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遐依
遐思悠悠不可裁,依依遣筆抒此懷。書盡胸中十萬兵,醉卧江南呼快哉!
生活在别處,文學是他國——生活中是個天然呆,寫文章時當着國王。軀殼坐标武漢,靈魂遊蕩四野,非典型江南女子,有孔明情結,是一隻嵩鼠,近現代文人中猶愛魯迅、葛亮。熱愛大好河山,但最愛家;除了寫作,終生追求是做一個好姐姐。
古城和水鄉,應該是許許多多文藝女青年的心頭好,我也在尋訪者之列,而把這兩者結合得最戳心的,我想,一定是烏鎮了。
前年夏天,我和妹妹開始了向往已久的華東之行。浙江嘉興桐鄉的烏鎮,是其中一站。進入烏鎮西栅,首先看到的是個熱鬧的渡口,遊客們正排着隊等待登上烏篷船,我們猶豫一番,最終決定自己走,烏鎮依河築屋,主巷大緻是在兩條臨水的房屋之間,如果坐船就看不到巷中的風景了。
彎彎繞繞再走進去了些,才發現剛剛的熱鬧并不屬于真正的西栅,當房屋街巷開始探出腦袋,整個烏鎮西栅仿佛沉入水中,甯靜下去。
烏鎮是靜的。這沉靜大概是開始在那條街巷拐角的一片空地吧,我們來時還很早,在那裡碰見了穿着統一民族服裝的工作人員早集合的“方陣”。最前方的“大姐頭”在提醒大家工作要求,我們駐足聽了一會兒,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說不論什麼情況,都不可以和遊客争吵,不允許高聲喧嘩。我沒見過其他的景區有這一條規定,心像被輕撫了一下,為這“不許高聲語”。她們是唯恐驚擾了什麼呢?這無波的靜水?還是那些上了年頭的青磚黑瓦?
烏篷船一葉一葉劃開碧綠色的水面,外頭遊人多,它卻進得疏松,一條與下一條出現在眼前的間隔總是恰到好處,于是大多數時候,望向水面,那水都平滑得猶如綢緞。到了這裡,我覺得自己才真正明白了“春水碧于天”是怎樣的碧水。況且,還有白雲藍天。
一開始的主幹道,遊人如織,大約“安渡坊”之後,越往裡走,遊人們便被主巷悄悄延伸出去的手臂引得分散開來,石闆巷中愈顯幽靜,有時聽得見自己啪啪的足音。臨水的房屋是江南典型的建築,許多是明清的制式,白牆已顯斑駁,或是趴着滿牆綠油油的藤蘿爬山虎之類植物,露出光陰流經的痕迹。如今開發成旅遊區,自然少不了商鋪,但在這裡,我們進去挑選,幾乎沒有店員或老闆上前詢問和推銷,我們也樂得自在,就算看了一圈仍不買也不會有所煩擾。
這裡的白牆黑瓦和徽派建築不同的是,房屋底層由磚頭和柱子支撐,房屋在水面上的部分,大多是木制的,讓我擔心它們是否扛得住這經年的濕潤。
走着走着,就看到一屋中蕭統的胸像,他可是烏鎮的大名人,梁朝的昭明太子,編撰了《昭明文選》。塑像是石刻的,四周卻圍了一圈木窗棂,十分有特色。
每隔一小段,就會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石拱橋通向對面的街巷,我們逢橋必過,在一條河流的兩岸交替行進。
立志書院的門前河埠上有一幢閣樓叫文昌閣。據說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小船來,小船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着等候。也不知道那些在這兒等候過的下人們看着這碧水樓閣,是百無聊賴羨慕自家主人,還是樂得偷得浮生半日閑。
烏鎮也是慢的。街上除了商鋪,多的就是飯館茶館了,用一面面烏鎮特色的藍印花布打出店名或主售食品的名稱,像古時的所謂“酒旗”。我們從早上開始,閑庭信步逛到十點左右時,竟還看到不斷有人去吃早飯。故居在烏鎮東栅的木心先生那首最出名的詩《從前慢》,寫“賣豆漿的小店冒着熱氣”,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景了。
還有一家店面挺大的絲織品商鋪,烏鎮是蠶桑之鄉,盛産絲綿,我卻沒想到店鋪裡會有現場制作——不是表演展示。蠶絲從熱氣騰騰的開水桶中撈出來,散發着奇特的味道。店裡挂着織好還沒染色的絲棉衣物,一點兒不急着做,可供人定制,也有成品供人挑選購買。
到了大中午,我才發現自己這個粗線條的人,完全忘了事前查詢,來烏鎮旅遊最合适的季節是春秋,夏季日光熱烈,這裡并沒有太多蔭蔽的廊棚——幸好天公作美,一片又一片巨大又厚實的白雲,成了純天然的涼棚。
午飯時,我們挑了一家臨水的小飯館,在靠窗的一桌坐下。飯館裡有人居住的痕迹。一路走來,我發現這已經完全産業化,每間商鋪都有編号的古城,竟還住着不少居民,也許是他們并沒有因為商人和資本搬離原本的家園,而是順應景區的開發,在自家開起了店面,這讓我感到十分溫暖。我也去過著名的麗江古城,當地的少數民族本是宣傳的重點,城中卻毫無原住民的痕迹——千篇一律的商店讓它顯得有些徒有其表。
這家飯館年紀不大,其貌不揚,但每張方桌上都有玻璃壓着一方藍印花桌布,可愛極了。烏鎮的小吃似乎并不太出名,我們問了店主,點過家常菜後加了一份“定勝糕”。定勝糕是荷花狀,外層是糯米粉,均勻細膩,裡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一點兒桂花。熱情的老闆娘趁着顧客還沒來多少,給我們講了定勝糕的由來:古時烏鎮人為了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将士,特别制作了這點心,紅色象征着戰争凱旋。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就都要做幾籠定勝糕送行,祝他們金榜題名。
飯還沒吃完,忽然進來一個拿着專業相機的小哥哥,他放下裝器材的黑色背包,在靠裡的我們桌對面坐了下來,還蠻帥的。出于養眼的需要,我時不時瞟他一眼,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上菜的等待時間,他竟然拿起相機對準了我!我倒吸一口冷氣故作鎮定地吃飯,實則對着對面的妹妹碎碎念:你快看啊,他是不是在拍我啊,我的天呐,難道古城真的撞桃花概率大?
妹妹很努力地憋住笑指一指我身旁打開的窗子——窗外是一片水湄,碧水上有幾道曲折的木質廊橋,與窗櫃構成的大概是絕佳的取景。
哦。我甩了一臉大概可以做表情包的冷漠。
最後上桌的一碗冰鎮龜苓膏讓吃貨再次心花怒放——白瓷小碗,盛着深棕色的酸梅湯,湯中躺着晶瑩的果凍似的黑色龜苓膏,龜苓膏不是市面上整盒的固體,而且一個個搖搖晃晃的大方塊兒。色澤對比鮮明,整個碗冒着絲絲涼氣。夏天啊,就是要吃清涼涼的東西!小哥哥什麼的,在食物面前不值一提!
吃過飯再次出發,“後市巷”的斑駁白牆上,高高地挂着一幅民國侍女像,工筆的畫法,讓細緻柔和的眉目向留心的遊人遞送秋波。
我們走到了這條石闆巷的盡頭,一個空曠的戲台,一座斷橋。此時,除了我和妹妹,罕有人迹。斷橋的斷處因為河水的滋潤,長了一蓬茂盛的野草。
橋與草與樓閣,都倒映在碧水中,仿佛要和這波瀾不驚的靜水一同,流淌在亘古的時光裡了。