寶、凡爾登花園裡的滬生,三個少年,三個空間,三種生活,他們穿梭于上海的弄堂和洋房之間,把“上隻角”和“下隻角”的人情往事層層鋪展。在這個承載了太多的老上海人,被濃厚的曆史記憶、多重意象包裹下的社會空間中,上海在這個時候,就不僅僅簡單的說成是幾何、物理意義上的均值空間,而更多地承載了一個空間中的社會權力的構架,凸顯了上海人生活的“集體無意識”。
三、人文類紀錄片空間叙事的組織形式
“完成任何一個叙事行為都應該包括兩個主要步驟:首先是确定事件,也就是從混沌的“事件之海”中選擇出部分有意義的事件作為叙述的對象;其次是賦予選出的事件以某種“秩序”,也就是把這些事件組合或“編織”成完整的叙事文本。”①空間如同獨立的一顆又一顆的珠子,而這些珠子串聯在一起,就構成了文學、影像等文本的叙事鍊條。空間叙事中,空間成為一種手段參與叙事,通過這些“珠子”—空間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原則來進行編排、組織,構成文本的空間叙事的組織形式。《一本書一座城》中對空間也按照某種内在的規律和秩序進行了組織、安排。
1.咖啡屋、街道與紅包場:台北外省人的思鄉空間
在關于台北的紀錄片當中,主持人以台灣作家駱以軍的《臉書》開篇,作為台北第二代外省人,駱以軍的父親來自上海,而當下的駱以軍就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的咖啡館裡面進行着文學的創作。明星咖啡館是所有咖啡館裡面最負盛名的,是一群從上海來的俄羅斯人在台北開辦的,他們把在上海霞飛路上經營的明星咖啡館搬到了台北。明星咖啡館熟悉的味道,後來成為大批來台的大陸人回憶過去上海和南京生活的慰藉。在台北的大大小小街頭巷尾,一些街道的名字諸如溫州街、永康街、中山北路、青島東路、北平東路、青田街等,無一例外,都是用中國大陸城市來命名的街道,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街道組成了台北市。在紅包場,大陸來到台北的國民黨老兵一起跳舞喝酒,這裡是思鄉的俱樂部,來共同回憶在大陸的生活,回憶大陸那些不能相見的人。雖然,紅包場的生意,随着老兵們的漸漸老去,經營也越來越慘淡,但是紅包場所散發的濃郁的台北外省人的思鄉情懷,卻是永遠不會消失殆盡的。台北這座城市的氣質,與大陸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些城市當中的咖啡館和以大陸城市命名的街道與紅包場,構成了台北外省人的思鄉空間。
2.動物園、糖果店、冰激淩車:台北年輕人記憶的掙脫與孵夢空間
在台北,不僅僅是到處充滿着濃郁的思鄉情懷的空間,與那些來自大陸的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外省人不同的是,新一代台北年輕人慢慢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成為這座城市主導的力量。這些台北年輕人沒有上一輩苦痛的曆史經驗所帶來的創傷,他們從一出生便已經緊緊地和台北這座城市聯系在了一起。就像片中作家駱以軍描述的那樣,“有時候這個城市雖然還是叫同一個名字,可是當時建築這個城市,命名這個城市的老靈魂,老一輩的神祗,其實早已經離開。你接下來遇到這個城市的居民,其實就像長出來的新筍,新的蕈菇,他可能發覺他所踩的腳下的那個土地,可能有一段故事,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對于生活在永康街的年輕人,永康街隻是一個名字而已。他們在永康街的咖啡館喝一杯水,在地下車庫玩滑闆,但台北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玩樂,他們的娛樂是開動物園、糖果店和冰激淩車,因為這些台灣年輕人喜歡的是快樂,他們在積極地擺脫上一輩人的苦痛記憶,而來用這些新的場域來定義自身,用這些帶有快樂因子的空間來實現自己年輕的夢。
總之,後現代城市的空間叙事呈現出碎片化叙事特征。在《一本書一座城》這部洞察“城市美學”的人文紀錄片當中,其空間叙事就是将碎片化的都市空間,在影像文本當中再次加以拼貼和重組,以呈現具有濃郁曆史精神和現代文化夢想的城市空間。
注釋:
①龍迪勇:試論作為空間叙事的主題—并置叙事,《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7期。
(作者杜宏豔單位:河北傳媒學院;張龍賀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曆山學院/責編:王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