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紀錄片《講究》:重新定義新時代“匠人”和“匠心”

紀錄片《講究》:重新定義新時代“匠人”和“匠心”

時間:2024-10-30 10:52:09

紀錄片《講究》由愛奇藝聯合藍象傳媒、金道集團共同打造,于2017年6月、10月先後播出第一、二季。第一季于6月15日在愛奇藝首播,當天點擊量就突破百萬,豆瓣得分8.3,成為2017年紀錄片市場上的一匹黑馬。作為一部文化紀錄片,《講究》将内容定位為“新舊手藝、匠心情懷”,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傳承和變革。該片不斷聚焦和放大每一項手工藝的具體細節,通過每一位傳承人應對傳統手工藝現代困境的真實故事,讓觀衆看到傳統工匠“臻于至善”的技藝信仰和匠心精神。《講究》借助紀錄片的語言和藝術形式,重新定義了新時代的“匠人”和“匠心”。

一、聚焦年輕匠人,突出變革曆程,講述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内涵

《講究》的總導演苟博曾執導過多部紀錄片,在拍攝《講究》前,他和團隊考慮最多的就是傳統手工藝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面對現在的消費者市場,而這決定着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繼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在過去曾擁有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而在當代這些手工藝品卻成為好看不實用的擺設。讓傳統手工藝與現代人的生活建立聯系,是傳統手工藝當下最緊急的生存和發展課題,而這項艱巨的任務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的身上,因為年輕一代既懂得現代社會的運行邏輯,又對傳統手工藝有深刻的理解。基于這樣的思路,《講究》把聚焦點放在年輕一代傳承者身上,以年輕人的視角講述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内涵,而這種記錄方式也成為該片區别于其他講述“工匠精神”文化紀錄片的重要特征。

《講究》第一季共八集,分别是《榫卯》《曜變》《刻神》《漢刻》《古紙》《繡色》《捏塑》和《茶鬼茶》,每集以一位傳統手工藝人為叙事對象。第一集《榫卯》的主人公童浩是一位2010年大學畢業的80後,但他有着多年現代家居設計經驗。片中講述了他不滿足于現代的孩子整天與冷冰冰的塑料玩具為伴,于是決定跟着作為老木匠的嶽父一起用榫卯給孩子們打造“有溫度的木馬”,使傳統榫卯技藝重新返回到大衆生活中來。而另一集的主人公郎佳子彧更年輕,出生于1993年的他在15歲時用米面捏塑的福娃赢得了藝術界的好評,現在已經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人。片中以郎佳子彧為切入人物,講述了郎家幾代人不斷調整面塑題材,與時俱進傳承手藝的家族故事。近代以來,郎家幾代人意識到倘若刻闆地按照祖先遺傳的制作手藝和面塑題材,面塑這門技藝一定會走進死胡同。于是從郎佳子彧的祖父開始,每代人都在自己年輕時就及時調整題材,先後把民國市井場景、樣闆戲、好萊塢電影等時代内容當做題材,面塑技藝才被傳承下來,并有了自我生存的市場空間。

《講究》第二季呈現的幾位新一代手工藝匠人的觀念和态度更加開放,在《銅壺》《馬鞍》《雕版》這幾集中,主角們共同表達了期待傳統手工藝進入當代人生活的願景。他們通過嘗試設計銅壺、微縮馬鞍、家譜收納盒等,使傳統工藝品的實用性得以放大,使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聯接。

該片一改以往以老手工藝人為記錄對象的傳統,從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責任感和文化意識出發,講述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層級的傳統手工藝人,用年輕的思維和視野與時俱進、更新傳統工藝的鮮活故事,生動诠釋了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的文化内涵。片中還多次穿插新老傳承人一起探讨文化傳承和革新的生活場景,從而展現了老一代傳承人思維開放、心态年輕的時代新形象。

二、聚焦細節,還原瞬間,最大化展現“工匠”的“講究”

《講究》播出後,有網友評論該片“短小而令人驚喜”“紀實與寫意鏡頭相得益彰”,網友的評論基本抓住了該片的特色,即通過細節、瞬間等“紀實與寫意”鏡頭,讓傳統文化不再以宏大叙事出現在觀衆眼前,而是以細膩、可感、動人的形象出現,從而走進傳統手工藝的内裡和匠人們的精神深處。第二季秉持第一季“新舊手藝、匠心情懷”的原則,在每一集中盡可能還原傳承人在實際工藝操作中的具體細節、動作與神情變化的每一個瞬間,最大程度地展現了現代工匠們的那種“講究”。比如在《馬鞍》這一集中,該片特意把馬鞍手藝人制作錫模、壓制銀片的詳細細節拍攝下來,然後通過鏡頭做放大化處理,對馬鞍手藝人劉鐵軍利用手工将直徑0.5毫米的銀絲搓成麻花狀,将寶石打磨至直徑不到3毫米大小等細節進行了聚焦呈現,這些“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的操作細節既突出了傳統手工藝的技術特性,又凸顯了工匠們在當代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講究》在片中尤其專注于對具體技術數據的展示,這給觀衆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在《漢刻》這集中,觀衆看到老工匠林源先生利用“老鼠毛筆”作畫,而這種毛筆的原料是從成年鼠背上拔下來的黑粗短毛,總共20根,鼠毛必須均勻,數量也不能有出入;《古紙》這一集,則讓觀衆見識了古法造紙的複雜工序,即構樹皮要先後經過7天(夏季)+25天(冬季)的浸泡,再加上150斤大錘的錘打,前後要經過60個日夜總共120道工序才能生産出紙來。這些精确而又令人望而卻步的數字,與精美的拍攝畫面和動人的工匠故事融合在一起,讓觀衆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精緻和完美,正如網友評論該片“拍出了一種緩慢、精緻的手工之美”。在展現技術細節的同時,紀錄片也把鏡頭對準匠人們的動作、表情以及心理變化等更為微妙的瞬間,通過這些瞬間呈現工匠精神的動人之處。各種微小細節以及感人瞬間不斷地打動着觀衆,從而為《講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三、強化故事性,豐富情感線,挖掘手工藝傳承背後的匠人故事

《講究》以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為叙事脈絡,選取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精湛技藝為具體案例,同時打破了同類紀錄片的固定套路,因此已成功播出了兩季。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講究》在現代社會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環境下,真誠而有責任感地去記錄代表中國文化血脈的“匠人故事”,用生活的視角去拍攝手工藝匠人們的身影,用紀實的手法去挖掘匠人們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從而以真實的個案、生動的細節、動人的情感赢得觀衆的認同感,并在潛移默化中讓當代觀衆與傳統文化建立了親密的聯系。

《講究》第二季在叙事過程中更加注重内容的故事性,通過豐富主人公的情感線,盡量把匠人們還原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具體講述中去除掉誇張的修飾和宏大的宣傳語調,讓工匠們用他們質樸的語言講述自己“成為匠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有遭遇困境時的迷茫,有渴望被認同的焦慮等,這些帶着溫度和情感的故事更容易傳遞出傳統工匠們身上的匠人精神。如在《竹隐》這一集中,講述了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遠離家鄉,與妻子一起到杭州推廣泸州油紙傘的故事。80後餘萬倫眼看着祖輩們制作的油紙傘要成為古董,老餘家的祖傳手藝面臨“曆史的終結”,焦急的他與妻子從老家四川泸州來到大城市杭州,推廣他制作的現代油紙傘。面對每月隻有2000多元的低收入,他們一堅持就是6年,而妻子也一直默默地在背後支持他。在紀錄片鏡頭語言與餘萬倫的自我講述中,觀衆從這些年輕工匠們平凡而偉大的愛情故事、甘守貧苦堅持理想的創業故事中看到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未來。餘萬倫等年輕手工藝人的創業故事,其實與很多在大城市堅守夢想的80後、90後一代人的經曆類似,紀錄片《講究》因此也突破了單一的“工匠”叙事,把主題向更為廣闊的時代話題拓展,使該片具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

四、《講究》的“講究”:開創紀錄片“小而美”的新模式

近年來,紀錄片的生産創作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媒體紀錄片或者叫網絡紀錄片蜂擁而出,其發展勢頭明顯超過傳統的電視紀錄片,2016年甚至被業界稱為新媒體紀錄片的“井噴之年”。經過幾年的探索,新媒體平台逐步探索出紀錄片的創作發展經驗。半年内連播兩季的《講究》可以說是新媒體紀錄片走向平穩發展的典型,“互聯網+紀錄片”的新模式,使其能夠更加靈活地得到傳播與推廣。依據互聯網平台的傳播規律,《講究》在題材、内容、表達、時長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别有匠心”的設計和處理,使該片從形式到内容都很“講究”,從而成就了《講究》“小而美”的紀錄片新形态,為紀錄片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參考。

《講究》“小而美”的新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表現形式上,《講究》打破了電視紀錄片時間長、叙事冗繁的傳統,主動适應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快節奏的文化消費心理,把每集時間控制在十五分鐘之内;在叙事上則循序漸進、落落大方,通過細節感化觀衆,利用數據說服觀衆。其次,為适應新媒體時代大衆對影片審美性的高要求,《講究》借鑒好萊塢擅長的三幕劇結構進行拍攝和故事演繹,使該片故事性與觀賞性并舉,從而滿足了觀衆對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性的多種心理需求。第三,《講究》打破了傳統文化類紀錄片“自說自話、居高臨下、孤芳自賞”的思維定式,在打通線上線下、連接觀衆與傳承人、對接傳統手工藝與市場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比如愛奇藝在《講究》熱播的基礎上,發起“匠人計劃”,通過衆籌、線下文化課、主題活動等多種方式來傳承匠人文化、推廣傳統手工藝品以及培養傳承人。此外,《講究》利用愛奇藝等網絡平台進行播放,給觀衆提供了互動機會,網友對紀錄片内容的再創作和主動傳播也使紀錄片與觀衆之間的距離大大縮小,從而緩解了現代觀衆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的文化隔閡,促進傳統手工藝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作者單位:太原學院/責編:談媛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